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真假难辨
易宿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76章 真假难辨,鉴宝捡漏从1988开始,易宿,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他压低声音,语气里带着难以掩饰的期待,\"肯定能看出这东西的真假吧?\"
中山装老者慢悠悠地戴上白手套,指尖刚触到瓷盘,会议室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
会议室里,灯光白晃晃地洒在那张铺着红绸的长桌上,秘色瓷盘静静躺在中央,散发着幽微而神秘的光。
齐老弓着背,鼻尖几乎要贴上瓷盘,手中放大镜随着他微微颤抖的手,一寸寸挪动,不放过任何一处细微纹理。
“这胎质,细腻致密,瞧这气孔,细小且分布均匀,典型的晚唐越窑特质。”
齐老直起腰,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浑浊的眼睛里闪着光,“再看这釉色,青绿中泛着湖光,恰似陆龟蒙诗中‘夺得千峰翠色来’所描绘,这秘色瓷的釉色,可太正了!”
“当初我还不敢信,但是来到长安之后,我越来越觉得是!”
穿中山装的老者轻哼一声,双手抱胸,眉头拧成个“川”字。
“老齐,你莫要被表象迷惑。
法门寺出土的秘色瓷,虽大多釉色青碧,但也有两件呈青黄色。
这瓷盘釉色单一,谁能保证不是后人仿造,故意做得这般‘标准?”
说罢,他伸手轻轻摩挲瓷盘边缘,似是想从那冰冷触感中寻出破绽。
“老王,你这可就抬杠了。”
另一位戴着老花镜的专家放下手中的检测报告,扶了扶眼镜。
“我刚用专业仪器测过,这瓷盘的胎质成分、釉料配比,和已知的晚唐秘色瓷样本高度吻合。
况且,仿制秘色瓷谈何容易,那烧制工艺、还原气氛的把控,稍有差池,釉色便天差地别。”
老王撇撇嘴,不以为然。
“仪器也有不准的时候。而且,我听闻近年来古玩市场上,有不少造假高手钻研秘色瓷仿制,手段愈发高明,连专家都能打眼。这盘子保不齐就是他们的杰作。”
张震站在一旁,神色关切,目光在众人脸上来回扫动。
他下意识地攥紧衣角,手心微微沁出薄汗,这秘色瓷盘承载着太多,关乎此次行动的成果,更关乎一段失落的历史。
“各位老师,就没有更确凿的办法判断真伪吗?”
他忍不住开口,声音里带着一丝急切。
齐老和老王对视一眼,又同时看向瓷盘,一时陷入沉默。良久,齐老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
“或许……我们可以从器型入手。
秘色瓷作为皇家贡品,器型规制极为严格。这瓷盘的葵口造型、浅凹底设计,倒是符合晚唐特征,只是……”他的语气又犹豫起来。
“只是还缺能一锤定音的证据。”
老王接过话茬,“若是能找到与之匹配的出土器物,或是有明确记载的文献,便能盖棺定论。
可如今,咱们只能靠这瓷盘本身去推敲,难度着实不小。”
这时,一直默默观察的一位年轻学者突然眼睛一亮。
“老师们,咱们不妨从这瓷盘的使用痕迹入手。若是真品,历经千年,即便保存再好,多少也会留下些岁月痕迹,比如细微划痕、磨损,或是长期使用导致的釉面变化。”
众人闻言,纷纷凑上前,目光聚焦在瓷盘表面,会议室里,只有紧张的呼吸声和轻微的挪动脚步的声音,一场与时间和造假者的较量,似乎才刚刚开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