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见骄阳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13章 谁说老四不能当皇上,大明最强皇太子,未见骄阳,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其实不只是常遇春,朱标被朱元璋圈禁第二天开始,众多大臣便开始自发地上奏,请朱元璋收回成命。但是哪怕折子堆了一人高,奉天殿外总有跪着的臣子,朱元璋也没再改过口。
身为皇上,说一句话,便是圣旨,哪怕他悔,他恨,他却无法承认自己错了,更何况,他压根没觉得自己错了。
对于这些为朱标求情的臣子,朱元璋也是异常宽容,不仅一个没杀,只是把他们驱赶回了家,只有几个朱标的铁杆,说要一头磕死在大殿上,朱元璋才忍不住,把他们贬到了其他地方,给出的解释也是。
“要是换个地方死去,别污了朕的皇宫!”
所有人都看不懂朱元璋,许多大臣都在下面议论着,就连民间也听说了太子朱标被圈禁的事情,大多数人都认为朱元璋是因为上了年纪,所以昏了头。少数阴谋论者提出了一些大胆的猜想,并且写成了小说,其中,《朕年过七十想要立皇后,奈何不孝子不让》。以及《朕这一次要选老二,因为他为皇家流过血》这两本书最畅销,毕竟这两本书胡编乱造了许多所谓的皇家秘史,非常博人眼球。但是无论是写书的还是说书的,都冒着巨大的发你风险,因为这如果被上面知道了,那人头落地都算轻的。
民众们也是为太子爷鸣不平,毕竟太子这么多年的所作所为,老百姓全都看在眼里。朱元璋把那么多儿子分封到了各地当藩王,能造福当地的根本没有几个,多数人都当了蛀虫了。但是这位太子爷,可是确确实实地为老百姓谋了福祉,他提出的法令和建议,都符合百姓的利益。别的不说,就单说国库存银和百姓收入,比起洪武初年根本就是翻了几倍还不止,更别说朱标在其他方面的成绩了。读书人歌颂他,小摊贩怀念他,就连孩童们啃着红薯时也能说上几句太子爷的好,与之相比,老二朱樉的群众基础,几乎为零。
怎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在朝廷里当家做主的是秦王朱樉,接替了太子的工作。而正牌太子爷,却只能在东宫数星星,斗蛐蛐。
朱樉自从在朝廷里站稳脚跟之后,也是聪明了不少,他知道自己的势力远远不及那位在位三十年的太子,于是便跟朱元璋建议道。
“眼下父皇身体多不适,不宜在朝政琐事上耗费精力。儿臣认为,应该将其他得力的藩王调回应天,帮助父皇处理朝政。”
“那你认为,谁是最好人选?”
“四弟可以担此重任!”
朱樉当然有私心,有算计了。谁不知道徐达去世的时候,他和朱棣是组团回的应天,说这两个人没什么勾结,鬼都不信!而且朱樉此举也是在试探朱元璋,你既然知道我现在和老四关系好,那只要你老朱愿意把老四朱棣调回应天,就是愿意支持我。
“老四么,确实是个人才,但是你为什么选他?朕还以为你会让老三回来助你一臂之力呢!”
“不瞒父皇,让老三回来,儿臣也想过。但是三弟那边属于大明军事重地,容易发生战事,三弟骁勇善战,还是为大明镇守边疆比较好。而且我和三弟乃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倘若把他调回应天了,那容易被人家说闲话,说我们兄弟两个,逼大哥下台,谋求太子之位。父皇您应该明白,儿臣只是暂时接替大哥的差事,为您分忧罢了。至于老四就不一样了,那蓝玉远征捕鱼儿海,把北元一举覆灭,现在北边草原太平得很,只要留一员大将镇守即可,四弟颇具文韬武略,还是为父皇分忧比较好。”
朱元璋仰在龙椅之上,好像他身下的不是坚硬的龙椅,而是一张老百姓的摇椅。
“你既然看得很明白,那就写个折子吧!就在这写,写好了给朕看一眼,朕给你盖章。”
“是!多谢父皇成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