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帽衣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03章 傀儡天子的救火人生:刘祜在东汉乱局中的挣扎与谢幕,妈妈说她结扎了干了没事,带帽衣服,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元初四年的湟水河畔,秋风卷着羌笛的呜咽掠过草原。护羌校尉任尚盯着羊皮地图上的 “零昌” 二字,笔尖在烛火下投出颤抖的影子 —— 这个让东汉大军头疼十年的羌人首领,此刻正躲在北地的营帐里谋划着下一次突袭。任尚摸了摸腰间的匈奴短刀,突然想起皇帝去年在诏书中写的 “勿务斩首,务破其胆”,终于狠下心招来死士:“带够金饼,混进羌帐,只取首级。”

任尚的刺杀令,在羌地掀起了一场隐秘的血腥交易。湟中汉人猎户王大胆,揣着任尚给的二十两黄金,混进零昌的牧群。他记得任尚的叮嘱:“羌人帐中左首第二顶毡房,床头挂着熊皮箭袋。” 月黑风高夜,当王大胆的短刀抵住零昌咽喉时,这个羌人首领正在用桦树皮绘制汉地地形图,墨迹未干的舆图上,长安到洛阳的官道标得清清楚楚。

“汉人皇帝怕了?” 零昌的声音像结冰的河水,惊得王大胆手一抖。但刀锋很快没入咽喉,血珠溅在舆图的 “长安” 二字上,洇出一片暗红。三天后,任尚的快马冲进洛阳城,木匣里的首级还带着未干的血痂,胡须上甚至沾着北地的草屑。

刘祜正在德阳殿批改赈济冀州的诏书,墨笔在 “人相食” 处停顿许久。打开木匣的瞬间,他闻到一股混合着血腥与草腥的气味,看见零昌圆睁的双眼,突然想起三年前在东观读过的《孙子兵法》:“上兵伐谋,其次伐交”,而如今东汉王朝只能靠刺杀来换取短暂安宁,实在是无奈中的下下之策。但邓太后的诏书很快传来:“任尚有功,迁中郎将”,仿佛这场刺杀是多么光彩的胜利,竹简上的朱批在烛火下格外刺眼。

任尚的好运没持续多久。富平上河之战,他带着马贤的骑兵冲击羌阵,却发现羌人这次学聪明了 —— 妇女儿童躲进辎重车,精壮男子藏在芦苇荡,待汉军疲惫,突然万箭齐发。任尚的坐骑被射中眼睛,他摔在泥泞中,看着身边的羽林卫像麦子般倒下,铠甲上的 “汉” 字成了活靶子。

“校尉快走!” 马贤的呼喊从侧翼传来。这位出身将门的骑都尉,此刻正率三千突骑砍开一条血路。任尚被拖上战马时,看见羌人阵中竖起零昌的狼头旗 —— 原来被刺杀的不过是零昌的替身。他突然想起护羌校尉侯霸的警告:“羌人习汉战术,不可轻敌”,可惜为时已晚。

战后论功,任尚被弹劾 “贪功冒进”,刘祜看着他的谢罪表,想起他刺杀零昌时的果断,终究叹了口气:“边疆之事,非一人之罪。” 可邓太后却抓住机会,将任尚弃市示众,顺带敲打主战派:“妄言灭羌者,视此!” 洛阳百姓看着刑场上的任尚,私下议论:“杀降者死,攻羌者亦死,这仗,到底怎么打?”

永宁元年的洛阳城,仿佛被巨手摇晃的陶碗。从二月到六月,四十二次地震让宫殿的瓦当纷纷坠落,太极殿的朱漆柱子出现裂纹,连太庙里的列祖列宗牌位都摔碎了三块。刘祜跪在高祖像前,听着太常卿颤抖的声音:“地裂者,臣下专权之象也。” 他知道这是在暗指邓太后,但敢怒不敢言,只能下诏:“选高第掾属补县令,务得惠利牧养者。”

最诡异的是六月的大地震,裂开的地缝中涌出黑水,腐臭难闻。民间流传 “邓氏将亡” 的童谣,卖炊饼的王老汉边揉面边唱:“地动山摇邓家倒,天子亲政万民笑”,被洛阳令抓进大牢。刘祜想去探望,却被邓太后的侄子邓遵拦住:“陛下勿为小事劳神。” 他看着邓遵腰间的玉珏,突然想起父亲清河王被废时,也是这样的权臣当道。

邓太后却将地震归罪于 “妖言惑众”,处死了三个传谣的儒生。刘祜看着诏书上的 “诛连三族”,想起父亲清河王被废时的场景,指甲深深掐进掌心:“当年窦氏专权,如今邓氏更甚,朕何时才能亲政?” 深夜,他偷偷翻开《汉书?霍光传》,在 “废昌邑王” 处画满红圈,泪水滴在竹简上,洇开 “威权震主” 四个小字。

建光元年的春天,邓太后的崩逝像一声闷雷,炸开了东汉宫廷的权力僵局。刘祜看着灵柩上的九旒冕服,突然发现自己已经二十七岁,距离十三岁继位,竟已过去了十四年。他迫不及待地追尊生父清河王为孝德皇,却在太庙遇见邓骘的冷笑:“陛下此举,置和帝于何地?” 这个曾经权倾朝野的大将军,此刻仍试图用宗法制度压制皇帝。

但刘祜这次没再退缩。他联合宦官江京、李闰,翻出邓骘当年克扣军饷的旧账 —— 永初元年征讨羌人时,邓骘竟将三分之一的军粮卖给凉州豪强。当铁证摆在朝堂,邓骘的傲气瞬间消散,跪在地砖上磕头如捣蒜:“臣有罪,但求全尸。” 刘祜看着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舅舅,突然想起童年时邓太后抱着他读《论语》的场景,终究叹了口气:“罢官归乡,勿再涉足朝堂。”

可邓氏族人没这么幸运。邓遵畏罪自杀,邓氏子弟被流放的车队驶过洛阳街头,百姓们发现,那些曾经坐着华丽马车、当街鞭打平民的外戚,如今穿着粗布衣裳,蓬头垢面。刘祜在诏书中偷偷加了句:“邓氏子弟,除党恶者,余皆免罪”—— 他终究念着邓太后抚养之恩,留了三分情面。

元初五年的夏天,蝗虫从幽州一路南下,遮天蔽日的虫群让洛阳百姓以为 “日食再现”。刘祜站在宣平门,看着城外的麦田瞬间被啃成光杆,老农们跪在田边哭天抢地,怀里抱着最后几穗被虫咬过的麦子。他突然想起祖父章帝的 “胎养令”,如今却连孕妇的谷米都要克扣,不禁眼眶发热。

“传朕旨意:吏民有能捕蝗者,一斗蝗换一斗粟!” 刘祜的诏书像一剂强心针,百姓们举着竹筐追着蝗群跑,连太学生都加入捕蝗大军。太学门口的公告栏上,贴着学生们写的《捕蝗策》,有人建议 “夜燃篝火诱蝗”,有人提出 “养鸭食蝗”,刘祜看后竟让少府拨钱试行。

但好景不长,河南尹报来 “蝗灾已灭” 的捷报,刘祜微服私访却发现,官吏们把蝗尸埋进麦田充数,新长的麦苗又被秋蝗啃食。他气得当场罢免三任太守,却听见小吏们私下议论:“皇帝不知道,蝗灾背后是干旱,挖渠治水才是根本,捕蝗不过治标。” 这句话像根刺,让他想起邓太后否决的 “引洛水灌田” 计划 —— 当时邓太后说:“兴修水利耗银百万,羌乱未平,何以分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

侯府乳奴(一)古言

错的不是我

老太爷的小乳妓(H)

言上清

春闺娇啼(H)高H产乳

爱钓鱼的唐先生

扶着少夫人被老爷C

凉小城

首长和乖乖女H灌满

风凌天下

描写男女到达巅峰描写

邪恶的胖子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