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从世子到帝王:曹丕的权力蜕变与时代印记
带帽衣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15章 从世子到帝王:曹丕的权力蜕变与时代印记,从部落打架到王朝争霸的千年逆袭,带帽衣服,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建安二十五年(220 年)正月,洛阳城飘着细雪,曹丕跪在曹操灵前,手中攥着魏王印绶。父亲的棺椁散发着新漆的气味,与灵堂内的檀香混在一起,熏得他眼眶发酸。但他知道,此刻不能流泪 —— 三天前接受遗诏时,陈群曾在他耳边低语:\"世子可知,当年王莽篡汉前,哭祭汉成帝哭了三天三夜。\" 他猛然抬头,看见灵堂外夏侯惇的儿子夏侯楙正盯着他,目光里有悲恸,更有审视。殿角的铜漏滴答作响,像倒计时的警钟,提醒他:从世子到魏王的蜕变,容不得半分软弱。
改建安二十五年为延康元年的诏书刚发布,曹丕就迫不及待地换了朝堂班底。二月的许昌宫,贾诩穿着崭新的太尉官服踏入尚书台,袖口绣着的玄色螭虎纹与曹丕的魏王旗同色。这个曾在宛城献计导致曹昂战死的谋士,此刻却成了曹丕手中的利刃。\"明公擢拔老臣,不怕寒了曹氏宗亲的心?\" 贾诩接过印绶时,故意压低声音。曹丕笑道:\"先生可知,孤昨夜梦见父亲执手相告:' 吾能用人,汝能识人。'\" 这话半真半假,却让贾诩明白,新魏王要借他的阴鸷平衡宗亲势力。
华歆从御史大夫升为相国那日,特意换上了孔子后裔进献的深衣,以示儒学正统。曹丕看着他手持笏板的庄重模样,忽然想起父亲临终前的评价:\"华子鱼可谓 ' 大魏之陈群 '。\" 而王朗接任御史大夫时,呈递的第一份奏折便是《改元疏》,引经据典论证 \"延康\" 年号暗合 \"延汉之康,开魏之运\",让曹丕拍案叫绝:\"公真可谓 ' 活字典 ' 也。\"
最妙的是宦官禁令。当 \"宦人为官不得过诸署令\" 的金策被郑重其事地藏入石室,曹丕特意让中常侍宣读禁令,看着老太监们佝偻着退下,忽然想起十岁那年,父亲带他见识十常侍之乱的惨状。\"汉灵帝让宦官掌禁军,结果如何?\" 他问身边的夏侯尚,不等回答便冷笑,\"孤禁的不是宦官,是人心。\"
夏侯惇的死讯传来时,曹丕正在校场视察新兵。这位跟随曹操三十余年的大将军,临终前连句遗言都没留,只让人送来了当年曹操赐的环首刀。曹丕抚刀长叹,转身便擢升曹仁为大将军,命其镇守宛城,又封夏侯尚为征南大将军,都督南方诸军事。\"夏侯氏与曹氏,如车之两轮。\" 他在给曹休的密信中写道,\"但轮子若想转得稳,轴必须在孤手中。\"
三月的谯县突然沸腾 —— 黄龙现身涡水!内黄的殷登被快马接入许昌,这个年逾七旬的老者颤抖着展开四十年前的手记:\"熹平五年,黄龙见谯,太史令单飏曰 ' 五十年内必有王者兴 '。\" 曹丕盯着 \"四十五年\" 的记载,忽然轻笑:\"单太史若知今日,该后悔少算了五年吧?\" 他下令厚赏殷登,却在暗地命人核查其族谱 —— 原来殷登竟是袁绍旧部殷观的族叔,这场 \"祥瑞\" 不过是颍川士族的投名状。
孙权的使者抵达许昌时,带来了江东的荔枝与翡翠屏风。曹丕把玩着荔枝,忽然问使者:\"吴侯可曾读过《尚书》?\" 使者愕然,他却自问自答:\"' 天命靡常,惟德是辅 ',孤改元 ' 延康 ',便是要延大汉之康,续九州之德。\" 这话传到孙权耳中,这位江东之主对着武昌城的江水大笑:\"曹丕要做新舜帝,却忘了舜帝受禅前,曾在历山耕田。\"
十月的繁阳坛,黄土新筑的台阶还带着潮气。曹丕站在幕后,听着华歆的劝进表,心中默数着次数 —— 这是第三次劝进,该登场了。第一次推辞时,他故意让冕旒遮住表情,对使者说:\"孤承父王遗志,唯知报国,岂敢觊觎大宝?\" 第二次拒绝,他在许昌宫闭门整日,命人在门口泼洒清水,以示 \"清洁自守\",却让汉献帝的使者在宫外冻了三个时辰。
当张音捧着禅让诏书登上祭坛,曹丕注意到他的袖口绣着汉家云雷纹,心中冷笑:\"老臣还念着旧主?\" 但面上却做出惶恐之态,双手接过玉玺时,指尖触到缺角处的黄金补丁 —— 那是初平二年孙坚从洛阳井中捞出时磕坏的,如今竟成了改朝换代的信物。\"陛下登坛吧。\" 华歆的声音带着颤音,曹丕这才惊觉,自己的手心已满是冷汗。
祭坛下,曹植的目光穿过人群,与他相撞。弟弟眼中的复杂让他心头一紧,却立刻换上威严的神情。燎火燃起时,他望着冲天的火光,忽然想起去年冬天,父亲在铜雀台说的 \"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如今他做了周武王,却比父亲多了份文人的矫情 —— 特意让王朗在诏书中写 \"敢有逆天理,乱人伦者,天下共诛之\",将代汉之举包装成替天行道。
将汉献帝封为山阳公的诏书,曹丕改了七遍。\"行汉正朔\" 四个字,他用朱笔圈了又圈,最终还是保留 —— 不是念旧,而是要让天下人看见 \"新朝之仁\"。当刘协带着四个儿子离开许昌,曹丕特意命人在车驾两侧插上魏旗,却在车辕上刻了汉家图腾:\"让天下人知道,汉亡于天命,非魏之暴。\"
山阳郡的邸报每月送达许昌,当看到 \"山阳公教民种药\" 的记载,曹丕对郭皇后说:\"刘协若做个郎中,或许比做皇帝称职。\" 但当密报说刘协在孔庙祭祀时用了天子仪轨,他立刻命河内太守 \"劝谏\"—— 表面是维护礼制,实则是警告:山阳公的存在,只是新朝的政治花瓶。
最绝的是 \"上书不称臣\" 的恩典。某次收到刘协的奏报,曹丕故意在朝堂上展示:\"看,山阳公仍以 ' 朕' 自称。\" 群臣哗然,他却摆摆手:\"旧习难改,不必苛责。\" 这话传到山阳郡,刘协对着奏报冷笑,从此改用 \"孤\" 自称 —— 两个字的变化,道尽了末代帝王的无奈。
曹彰的死,是曹丕集权路上的一声闷雷。黄初三年六月,这位曾在乌桓战场 \"被发捋袖,身先士卒\" 的任城王,突然暴毙于京都府邸。曹丕亲临丧仪,抚尸痛哭时,注意到弟弟指甲泛青 —— 典型的中毒症状。但他只是长叹:\"任城王勇猛过度,终致药石无灵。\" 当晚,他命人收缴曹彰的兵权,将其封国一分为三,分给三个幼子,同时下诏:\"藩王不得掌兵,着为令。\"
对曹植的监视更是无微不至。黄初四年,曹植从鄄城迁徙陈留,随行的三十车书箱被逐本审查,连《洛神赋》都被指 \"隐喻先帝\"。曹丕召见曹植时,看着弟弟憔悴的面容,忽然想起建安十五年铜雀台赋的盛景,心中闪过一丝不忍,却很快被权力的寒意取代:\"子建啊,邺下文人集团,还是散了吧。\" 从此,曹植的幕僚被逐一调离,连写诗都要先呈尚书台备案。
最狠的是 \"藩王就国\" 制度。每个藩王就国时,曹丕都会派 \"监国谒者\" 随行,名义是 \"辅佐\",实则是监视。某次,北海王曹衮因 \"擅自祭祀泰山\" 被弹劾,曹丕却从轻发落:\"孤念及兄弟之情,但若有再犯,国法难容。\" 这话传遍宗室,从此藩王们连出城踏青都要提前报备。
九品中正制的推行,是曹丕与世家大族的政治联姻。黄初元年,陈群呈上选官方案,他盯着 \"中正官由郡国推举\" 的条款,忽然问:\"若中正官徇私,何以处之?\" 陈群答:\"有司可纠察。\" 他却摇头:\"不,孤要的是 '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 这话点破了制度本质 —— 用选官权换取世家支持,同时将人才纳入曹魏体系。
司马懿的崛起,是这场联姻的副产品。当这位河内名士被任命为太子中庶子,曹丕特意在尚书台当众说:\"仲达有经天纬地之才,孤得之,如高祖得张良。\" 但私下却对曹真说:\"司马家三代为汉臣,不可不防。\" 这种矛盾心态,在黄初五年达到顶峰:司马懿平定辽东叛乱后,他加封其为骠骑将军,却在军报上批注:\"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此大忌也。\"
孙权称臣时的九锡之礼,更是一场精妙的平衡术。曹丕派邢贞为使,带着金册玉牒前往武昌,却在九锡清单中暗藏玄机:缺了象征军事的钺斧,多了代表文教的典籍。\"吴侯若想做周公,便该先读《周礼》。\" 他对邢贞如是说,既拉拢又压制,让孙权哭笑不得。
黄初二年的尊孔诏书,是曹丕的政治宣言。他亲自撰写诏书,盛赞孔子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却在曲阜旧庙修复时,特意将子贡的雕像往后移了三尺 —— 因为子贡曾劝孔子周游列国,暗合 \"臣子不得逾矩\" 的隐喻。当孔羡成为宗圣侯,他私下对秘书监王象说:\"尊孔者,尊礼也;尊礼者,尊君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