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曹魏能臣图鉴:在酒肆与沙场间书写的治世传奇
带帽衣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40章 曹魏能臣图鉴:在酒肆与沙场间书写的治世传奇,从部落打架到王朝争霸的千年逆袭,带帽衣服,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建安年间,许昌丞相府的夜格外寂静,东曹议令史徐邈的案头却飘着酒香。校事赵达推门而入时,正撞见他抱着酒壶猛灌,雪白的胡须上沾着酒渍,活像个偷酒的老仙翁。\"徐大人,明公问起陇西屯田的事。\" 赵达盯着酒壶挑眉。
徐邈抹了把嘴,打了个酒嗝:\"中圣人矣。\"赵达当场愣住 —— 这是当年孔融发明的暗号,清酒为 \"圣人\",浊酒为 \"贤人\",没想到在禁酒令森严的曹营,竟有人敢这么明目张胆地说醉话。
曹操气得拍案时,度辽将军鲜于辅却笑着打圆场:\"老徐喝了半辈子酒,就好这一口。当年子反因酒误事,御叔因酒受罚,他倒好,把醉话变成护身符了。\" 曹操看着徐邈醉醺醺却不失清明的眼神,突然笑了:\"罢了,酒鬼治郡,说不定有奇效。\"
青龙元年(233 年),凉州的风沙卷着砂砾打在城墙上,徐邈望着土地,突然想起在尚书台看过的《禹贡》。他带着校尉们踏遍河西走廊,在武威盐池发现了商机 —— 用池盐换羌人的粮食,再开水田募贫民耕种。\"大人,羌人不肯卖粮。\" 参军愁眉苦脸。徐邈却掏出刚刻的木简:\"把盐价刻在石碑上,童叟无欺。\" 他又让人抬出从许昌带来的铁犁:\"种我的田,用我的犁,收成按三七分。\" 羌人看着亮闪闪的铁器,终于放下戒备。三年后,凉州仓库堆满粮食,连西域的商队都绕道来换盐,驼铃声响遍丝路。
他整治民风更绝,在城门口摆了两个大缸,一个盛清水,一个装浊酒:\"廉洁者饮清,贪腐者饮浊。\" 又拆了二十座淫祠,把神像改刻成耕牛,百姓路过都忍不住摸两把:\"徐大人的神像,比原来的灵验多了。\"
正始年间,洛阳宫殿里,曹芳盯着年过七十的徐邈,想赐他司空之位。老人却连连摆手:\"三公是论道的官,我这把老骨头,还是留着喝酒吧。\" 他指着自己的旧官服:\"从陇西到许昌,这件衣服穿了三十年,比新官服舒服。\"
临终前,他把子孙叫到床前,指着墙角的空酒壶:\"我这辈子,喝过最烈的酒,治过最荒的郡,见过最险的局。记住,酒可以喝,原则不能丢;官可以做,贪心不能有。\" 朝廷送来的谷帛堆在院子里,他却让家人分给了邻舍 —— 这个曾在酒桌上笑谈 \"中圣人\" 的老头,到死都活得像他壶里的清酒,透亮,干净。
建安十八年(213 年),顿丘县衙,郭政的从妹哭得梨花带雨,说丈夫程他暴病而亡。胡质盯着她鬓角的金钗,突然问:\"程他死前,你可曾去过药铺?\" 女子眼神一闪:\"不曾。\"
\"带她去验伤。\" 胡质转头对衙役,\"顺便查查她的陪嫁首饰。\" 果然,仵作在程他指甲缝里发现了半片衣角,与女子的绣鞋花纹匹配。再审李若,这个平时唯唯诺诺的书吏,终于在看到证物时瘫倒在地 —— 原来郭政与从妹私通,李若受雇伪造现场,却漏了那支不该出现的金钗。
张辽气冲冲闯进刺史府时,胡质正趴在案上写断案笔录。\"胡治中,我待你不薄,为何不肯来护军?\" 张辽的佩刀磕在门框上,发出清脆的响。
胡质放下笔,语气平静:\"将军与武周的恩怨,不过睚眦之仇。古人相交,贵在知根知底。您昔日夸武周如圣人,今日却因小事反目,我若来了,岂不是下一个武周?\" 张辽愣住,想起自己在白狼山冲锋时,武周曾拼死为他挡箭,突然抱拳:\"多谢提醒,是张某狭隘了。\"
黄初七年(226 年),朱然的大军把樊城围得水泄不通,城墙在箭雨中摇摇欲坠。胡质带着五千轻骑赶到时,诸将都劝他稍等援军:\"贼众我寡,怕是有去无回。\"
他却指着地图上的沔水:\"樊城若失,沔北不保。\" 深夜,他让士兵把火把绑在马尾上,在山林里来回奔跑,一时间火光映红天际。朱然登高远眺,只见满山遍野都是 \"胡\" 字旗号,惊得连夜退兵。战后清点,胡质的兵甲少了三成,赏赐却全部分给了士兵,自己的妻儿还穿着带补丁的布衣。
黄初年间,东宫的烛火常亮到深夜,太子文学王昶正在给曹丕讲《尚书》,案头摆着他新写的《治论》。曹丕翻着竹简,看着 \"法制苛碎,当厘改先王之风\" 的句子,突然问:\"先生治家如何?\"
王昶放下书卷:\"臣为子侄取名,兄子默字处静,沈字处道,其子浑字玄冲,深字道冲,皆取谦实之意。\" 他掏出随身携带的铜戒尺,上面刻着 \"知足常足\" 四字:\"昔伏波将军诫子侄,勿论人恶;如今我诫子弟,勿贪人功。\" 曹丕点头,从此记住了这个既懂兵法又善治家的儒士。
正始年间,新野的稻田一望无际,王昶蹲在田埂上,看着佃农插下新秧。有人劝他:\"将军身兼征南,何必亲耕?\" 他却挽起袖子:\"当年邓禹屯田河内,诸葛亮耕战结合,屯田不是种地,是攻心。\"
他在荆州推行 \"且佃且守\",挖通了从宛城到襄阳的水渠,战船可以直接开到新野城下。又在边境设 \"互市坞\",让魏吴百姓交换货物,暗中却让士兵扮作商人,把吴军的布防图绣在蜀锦上。十年后,当毋丘俭之乱爆发,新野的粮仓成了平叛的关键,司马昭看着堆积如山的粮草,感叹:\"王司空的屯田,胜十万雄兵。\"
嘉平二年(250 年),夹石的峡谷里,王昶看着施绩的吴军追兵渐近,嘴角泛起冷笑。他让士兵把缴获的铠甲反穿,举着吴军的旗帜后撤,自己却带着弩兵埋伏在山崖上。
\"放!\" 千弩齐发,施绩的前锋部队顿时乱作一团。看着吴军溃退,副将建议追击,王昶却摆摆手:\"穷寇莫追,让他们回去报信。\" 他早算准了吴军的补给线,在江陵城外的芦苇荡里藏了火船,当晚东风一起,火光映红了半边天 —— 这一仗,把孙子的 \"能而示之不能\" 玩出了新境界。
青龙三年(235 年),洛阳宫殿的施工现场,17 岁的王基看着累倒的民夫,径直闯入尚书台。\"大人可知,现在每十个青壮,就有七个在搬砖?\" 他指着账本上的数字,\"诸葛亮在汉中休养生息,孙权在武昌训练水师,我们却在跟石头较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