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被无患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53章 营州全体大建设,大唐混子生活,有被无患,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李世民刚想告诉他,话到嘴边又改了口,摆摆手道:“没什么大事,给营州调五百石粮食过去。”
“臣遵旨!”长孙无忌压下心里的疑惑,躬身行礼。
长孙无忌离开,李世民就再也控制不住笑意,嘴巴张大,发出无声的大笑。
大唐产盐主要有四个地方,最大产地在河东解池,山西运城是唐朝最重要的池盐产地,由大盐池、女盐池和六小池组成,总面积约一百三十平方公里,被誉为“千古中条一池雪”。主要供河北、河南、陕西、山西等地;另外一个地方就是沿海,山东、江苏、浙江等沿海地区,以煮海为盐的传统方式生产,其中山东是海盐业核心。
盐池产出主要供应勋贵和皇室,海盐供平民;蜀中的井盐,运送出来困难,主要供蜀中。
如今产出最少的反而是陇右道,因为青海一带被吐谷浑和党项人占据了。
因为战乱的缘故,盐产地受到了不小的影响,主要还是人口减少了。
其实大唐不怎么缺盐,只不过运输不便,所以价格压不下去。
即便其它地方产出盐不少,那也比不上杨恭仁报上来的。
一天就有七八万斤,这就很吓人了,一个月两百多万斤,都能当粮食吃了。
当然,这不能当粮食吃。
李世民心情极好,所以安排送粮食过去,五百石就是六万斤,足够吃一段时间了,主要秋收快了,所以没有多送。
薛玖并不知道,为了保险起见,亩产出七百多斤,从他嘴里减少,狄孝绪再减一点,杨恭仁又减一点,李世民看到的密报,就只有两百亩盐田七万多斤日产。
九月中旬,秋收开始,程名振只留了五千府兵防守,其他人都由都督府安排,帮助营州百姓秋收,秋收之后就要搬迁一部分人。
搬迁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管理,让百姓能更好的生活。搬迁对象是距离城池远,住在丘陵地带的百姓,毕竟平地更方便耕种。
从奚人那里换回来一百马匹,二十头牛,还有两百八十多头肥猪。
薛玖没有想到,奚人居然擅长养猪,而且看品种,就是野猪繁衍的后代。
奚人养的猪是半散养的,应该养了不短的时间,每一头都有两百斤左右,对于黑猪来说,已经很肥了。
两百多头大肥猪,一半给府兵加餐,一半给了盐场这边。
薛玖把人调过去,集中力量,用了一个月,开辟出了两百亩盐田,趁着夏天的尾巴,每天产出了大量的食盐。
两个月时间,盐场这边已经大变模样,距离盐场左侧十里地,就是渔场;右侧二十里出海口,则是铁场,如今这边聚集了五千多人。
盐场五百多人,撸铁砂,打铁的也有五百多人,剩下四千人,每天趁着退潮的时候,收集海货,然后一部分人处理,一部分人则做木工,平整道路。
虽然每天工作都比较辛苦,但是大家都很高兴,他们觉得,生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般,充满了盼头。
没有受到污染的大海,加上海边极少的人口,每次涨潮,都会带上岸大量的海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