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退休前的职场急救:刘秀的最后 KPI 与柔道治国
带帽衣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92章 退休前的职场急救:刘秀的最后 KPI 与柔道治国,从部落打架到王朝争霸的千年逆袭,带帽衣服,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建武二十二年的春天,洛阳城的槐树刚冒出新芽,刘秀却在长安的高祖庙里对着石碑发愣。他穿着素色祭服,手指轻轻摩挲着 \"汉太祖高皇帝之陵\" 的碑文,恍惚间回到了三十年前 —— 那时他还是个跟着哥哥刘演起兵的毛头小子,连匹马都没有,只能骑牛上阵。如今鬓角已白,腰间的玉佩也磨出了包浆,随行的太医悄悄跟太子刘庄说:\"陛下这趟 ' 先帝打卡之旅 ' 走得太急,昨夜批阅奏章时,握笔的手都在抖。\" 可刘秀像不知疲倦的老工匠,回到洛阳的第一件事,就是让人把各州郡的户籍册搬到寝殿,借着宫灯昏黄的光,逐字核对起边疆迁回的人口数,仿佛是个临近退休却放不下工作的老财务,非要把账本算得明明白白。
五月的南阳地震,像老天爷摔了个茶碗,地裂数丈,房倒屋塌。刘秀正在用午膳,碗里的粟米粥突然泛起涟漪,接着就听见宫外传来此起彼伏的惊叫。他扔下筷子跑到殿前,只见未央宫的飞檐正在摇晃,瓦片噼里啪啦往下掉,侍从们吓得跪地磕头,他却盯着西南方向皱眉 —— 那是南阳的方向,他的老家舂陵就在那里。
当晚的罪己诏,写得比当年给更始帝的检讨书还诚恳:\"地动山摇,咎在朕躬。南阳百姓今年田租刍稿全免,死囚减罪一等,压死者每人发三千钱棺材本,房子塌了的贫困户,欠的口赋逋税全勾销!\" 这哪是帝王诏命,分明是企业老板给用户的 \"灾后补偿方案\",连负责起草的尚书都偷偷在末尾加了句 \"吏人死亡而家属无力收敛者,官府出钱雇人安葬\",刘秀看后直接画了圈:\"就该这么写,别让老百姓觉得咱只会耍嘴皮子。\"
南阳的王老汉在废墟里扒拉出半袋粟米,就收到了官府送来的棺材钱和种子,他摸着铜钱上的 \"五铢\" 字样直抹泪:\"当年王莽地震,官府抢粮比贼还狠,如今刘皇帝的钱,可是真金白银送到手里啊。\" 洛阳的御史中丞路过南阳,看见官吏们背着粮食挨家挨户送,忍不住感慨:\"陛下这招 ' 自黑式营销 ',比王莽的祥瑞把戏高明百倍,百姓嘴里的口碑,才是最好的治国祥瑞。\"
司隶校尉苏邺因救灾不力下狱死,吓得其他官员人人自危,生怕成为下一个 \"背锅侠\"。刘秀却下了道让人意外的命令:\"地震当天在一线救灾的官吏,无论结果如何,既往不咎;没到现场的,就算没犯错,也要记过!\" 这波 \"容错机制\",相当于给基层官吏发了 \"免责金牌\",南阳太守杜诗趁机扩建了二十座粮仓,刘秀得知后,特意在朝会上举着他的奏折说:\"杜诗这才叫打工人该有的觉悟,救灾不是应付考核,是给百姓兜底。\"
最绝的是对死囚的处理,刘秀把 \"减罪一等\" 玩出了花样:愿意去边境屯田的,免罪;会盖房子的,直接释放当工匠。有个因盗窃入狱的泥瓦匠,出狱后成了灾后重建的技术骨干,他逢人就说:\"皇帝这是给咱犯过错的人一条生路,以后再偷东西,对不起良心。\"
建武二十四年,匈奴薁鞬日逐王比的使者,带着牛羊和金器跪在五原塞下,递上的 \"归附文书\" 写得情真意切:\"北匈奴苛暴,愿率部曲归附大汉,永为藩臣。\" 刘秀看着地图上的匈奴分裂线,想起当年收编铜马军的场景 —— 同样是百万部众,同样是走投无路的归附,只是这次换成了草原骑兵。他对中郎将李茂说:\"去告诉比,咱汉朝不是王莽的 ' 新朝 ',不会苛待归附者,给他们分云中、五原的牧场,再送些铁犁牛种,让他们知道,跟着咱混,比在草原喝西北风强。\"
南匈奴归附后,刘秀干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八郡百姓重返故土。边民们推着装满家当的牛车,看着曾经被匈奴烧杀抢掠的家园,发现官府早备好了种子和耕牛,每个村口还立着 \"汉匈一家\" 的木牌。有个叫赵大狗的猎户,在废墟里挖出当年被抢走的猎弓,如今却能在汉军保护下安心打猎,他逢人就说:\"皇帝这波 ' 返乡创业大礼包 ',比当年收编铜马军的粮食还实在,咱老百姓就图个安稳。\"
北匈奴单于听说南匈奴归附,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连忙派使者带着骏马和貂皮,来武威郡求和亲。刘秀却玩起了 \"佛系外交\":\"和亲可以,但得按咱汉朝的规矩来 —— 每年进贡别超过十车,边境互市不许抢东西,咱不称帝,你们也别称单于。\" 他心里清楚,南匈奴已经成了汉朝的 \"草原分公司\",北匈奴就算想搞事,也得先问问南边的 \"兄弟公司\" 答不答应。
最让大臣们佩服的,是刘秀对匈奴的 \"养鱼哲学\":不赶尽杀绝,也不姑息纵容。他派中郎将段郴去授南单于玺绶时,特意交代:\"别摆天子架子,就说咱汉朝是个大作坊,你们负责放羊牧马,我们负责织布种地,各赚各的钱,别学王莽搞 ' 大熔炉 '。\" 这种务实的外交政策,让汉匈边境消停了几十年,连西域的商人都知道:\"走汉匈商道,比走王莽时期安全百倍。\"
建武二十六年,刘秀突然想起给百官涨工资,却在朝堂上玩起了 \"差异化调整\":千石以上的高官,工资比西汉降 10%;六百石以下的基层官吏,工资涨 20%。大司徒玉况当场反对:\"高官们跟着陛下打天下,如今却降薪,怕是寒心。\" 刘秀却笑了:\"列侯们封地动辄万户,高官们收的礼比工资还多,基层小吏才是天天跑腿的打工人,他们连笔墨纸砚都得自己买,不涨工资怎么安心干活?\"
这波 \"基层倾斜\",让郡县小吏们感动得不行。河南县丞张平,每月多拿了三斛粟米,特意买了笔墨,把刘秀的诏书抄在县衙门口:\"看清楚了,陛下心里装着咱们这些基层员工呢!\" 从此,小吏们干劲十足,连最偏远的桂阳郡,都能按时完成户籍普查,刘秀在奏报上批了八个大字:\"基层稳,则天下稳。\"
刘秀嫌 \"大司马大司空 \"这些官名太浮夸,像极了王莽时期的\" 泡沫职称 \",一道诏令下去,全改成了太尉、司徒、司空。骠骑大将军刘隆刚当上\" 大司马 \",屁股还没坐热,就接到\" 即日罢官 \"的通知,气得在府里摔茶杯:\" 陛下这是卸磨杀驴,搞 ' 职场扁平化改革 ' 呢!\"但刘秀心里明镜似的:\" 天下太平了,不需要那么多 ' 高管 ',让赵熹、冯勤这些文吏顶上,才能细水长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