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媒体效应
梦幻蓝天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6章 媒体效应,阿耶玳,苗语,我们的根,梦幻蓝天,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清晨的雾气还没散尽,龙安心就被一阵引擎声惊醒。他裹着蓑衣钻出老虎洞,看见三辆越野车歪歪扭扭地停在泥泞的山路上,车身上贴着某电视台的台标。
一个穿冲锋衣的年轻女记者正对着镜头做报道:\"……这就是一夜爆红的'地龙烘干系统',传统智慧与现代困境的完美结合……\"
她身后的摄像师突然惊呼一声——脚下一滑,整个人栽进了泥坑,昂贵的设备溅满泥浆。龙安心赶紧跑过去帮忙,手刚伸出去,女记者却猛地拦住他:\"别动!这是进口设备,维修费够买你们十台烘干机!\"
龙安心的手僵在半空。
\"王记者!\"一个戴眼镜的中年男人从第二辆车跳下来,踩着泥水快步走来,\"注意措辞!\"他转向龙安心,递上名片:\"省电视台《乡村振兴》栏目组,我是制片人老陈。\"
龙安心接过名片,发现背面用铅笔写着:【你父亲是不是叫龙建国?】
他猛地抬头,老陈却已经转身指挥拍摄去了。
拍摄持续了一整天。栏目组要求重现\"暴雨夜抢救设备\"的场景,但合作社的妇女们死活演不出那种\"绝望感\"。
\"要哭!哭懂吗?\"女记者不耐烦地比划,\"想象你们的心血全毁了!\"
杨婶抱着孙子嘀咕:\"那晚光顾着逃命,谁有空哭啊……\"
更荒唐的是烘干环节。导演坚持要务婆一边添柴一边唱古歌,可地龙系统实际运行时根本不用人盯着。务婆被折腾得恼了,突然用苗语骂了句什么,抄起烧火棍就要赶人。
\"别别别!\"老陈赶紧打圆场,突然从包里掏出个旧信封,\"老人家,您看这个……\"
务婆接过一看,竟是张泛黄的老照片——年轻的龙父站在同样的地龙灶前,身旁是个戴眼镜的年轻人,两人举着图纸笑得灿烂。
\"这是我?\"老陈指着眼镜青年,\"二十五年前,我是省报实习记者,来报道扶贫项目……\"
照片背面写着日期:1998年7月15日。龙安心算了一下,那是父亲去世前三个月。
节目播出当晚,合作社的卫星电话被打爆了。订单从全国各地涌来,最夸张的是个日本客商,要订五十吨\"用古法烘干的有机刺梨\",还附了张手绘设计图——包装盒要做成鼓楼形状。
\"这哪是买果脯,\"吴晓梅抖着图纸,\"这是买我们的文化!\"
兴奋劲儿还没过,阿勇突然举着手机冲进来:\"龙哥!出事了!\"
某短视频平台上,一条\"揭秘地龙烘干真相\"的视频正在疯传。画面里,一个戴口罩的\"业内人士\"指着他们的老虎洞说:\"……这种土灶重金属超标,烘干食品会致癌……\"
龙安心气得发抖——视频里的\"专家\"分明是苗韵公司那个技术顾问!
更糟的是,县市场监管局第二天就来了通知:暂停销售,等待抽样检测。
检测人员来得比预期还快。两个穿制服的小伙子带着采样箱,一下车就直奔烘干区。
\"按规程取三份样品。\"高个子拿出无菌袋。
龙安心注意到他们刻意避开了银管烘干的区域,专挑边缘取样。他刚要提醒,务婆突然端着碗热腾腾的油茶过来:\"同志,先喝口茶暖暖。\"
矮个子下意识要接,高个子却拦住:\"工作时间不进食。\"
务婆也不恼,慢悠悠把茶碗放在取样箱上。诡异的是,茶碗底部的苗文\"福\"字竟然在箱子上印出了淡淡的痕迹——这是她用特殊墨汁写的,遇热显形。
半小时后,两人要离开时,龙安心突然说:\"等等,你们漏了银管区的样品。\"
\"那个……\"高个子支吾着,\"银器烘干属于特殊工艺,要另案处理……\"
\"现在采。\"吴晓梅直接拽过采样袋,\"全程录像,省得有人说我们调包。\"
她故意把取样过程拖得很长,每个动作都按苗家传统来——先向银管行礼,再用竹刀(而非金属勺)取样,最后用芭蕉叶包裹。这番操作把检测员看傻了,弹幕直播间却炸了锅:
【这才是真正的非遗!】
【跪求购买链接!】
【那个说致癌的出来挨打
夜深人静时,老陈独自来到鼓楼。他掏出一沓发黄的稿纸:\"你父亲当年写的《地龙烘干技术改良报告》,我偷偷留了一份。\"
龙安心接过稿纸,手指微微发抖。父亲的字迹工整有力,每一页都画着精密的结构图,边缘还标注着苗汉双语的注意事项。最让他震撼的是最后一页——申请专利的设想早在1998年就写好了,却被当时的乡长以\"集体财产\"为由否决。
\"你爸是我见过最倔的人。\"老陈摩挲着照片,\"为了证明银管杀菌效果,他连续三个月记录数据,最后用苗文和汉字写了双版报告……\"
火塘里的柴啪地爆出个火星。龙安心突然明白父亲为什么总在深夜伏案——那不是普通的笔记,而是一个苗族工匠对传统的坚守与革新。
检测报告出来的当天,县里来了个车队。龙安心以为又是来查封的,没想到打头的竟是省民宗委的公务车。
\"经过检测,你们的银管烘干产品不仅安全,硒含量还超出标准七倍!\"领导举着报告宣布,\"省里决定将'地龙系统'列入非遗保护项目!\"
掌声中,龙安心注意到人群边缘站着个熟悉的身影——王立明正冲他眨眼,手里晃着份《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品权益保护办法》的红头文件。
当晚的庆功宴上,老陈喝得满脸通红:\"下周……嗝……央视农业频道要来采访!\"他神秘兮兮地压低声音,\"记得把银管擦亮点……\"
吴晓梅突然插话:\"不行!\"
所有人都愣住了。
\"苗家老银器越擦越晦暗才值钱,\"她认真地说,\"那是岁月给的包浆,作假不得。\"
越野车队的到来惊动了整个寨子。龙安心发现第三辆车上跳下个戴鸭舌帽的年轻人,正用专业设备拍摄村民反应。这人脖子上挂着苗银吊坠——不是旅游区卖的那种,而是正宗的雷公山老银匠手艺。
\"您是?\"
\"《民族地理》摄影师张黎。\"年轻人掏出证件,\"我奶奶是务婆的表妹。\"
他展示手机里的一段视频:暴雨当晚,他在对面山头拍到了合作社抢救设备的全过程。画面里,地龙洞口升腾的热气在冷雨中形成奇特的雾柱,宛如一条银龙盘旋而上。
\"这镜头已经卖给bbc了,\"张黎压低声音,\"但我想跟你们合作深度报道。\"
龙安心正要细问,突然听见女记者尖声呵斥:\"那个谁!别拍这些破房子,多拍烘干系统!\"
她指的\"破房子\"正是潘阿婆的吊脚楼——百年老屋的板壁上,用烟灰画着苗族迁徙史诗《跋山涉水》的图谱。
栏目组执意要务婆在镜头前唱古歌烘托气氛。老人勉强唱了一段,导演却喊停:\"太沉闷了!能不能欢快点?像《最炫民族风》那种节奏!\"
务婆气得银发直颤。吴晓梅突然拿起芦笙:\"我有个主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