羁中马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721章 这可是个大项目!,重生八一渔猎西北,羁中马,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这可是个大项目!
这次收苇把子的活,节奏快的出奇,在四小队所有人几乎都在努力干打算多扎多挣钱的时候,李建国宣布结束了。</p>
九天时间,也算打破了这两年扎苇把子活的极限。</p>
当然也不全都是四小队扎的,四小队有些人家里现在还堆着大垛的苇子,打算多扎一些呢。</p>
在第八天的时候,兵团农场那边的韩本忠和韩大春牵着马车拉来了两车苇把子,得有个四五百个。</p>
李龙这边头一车苇把子拉到供销社的第二天,韩大春就来到李建国家里,他给李家提来了两塑料桶酒。</p>
这酒是韩本忠在呼克公路上接的。</p>
当时一辆拉酒的罐车出事故侧翻,罐体破裂,原酒泄露,正在地头的韩本忠把司机救出来后,那司机让他赶紧回家拿东西装酒——反正这酒漏了也浪费了。</p>
“这酒是烧酒厂烧出来拿去到北面的酒厂那边准备勾兑的原酒。”韩大春说道,“俺家里放了几十公斤,这些是拿来给李叔你喝的。”</p>
刚烧出来的原酒,在老百姓眼里自然是比勾兑的酒要好——当然喝起来特别辣,主要是度数高。</p>
这算是非常不错的礼物了。李建国这边收苇把子,他知道韩家是能干这个活的,便让韩大春回去给韩本忠说一说,如果能扎的话,按标准来,送过来只要合格,自己这里就收。</p>
韩大春高兴极了,咧着嘴笑着说“没问题没问题”,然后就匆匆赶回去了。</p>
他是骑马过来了,来的时候还是慢慢走,走的时候几乎是纵马狂奔的回去的。</p>
这个时候兵团种地虽然所有的农资都是上面下发的,职工只需要种就行了,但年底收的时候除留够自己的,剩下的全都上交,至于能返回来多少现金得看上面的意思,而且这算是一本糊涂账。</p>
地方已经包产到户,种多少东西交了公粮后卖多少自己做主,得到的钱是多少也是公开透明的,心中有数。</p>
以前兵团要比地方好。地方在大锅饭时期,说实话是真没多少干活的动力,得过且过的比较多。到年底分不到钱还倒欠算正常,那时候地方羡慕兵团,至少到年底能拿上些现钱。</p>
现在是兵团羡慕地方,种什么能自主,种出来的除了交公粮剩下的就是自己的,能剩多少全看自己努力的结果。</p>
基本上算按劳分配。</p>
地方的生活水平一下子超过了兵团——韩大春他们自然是羡慕的。</p>
今年虽然还没到年底,但照往年来看,他们一家到年底能剩下个几十块钱顶天了。</p>
眼下能扎苇把子,一个三毛五,那还不快快的去干?一家老小齐上阵,三五天时间弄几百个苇把子是不成问题的。</p>
结果就是他们拉来两车,一下子就把李家院子里的苇把子数量给冲了一下。</p>
韩家是特别珍惜这次扎苇把子的活的机会,因此拉过来的苇把子,合格率特别的高。</p>
韩本忠等李建国验收完,把一百六十七块三毛钱交到自己手里的时候,颤抖的手点了一遍后,激动的说道:</p>
“他李叔啊,咱今年年底能好好过了,也能给娃们扯布做新衣服了,这多亏了你们啊。我们这就回去,再扎一些……”</p>
“不能再扎了,够了。”李建国虽然很不想让韩本忠失望,但数量的确已经快够了,韩家路途远,已经来不及再扎了。</p>
“够了吗?……也行也行。”韩本忠那一瞬间脸上的笑容滞了一下,随即又笑了,“能挣这些钱也够了。比俺连队里其他那些强多了,那些人家里也就那几十块钱,要过一年——唉。”</p>
兵团职工这时候还是挺苦的,吃饱没问题,但要说过得好,真就比不了包产到户的农民了。</p>
李建国想想说道:</p>
“明年秋天麦子割了后,小龙弄着扎大扫把的活。今年比较多,明年应该也有不少。</p>
到时我看八月中旬吧,你让大春过来,我给你们说,你们可以干。那一个大扫把三块多钱,扎一季也能挣不少。”</p>
“嘿,这个没问题,我回去就把栽桩啥的弄好,到时就让大春过来……这活能干啊。这大扫把还些贵哩,一个三块多……真不便宜,好活,好活啊!”</p>
韩本忠语气里有感叹也有羡慕。地方靠近城市,机会多,以前觉得兵团好,现在比着比着怎么就落后了呢?</p>
韩本忠也没吃饭,他也看出来李建国忙,交了苇把子后就赶着马车回去了。</p>
第二天晚上李建国收完苇把子便赶到了许成军家里,用大喇叭通知全队,苇把子已经收够了,明天不再收了。</p>
这通知把许多人给打懵了,他们正准备蓄力大干的,毕竟这才十天,往常扎苇把子和扎大扫把差不多,怎么也得要一个月的。</p>
这时候有些人才后知后觉的感觉这苇把子怎么少了?</p>
等有人从李建国那里打问来具体的消息后,就有点慌。</p>
这两年,四小队的人已经习惯了年初开始就有人去编抬把子,秋后开始扎大扫把,入冬前扎苇把子。</p>
这三笔钱中至少有两笔是全村人都能挣到的。</p>
有些人甚至在年初就已经安排好了年底扎苇把子这笔钱的用处。</p>
虽然去年和今年李龙把一部分扎大扫把的活交给到了别的村,但总的扎大扫把的活的量在增加,并没有怎么影响到本村人扎大扫把的利益,而且因为涨价今年挣到的钱还多了一些。</p>
眼下一下子听到苇把子明年后可能就扎不了了,这才慌了。</p>
少一笔钱,那以后生活是不是就得紧张一点儿?</p>
这可不是小钱,一两百块钱顶其他有些村人家一年的总收入了。</p>
这种事情把整村里弄的人心惶惶的感觉;有些人听到消息还跑到李建国这里来求证。李龙不在,不管怎么说他和大哥关系那么好,李建国应该知道。</p>
最慌的是张强,才把五百块钱拿去承包苇沟,这边苇把子就不扎了?这不是欺负人吗?</p>
张强一腔忿怒的也跑到李建国这里来求证——当然,他可不敢对李建国有什么脸色,来的时候还是提着东西的。</p>
看在和他哥张木匠的关系上,李建国虽然没把人直接赶走,但也没让张强进屋,也没收他的东西,只是告诉他:</p>
“小龙说了,上面通知以后盖房子可能会用预制板,那个结实,苇把子会收的越来越少。不过你那承包苇沟不影响啊,这打苇席也得用苇子,还能送去造纸厂……不影响。”</p>
张强提着东西有点失落的回到了家里。</p>
自己已经卖了一年的大扫把,难道还要卖上几年的苇把子?</p>
那打苇席是真的,但四小队不光有苇沟,还有苇湖,小海子里也有苇子。别人要打苇席挣钱的话,肯定不会买他的苇子,免费的不香吗?</p>
那就只剩下一个去处,造纸厂了。</p>
芦苇是非常优质的造纸原料,造纸厂一直在收,只不过价格不高,毕竟北疆这边造纸原材料非常的丰富,除了芦苇,还有麦草等。</p>
再往后,就没造纸厂了。</p>
玛县似乎有个比较怪的现象,一直想发展工业,始终没发展起来,三四十年间来过不少企业,换了不少,最终还是一个农业县。</p>
也不错。</p>
李龙把苇把子交完,该分的钱分了,该给宋明的车费也都结清,这让宋明还有些不好意思。</p>
“冬天没事还要你拉糖渣呢,别不好意思。”李龙和宋明说了说,目送他离开,这趟活就算结束了。</p>
他预感着明年可能就没苇把子的活了,就算有,数量可能也会非常的少,低于五千个的话,他就不接了。</p>
休息了几天后,李龙赶在头一场雪下下来之前,去了趟乌城。</p>
八十年代的冬天比三四十年后要提前一些,进十一月就开始下雪。</p>
不像后世,可能到十二月初雪都没下下来。</p>
他就想赶在雪下下来之前,把乌城那边的事情办完,接下来冬天就可以休息一下了。</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