第73章 仁道:财富与人生的永恒标尺
其乐自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73章 仁道:财富与人生的永恒标尺,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其乐自得,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在人类文明的浩瀚星河中,关于财富与地位的追寻始终是一颗耀眼却又充满争议的星辰。两千多年前,孔子留下的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恰似一柄精准的天平,衡量着人性在欲望与道德间的抉择,为后世指明了追求财富与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向。这一跨越时空的智慧箴言,历经岁月洗礼,在当今时代依然迸发着强大的生命力,深刻影响着个人、社会乃至全球的发展走向。
一、人性本能与道德约束:财富追求的双重维度
财富与地位,自人类社会诞生之初,便如同磁石般吸引着众人。从原始部落为争夺有限资源展开的激烈冲突,到现代社会职场中为晋升职位的不懈竞争,这种对物质与权力的渴望,深深植根于人类的基因之中。考古学家在两河流域的乌尔城遗址发现,公元前 3000 年左右,城邦间频繁的战争不仅是为了争夺肥沃土地和水源,更是为了掠夺人口以扩充劳动力,将战败者变为奴隶,从而积累财富与建立统治秩序。出土的楔形文字泥板记载,某次战役后,胜利方将 500 名俘虏带回城邦,这些人从此成为奴隶主的私人财产,被迫从事繁重的农业和手工业劳动。
在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法老驱使成千上万的奴隶建造宏伟金字塔。据考古研究,建造胡夫金字塔时,约有 10 万劳工参与,耗时 20 余年。这些巨大的建筑不仅是法老的陵墓,更是权力与财富的象征,彰显着其至高无上的地位。法老通过控制土地、税收和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其奢靡的生活与底层民众的困苦形成鲜明对比。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清晰地揭示了人类对财富与地位追求的内在逻辑。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作为最基础的层次,促使人们努力获取财富以保障生存;而当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的提升,则使得地位的追求成为实现更高人生价值的途径。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当人们获得财富或地位时,大脑中的多巴胺分泌增加,带来愉悦感,这从生物学角度解释了人类对财富地位追求的原始动力。
然而,孔子敏锐地察觉到,若对财富与地位的追求脱离了道德的约束,便如同脱缰的野马,必将引发社会的混乱与人性的堕落。在孔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各诸侯国陷入无休止的争霸战争。《左传》中记载,当时各国为了扩充势力,频繁发动战争,“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据统计,春秋时期大小战争达 480 多次,平均每年 2 次以上,无数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
在这样的乱世中,孔子周游列国,如同一盏明灯,向各国君主宣扬 “仁” 的思想。他在陈蔡之间被困七日,绝粮断炊,弟子们疲惫不堪,甚至心生怀疑,但孔子依然坚守信念,讲学不辍,弹琴自若。他引用《诗经》中的 “匪兕匪虎,率彼旷野”,以隐喻的方式表达自己虽身处困境,但依然坚持理想的决心。这种坚守不仅是个人品格的体现,更为当时混乱的社会提供了一种新的价值导向。
二、历史镜鉴:无道之富的兴衰与仁德之士的坚守
历史的长河中,无数案例印证了以不正当手段获取财富与地位者的悲惨结局。秦朝赵高,凭借谄媚之术深得秦始皇信任,在秦始皇病逝后,他与李斯合谋篡改遗诏,扶持胡亥登基。掌权后的赵高,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指鹿为马,排除异己,将朝堂变成了他肆意妄为的舞台。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赵高为了测试群臣对他的忠诚,公然在朝堂上指着一头鹿说:“这是马。” 凡是敢于直言的大臣,皆被他残忍迫害。他的恶行导致秦朝法律被肆意篡改,横征暴敛加剧,最终引发陈胜、吴广起义,强大的秦王朝迅速走向灭亡,而他自己也被秦王子婴设计诛杀,夷灭三族。
在西方历史上,类似的例子同样发人深省。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美第奇家族,通过金融与政治手段积累了巨额财富与强大权力。他们利用家族银行向欧洲各国王室放贷,获取了丰厚的利润,并在佛罗伦萨建立起统治。然而,家族内部为了争夺权力和财富,阴谋与背叛不断上演。1478 年的帕齐阴谋中,美第奇家族成员洛伦佐?德?美第奇的弟弟朱利亚诺被暗杀,洛伦佐侥幸逃脱后展开血腥报复,处决了数十名参与阴谋的贵族,导致佛罗伦萨陷入长期的政治动荡。这种内部争斗消耗了家族的实力,也引发了民众的不满,最终美第奇家族的辉煌逐渐黯淡。
更久远的古罗马时期,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后,后期的统治充满猜忌与杀戮。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他处死了众多可能威胁到他地位的人,包括亲人。他的继任者提比略、卡利古拉等皇帝更是暴虐无道,卡利古拉甚至想封自己的爱马为 “执政官”,这种荒诞行为引发了贵族和平民的强烈不满,加速了罗马帝国的衰落。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坚守仁德的仁人志士,即便身处贫困,依然能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光芒。东晋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官宦家庭,曾先后担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等职。但在那个官场腐败、尔虞我诈的时代,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归隐田园。在《归园田居》中,他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生动地表达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对自由田园生活的向往。归隐后的陶渊明,亲自参与农耕,“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虽然生活清贫,“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但他却在田园生活中找到了内心的宁静与精神的富足,其诗作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北宋范仲淹,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官。但他始终心怀天下,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为人生信条。在担任地方官员时,他积极推行改革,兴修水利,减轻百姓负担。在杭州任职期间,遭遇大饥荒,范仲淹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招募灾民修缮官仓和民房,既解决了灾民的生计问题,又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在主持 “庆历新政” 时,他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等十项改革措施,虽然因触犯贵族官僚利益而失败,但他始终坚守信念,不为个人得失动摇。范仲淹去世后,百姓悲痛万分,“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他的精神激励着无数后来者。
在古印度,释迦牟尼放弃了王子的尊贵地位和优渥生活,毅然出家修行。他目睹了人世间的生老病死和痛苦,决心寻求解脱之道。他历经多年苦行,最终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创立佛教。他放弃世俗的财富与地位,只为寻求解脱众生苦难的方法,其慈悲与仁爱之心影响了无数人,跨越千年时空,至今仍在传递着智慧与温暖。佛教传播到中国后,与儒家、道家思想相互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
三、现代社会的财富迷思与仁道坚守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财富与地位的诱惑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也滋生出诸多问题。一些商家为追求暴利,不惜损害消费者利益。三鹿奶粉事件中,三鹿集团为提高蛋白质检测含量,在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导致众多婴幼儿患上泌尿系统疾病。这一事件不仅给无数家庭带来巨大痛苦,也严重损害了中国乳制品行业的声誉。事件曝光后,国家对乳制品行业进行了全面整顿,出台了更严格的质量标准和监管措施,但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信任重建却花费了数年时间。从供应链角度分析,涉事企业不仅在生产环节违规操作,还在质量检测、市场销售等环节层层失守,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利益链,将商业道德抛诸脑后。
在环保领域,部分企业为降低成本,肆意排放污染物,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某化工企业长期将未经处理的废水排入河流,导致河水变黑发臭,周边生态系统遭到毁灭性打击。据生态环境部门监测数据显示,该河流中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鱼类大量死亡,周边农作物也因灌溉污染水源而减产,甚至影响到居民的身体健康。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理念,更是对子孙后代的不负责任。近年来,随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念的深入人心,中国加大了环保执法力度,许多污染企业被关停整改,推动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共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