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曹魏智囊三杰传:王佐、谋主与毒士的乱世谋略传奇
带帽衣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23章 曹魏智囊三杰传:王佐、谋主与毒士的乱世谋略传奇,从部落打架到王朝争霸的千年逆袭,带帽衣服,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汉灵帝光和七年(184 年),十五岁的荀彧身着青衿,随叔父荀爽踏入南阳何颙的府邸。堂前槐树荫翳,何颙正与宾客论及天下士,忽见少年长身玉立,眉目间自有一股清正之气,遂召至近前:\"小儿可曾读书?\" 荀彧对答如流,论及《公羊春秋》时,竟能引经据典,直指汉末弊政。何颙抚其背长叹:\"此子有王佐之才,当为子房、萧何之亚!异日若辅明主,必能匡正天下。\" 彼时的荀彧尚不知,这句预言如同宿命的刻痕,将伴随他在乱世中辗转二十余载。
中平六年(189 年),董卓废少帝的诏书传至颍阴,二十一岁的荀彧正任守宫令。朝堂之上,董卓按剑怒视百官,尚书卢植稍谏,即遭罢官。荀彧目睹此景,深夜归府,见案头《周礼》蒙尘,忽对仆从曰:\"董贼豺狼,必以乱终,吾不可与此辈同朝。\" 次日即辞官东行,路经颍川故土,见乡邻仍在观望,遂挨家劝诫:\"颍川地处中原,北接冀州,南连荆襄,自古为四战之地。今黄巾初平,西凉军又至,此辈烧杀无度,留则必死。\" 多数人眷恋田庐,唯有荀彧率宗族千余人北投冀州,果不其然,月余后李傕军破颍川,屠城三日,血流漂杵,未迁者几无噍类。
初平二年(191 年),冀州邺城。袁绍大帐内,荀彧手捧酒盏,听袁绍与郭图、审配争论是否追击黑山军。袁绍抚须沉吟,久未决断,荀彧悄然退席,对堂弟荀谌叹曰:\"袁公外宽而内忌,好贤而不能用,色厉而胆薄,此成大事者乎?\" 恰逢曹操在东郡大败黑山军,捷报传至冀州,荀彧展读军报,见曹操军令严整,赏罚分明,遂决意南行。
濮阳城下,曹操骑马迎候,见荀彧青衫素服,笑问:\"闻文若弃袁绍而来,莫非嫌吾官微?\" 荀彧长揖道:\"明公首举义兵,刺董卓于洛阳,拒黄巾于兖州,此乃忠勇之士所为。袁绍虽强,终是冢中枯骨,何足恃哉?\" 曹操大悦,执其手谓诸将:\"昔高祖得子房,今吾得文若,大事可成!\" 即日拜为司马,时荀彧年方二十九,而曹操已三十五岁,两人初见,便如鱼得水,自此开启君臣相得的二十年。
兴平元年(194 年),曹操征陶谦,留荀彧守鄄城。时兖州兵精皆随征,城中仅余老弱数千,忽闻张邈、陈宫迎吕布叛乱,诸城皆应,唯有鄄城、范、东阿三城尚在。吕布使者刘翊至城下,诈称 \"吕将军助曹使君攻陶谦,速供军粮\",城中人心惶惶。荀彧识破阴谋,急召夏侯惇引东郡兵来援,又亲登城楼,晓谕百姓:\"曹使君待兖州如父母,吕布乃豺狼,若开门迎之,汝等妻孥必遭屠戮!\"
豫州刺史郭贡率五万大军突至,传言与吕布合谋。夏侯惇力劝荀彧勿往,荀彧却命备马:\"郭贡与张邈非素交,今骤至而不攻,必是观望。若示以无惧,或可令其中立。\" 单骑出城,至郭贡军前,从容而言:\"公若助吕布,此刻当趁我城虚急攻;今顿兵十日,必无战意。我若死,公与吕布嫌隙更深,何不相持观望?\" 郭贡见其面色如常,知城防严密,遂引兵退去。是役,荀彧与程昱定三城,为曹操保留反攻基地,事后曹操执其手曰:\"非文若,吾无兖州矣。\"
建安元年(196 年),汉献帝在杨奉、韩暹裹挟下还洛阳,宫室残破,百官饥困。曹操帐下,多数谋士以 \"山东未平,韩暹、杨奉难制\" 为由,反对迎天子。荀彧独排众议,援古证今:\"昔晋文公纳襄王而诸侯景从,高祖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今天子蒙尘,将军首倡义兵,虽未能西迎,然分遣使者通问,已见忠义。若趁此奉迎,上合天意,下顺民心,此乃大顺、大略、大德之举。袁绍虽强,安敢抗此大义?\"
八月,曹操至洛阳,见献帝衣不蔽体,百官以野菜充饥,遂奉天子迁都许县。献帝拜曹操为大将军,荀彧为侍中、守尚书令。自此,荀彧居中持重,总揽政务,每当曹操出征,许都大小事务皆经其手。他创立 \"屯田制\",募流民垦荒,数年之间,许都仓廪充实;又制 \"考课法\",整顿吏治,一时朝中清明。袁绍谋士沮授闻之,对袁绍叹曰:\"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荀彧为其谋主,此诚不可与争也。\"
建安五年(200 年),官渡前线,曹操手捧荀彧书信,烛影摇红中,字迹力透纸背:\"今军食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是时刘、项莫肯先退,先退者势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众,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 曹操掷笔而起,望向窗外夜色,仿佛看见荀彧在许都深夜办公的身影 —— 军粮将尽的消息,他已瞒了三日,唯有荀彧看透他的焦虑。
果然,三日后许攸来降,献计火烧乌巢。曹操亲率五千骑夜袭,荀彧在许都调度粮草,竟将最后一批军粮在黎明前送达前线。当袁绍大军崩溃时,荀彧正在尚书台批阅献帝诏书,忽有飞骑来报捷,他搁笔长叹,深知这一仗不仅是军事胜利,更是人心向背的转折。此后,天下诸侯闻曹操而胆寒,皆因背后有荀彧的谋略支撑。
建安十七年(212 年),董昭等人联名上疏,建议曹操进爵国公、加九锡。荀彧独坐尚书台,案头摆放着二十年前初遇曹操时的《陈时务疏》,文中 \"奉天子以令不臣,修文德以安天下\" 的初心,如今已变成 \"加九锡以彰殊勋\" 的现实。深夜,曹操遣人送来密信,信末有 \"愿与文若共富贵\" 之语,荀彧苦笑,对来使曰:\"烦请转告曹公,荀彧本兴义兵,志在匡汉,今若受此殊礼,与王莽、董卓何异?\"
此言传入曹操耳中,君臣嫌隙顿生。征孙权时,曹操刻意留荀彧于寿春,名为 \"劳军\",实则疏远。十一月的寿春阴雨绵绵,荀彧卧病在床,望着窗外凋零的菊花,想起初平二年那个投奔曹操的清晨,自己曾以为找到了能匡扶汉室的明主,却不想终究是 \"汉臣\" 与 \"魏公\" 的立场之争。临终前,他将献帝密赐的玉佩系于腰间,对长子荀恽说:\"吾食汉禄二十载,终不能复为纯臣,唯有一死,以全大节。\" 时年五十岁,谥曰 \"敬侯\"。次年,曹操进位魏公,荀彧终究没能阻止历史车轮的转动,却以生命为汉魏禅代留下了最后的精神丰碑。
汉灵帝熹平五年(176 年),荀昙墓前,十三岁的荀攸凝视着新雇的守墓人张权,见其目光闪烁,举止僵硬,遂悄悄对叔父荀衢说:\"此人腰佩匕首,却故作哀伤,必是亡命之徒。\" 荀衢惊觉,连夜使人调查,果然查出张权乃杀人逃犯,为避追捕才伪装守墓。此事传遍颍川,乡人皆称 \"荀家有子,智过成人\",却不知这仅是荀攸早慧的开端。
中平六年(189 年),何进征天下名士,二十岁的荀攸应召为黄门侍郎。董卓之乱时,他与郑泰、何颙密谋:\"董卓暴虐,甚于桀纣,天下共怨,虽拥强兵,实一独夫。若刺杀之,然后据崤函之险,辅天子以令诸侯,此齐桓公、晋文公之举也。\" 事泄被捕,何颙在狱中日夜啼哭,荀攸却照常饮食,对狱卒说:\"董贼逆天而行,败亡只在旦夕,吾有何惧?\" 果然,董卓被杀后获释,从此深谙 \"大智若愚\" 之道,凡议事必藏锋守拙。
建安元年(196 年),荆州襄阳。荀攸望着长江东流,手中握着曹操的来信:\"方今天下大乱,智士劳心之时也,而顾观变蜀汉,不已久乎!\" 信末附荀彧手书:\"公达不来,吾夜不能寐。\" 回想自董卓之乱后,自己辗转荆州多年,虽得刘表礼遇,却知其非成大事者,遂长叹曰:\"叔父之言是也,曹公乃真明主。\"
抵达许都,曹操亲自出迎,执其手笑曰:\"公达之名,吾早闻于颍川,今日得见,如鱼得水。\" 与语竟日,论及兵法韬略,荀攸对答如流,曹操顾谓荀彧、钟繇曰:\"公达非寻常人也,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 即日拜为军师,自此,荀攸的谋略之才,开始在曹营大放异彩。
建安三年(198 年),曹操征张绣,大军至穰城,见张绣与刘表互为犄角,久攻不下。荀攸进言:\"张绣骁勇,然仰食于刘表,刘表虽强,却无远略,久之必生嫌隙。不如缓攻,诱使张绣脱离刘表,然后各个击破。\" 曹操急于求胜,不听,果遭张绣与刘表夹击,败退至安众。曹操悔悟,向荀攸致歉:\"不用君言,以至於此。\" 荀攸却笑曰:\"今可伪退,设伏兵于险地,必破贼军。\"
是夜,曹操令军士假装撤退,张绣果然来追,伏兵骤起,斩首万级。此战后,曹操对荀攸愈发倚重。同年征吕布,下邳城坚,吕布坚守不出,曹军连战疲惫,曹操欲还。荀攸与郭嘉力谏:\"吕布勇而无谋,今三战皆北,锐气已衰。陈宫有智而迟,若急攻之,布可拔也。\" 遂引沂、泗之水灌城,月余城破,吕布被擒。曹操拍荀攸肩膀曰:\"公达之谋,胜十万雄兵,吾得公,如项羽得范增而能用之。\"
建安五年(200 年),官渡前线,荀攸献策两计:其一,以粮草为饵,诱袁绍骑兵来抢,伏兵斩文丑;其二,派徐晃袭击袁绍运粮车,烧毁辎重。当许攸来降,众人疑其诈,唯荀攸与贾诩力劝曹操亲征乌巢:\"绍军粮尽,此存亡之机,若疑而不往,必失天下。\" 曹操纳其言,果然大破袁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