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 战后总结,论伏兵的重要性
眼魔的秋波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36章 战后总结,论伏兵的重要性,明末华商之南海边地公司,眼魔的秋波,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那如果在156步上由12磅野战炮首射,在94步时由6磅野战炮接替,到50步时再由12磅野战炮收尾呢?”
李国助说罢歪头一笑,颇有深意地看着林福,等待他的回答。
“啊这……”
迟疑了半晌,林福还是摇了摇头,
“如果没遭到轻骑兵的骚扰,或有七成可能做到,如果有轻骑兵骚扰,便只有三成可能。”
“但肯定比你之前说的所有野战炮在这三个距离上齐射霰弹的可能性高。”
李国助微微点了点头,沉吟道:
“那你认为如何发射霰弹才能最大化对冲锋骑兵的杀伤效果?”
“让我想想……”
林福抬手示意其他人不要打扰,沉吟良久后,说道,
“面对冲锋的骑兵,我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三次霰弹打击的。”
“但我能保证七成以上实现两次霰弹射击……”
“怎么做?”
李国助忍不住催问,其实他完全没必要如此,林福下一句肯定会说答案。
还是他太期待切实可行的炮兵战术了,他自己也明白,他说的那种三层霰弹射击确实太理想化了。
“94步时由6磅野战炮齐射第一轮霰弹,50步时由12磅野战炮齐射第二轮霰弹,”
林福立即回答,顿了顿又补充道,
“火枪手也可以在50步时发动第一轮齐射,最大化火力。”
“因为我注意到这次的野战中,四排火枪手只有三排成功齐射了。”
“第三排还是堪堪在十步以内齐射的,此后连撤退到长矛手之后都没能来得及。”
“就这我觉得他们还是超常发挥了,一般情况下根本不可能做到。”
“但如果让第一排火枪手与12磅野战炮在50步时一起射击,则四排火枪手就有可能在十步之内完成一次轮射。”
“很好!记住这个战术,以后一定要勤加演练,”
李国助眼中一亮,兴奋地说道,
“说不定在下次与建奴的野战中,我们就能靠它取得更大的战果呢。”
他之所以如此,可不仅仅是因为这种战术听起来更合理。
而是因为它就是古斯塔夫二世在1632年的吕岑会战中使用过的炮兵战术。
当时面对帝国骑兵的冲锋,古斯塔夫二世采用了12磅\/6磅野战炮混编的三层火力。
300~200米,12磅野战炮发射实心弹扰乱帝国军骑兵的冲锋队形。
150~100米,6磅野战炮发射霰弹杀伤冲锋骑兵。
80米,预备队12磅野战炮霰弹齐射。
其关键战术动作包括以下三步。
一是炮兵的机动射击。
6磅炮在步兵线前150米开火后,立即由炮组拖回步兵方阵后方装填,避免被骑兵冲击。
吕岑会战记录描述说“其炮如蜂群忽前忽后,贼骑莫能追及”。
二是步炮协同。
瑞典旅的火枪手在炮兵两侧组成“倒V字”队形,用排枪压制试图迂回的帝国骑兵。
当帝国军华伦斯坦的重骑兵突破瑞典左翼时,古斯塔夫亲率预备12磅炮抵近80米霰弹齐射,记录显示“一击糜烂数十骑,贼势遂沮”。
三是地形利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