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药王庙
作者李涌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焦作药王庙,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作者李涌辉,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位于河南省焦作市山阳区中星街道办事处李贵作村北,焦辉路南侧,是云台山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孙思邈的封王之地,被誉为“药王祖庭”,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历史沿革
- 早期建设与变迁:据宋代《修武县志》记载,汉代此处建有庙宇,后年久损毁。隋文帝年间,在遗址上建天仙庙。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孙思邈在天仙庙后结草为庐,挖井取水,种植千头柏,炮制草药,治病救人,并往返于太行、王屋山之间,积累医疗经验,研究搜集先唐以来的医药典籍与民间药方,完成《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书籍初稿。孙思邈自三十二岁起,长期居住于此,先后长达二十六年。
- 唐代的发展:唐代昭惠王李建臣常将天仙庙作为行宫,与孙思邈交往甚密。孙思邈隐居后,昭惠王以其草庐为中心扩建庙宇,加固药王井,将药草园扩为行宫花园。唐贞观年间,朝廷在庙内立下象征国泰民安的“地天泰”碑(透灵碑),以示对孙思邈的崇敬。因昭惠王影响,天仙庙曾易名为“昭惠王行宫”。
- 宋至清代的演变:宋神宗熙宁二年,因道教影响及孙思邈在民间信仰极盛,“昭惠王行宫”正式改为药王庙,受朝廷敕建,香火鼎盛,占地三百余亩,孙思邈被追封为“妙应真人”。此后,明代万历年间、清顺治年间、嘉庆二十年(1815年)、道光三年(1823年)及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均对药王庙进行过重修或扩建。
- 近现代的保护与修复:抗日战争时期,药王庙作为八路军军备仓库,遭侵华日军飞机轰炸,古建筑群受损严重;“文革”期间又受摧残,仅存一座较完整的药王殿。1990年,河南省政府拨款维修药王大殿,后经社会各界支持,药王庙得到保护和扩建,成为河南省重点宫观,向游客展示古建筑文化、道教殿堂文化、中医药文化等多元文化。
文物保护与荣誉
1995年,药王庙开放为道教活动场所;2000年,升格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定名为河南省“药王孙思邈国际中医药文化苑”景区;2013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成为“河南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单位;2014年,被河南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定名为“河南省特色文化基地”建设单位。
主要文物与建筑特色
- 药王庙大殿:始建于北宋政和年间,元代大修,现存大殿为元代建筑风格,是河南元代早期为数不多的木结构建筑之一,保存完好,元代木建筑构件保留较多。大殿坐北朝南,面阔三间约8.54米,进深四架椽约6.44米,单檐悬山式建筑,灰瓦覆顶。正脊覆琉璃盖瓦,中有琉璃宝瓶,脊瓦浮雕龙凤图案,出檐深远,施龙头鸱吻,瓦当为龙纹,滴水有龙、凤、莲花图案。前檐明间设板门,门楣有四枚门簪,两次间设棂窗。殿内柱全部减去,铺作用材大,结构简练古朴,壁内仅施泥道栱一层,枋木间置散斗,枋正面刻栱式样及驼峰、馒头状昂嘴等,壁内施单栱、柱头枋正面隐刻驼峰式作法在河南木构建筑中属首例,殿后檐铺作使用插昂作法在河南少见,具有较高科学价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