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离手的老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26章 粮帆惊朝,大胤商枭,不离手的老烟,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大胤朝,京都。
皇城之中,气氛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黄河下游决堤的消息,像是冬日里的一盆冰水,将整个朝堂浇了个透心凉。
永昌帝震怒之下,问责声响彻大殿,令百官噤若寒蝉。
户部尚书周怀远更是如坐针毡,头上冷汗涔涔。
黄河岁岁修缮,耗费巨万,如今一朝溃决,他这个户部尚书首当其冲,难辞其咎。
更要命的是,皇帝下令,命他即刻主持赈灾事宜,调拨钱粮。
钱粮!
周怀远心底发凉。
私铸铜钱的事情,已经让他挪用了不少户部本该用于河工、漕运等处的款项。
如今国库虽有存银,但要应对如此规模的滔天洪水,所需钱粮简直是个无底洞。
一旦钱粮调度不力,赈灾不及时,引发民乱,那便是抄家灭族的罪过。
他一边硬着头皮应下差事,一边派人心腹紧急调拨,却发现处处捉襟见肘。
地方官府的奏报雪片般飞来,无一不是哀嚎遍野,请求朝廷速发钱粮。
周怀远只觉得眼前阵阵发黑,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跌落深渊的结局。
就在整个京都被黄河决堤的阴影笼罩,朝廷上下忙乱不堪之际,一则来自淮州的消息,悄无声息地传进了三皇子赵宸的耳中。
紫宸宫偏殿,赵宸正品着茶,听心腹内侍刘乘风汇报各方动向。
刘乘风面色凝重,将一份加急送来的密报呈上。
“殿下,这是淮州那边传来的消息。”
刘乘风低声说道。
赵宸接过密报,展开扫了一眼。
他本就对高瑞这个有趣的年轻人保持着关注,尤其是上次淮州之行后,高瑞的“烈焰血珀酒”已经开始源源不断地送往京城,为他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和便利。
密报上的内容,起初并未让赵宸感到意外。
无非是淮州高家在黄河决堤后,立刻响应朝廷号召,准备捐献钱粮赈灾。
这在高瑞之前江南水患的义举之后,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然而,当赵宸的目光落在密报中关于“船队规模”的描述时,他品茶的动作骤然一顿。
“五十艘大船组成的船队?”
赵宸的声音带着一丝惊讶,重复着密报上的字眼。
刘乘风躬身道:“正是,殿下。据报,淮州高家在接到黄河决堤的消息后,仅仅三日之内,便集结了五十余艘大型漕船、粮船,装满了粮食,由高家的一名老管事亲自带队,已经启程北上,直奔黄河下游灾区。”
五十艘!
而且是在如此短的时间内集结完毕!
赵宸放下了茶杯,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眼神中流露出难以置信的光芒。
大胤朝的漕运体系虽发达,但漕船、粮船并非轻易就能调动。
尤其是大型船只,多掌握在官府或少数顶级世家手中。
高家虽是盐商巨富,在淮州也颇有势力,但要如此迅速地集结如此庞大的一支船队,其能量超乎想象。
“仅仅是捐献赈灾?”
赵宸嘴角勾起一抹玩味的弧度。
他可不认为高瑞仅仅是个慷慨的慈善家。
这个年轻人,每一步棋都深藏不露,充满算计。
刘乘风会意,低声道:“密报中是这样说的,对外也打着‘高氏义赈’的旗号。但……如此规模,如此迅速的行动,绝非寻常的捐献赈灾可比。而且,户部那边至今还在为钱粮调拨焦头烂额,各地官府也尚未组织起有效的救援。高家此举,可谓是……一骑绝尘。”
一骑绝尘!
赵宸的眼睛亮了起来。
在朝廷反应迟钝、效率低下,尤其是户部尚书周怀远焦头烂额之际,高家竟然能如此雷厉风行地组建起一支庞大的运粮船队北上赈灾。
这不仅仅是“义举”,更是一种示威,一种力量的展现。
“高瑞……”
赵宸轻声念出这个名字,眼神越发深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