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光明之世始于周太祖
九品大韭菜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35章 光明之世始于周太祖,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九品大韭菜,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光明之世始于周太祖
光明之世始于周太祖</p>
【周太祖对历代的进贡制度作了改变。】</p>
【此前各藩镇包括边远的异族,如回鹘、高丽等都有进贡“宝物”的“惯例”,到了郭威这里全都免了。】</p>
【同时他下了一篇专门减免进贡的诏书,大约意思就是:</p>
天下百姓还没有过上好生活,我哪里能过分奉养自己。</p>
与其耗费奢靡而让人辛苦劳作,不如我自己克制欲望过节约生活。</p>
宫中日用所需,一律减损。</p>
四方贡献的珍巧奇物,一律终止。】</p>
【这些可能有点老生常谈,属于明君标配。】</p>
【真正让他跟其他明君同样节俭诏令区分开的是下一条。】</p>
【下令天下州府藩镇,停止贡献奇珍美食。】</p>
……</p>
天幕上,伴随诏令的是一份长长的十分细致的进贡美食名单。</p>
……</p>
大唐。</p>
李世民捻着胡须,看着那份长长的列表不由真心感叹道:</p>
“此等之物,虽都出于土产,但也都是从百姓家里所取,未免劳烦当地之人。”</p>
“而且还都不便宜,再加上劳役负担,远途运输,运到京师之后,还要囤积在有司,甚为无用之物!”</p>
“这周太祖郭威能从这些不算大的事件中看出其中可能调用的民力,这个就是圣贤之心!”</p>
“朕不如也。”</p>
“下诏!天下州府停止进贡奇珍美味!”</p>
……</p>
【同时,他真的大爱天下百姓。】</p>
【公元952年,契丹辖地瀛州、莫州、幽州涝灾,发大水,流民进入边塞,散居在河北各地,总数有数十万人。】</p>
【契丹无力拯救这些受灾人,各州、县也不加禁止,任凭难民南下。】</p>
【周太祖听到消息后下诏:有关各州、县必须救济接待流民。】</p>
【经此一事,此前被抢掠或逃亡到契丹去的中原百姓回来了一大半。】</p>
【公元953年七月,南唐旱灾。淮南一带的井水、泉水,都已干涸。淮河干得露出河底,可徒步走过。】</p>
【饥民们渡淮河北上,人流接连不断。】</p>
【但南唐濠州、寿州发兵阻止不许百姓逃亡。】</p>
【百姓与士兵争斗后,有幸运的,就朝后周奔来。】</p>
【因为这样要消耗属于后周的粮食,有人就提出要阻止南唐流民北上。】</p>
【周太祖言:“他们的百姓和我们的百姓是一样的人。让他们自由买粮回去好了。”</p>
【南唐人却因此盖了许多仓库,大量地买米,以供军队的需要。】</p>
【八月,周太祖不得不下诏说:“准许南边的百姓用人力和牲口拉粮食。但用船只、车辆运粮的不准卖给他。”】</p>
……</p>
大秦。</p>
嬴政突然想起一事。</p>
当时秦、晋两国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p>
穆公之时,晋国粮荒求助穆公,秦借粮于晋。</p>
第二年秦国灾荒,晋国丰收,穆公求助于晋惠公,晋惠公却不援助粮食。</p>
最后秦国人人同仇敌忾,大败晋国。</p>
若当时晋国同样借粮……</p>
两家秦晋之好或许会更久远一点?</p>
……</p>
大汉。</p>
“这小子想对南唐用兵啊……”</p>
刘邦盘算着一阵突然开口道。</p>
吕雉微微皱眉,点点头,又摇摇头道:</p>
“此人颇有心怀天下万民的仁心,但还是受制几分眼界。”</p>
挠了挠头,刘邦伸了伸腰道:</p>
“也没办法。这都分裂多少年了,快断了两代人了。”</p>
“虽说若救粮于南唐兵将对南唐的百姓也是一种纾解,不会让这些兵将去抢百姓粮食。”</p>
“但这些兵将能否领情也是两说。”</p>
刘邦揣着袖口想了想道:</p>
“就看这些藩镇处处翻脸不认人的模样。”</p>
“吃肚子里然后不认账的可能更大。”</p>
……</p>
大汉·武帝时期</p>
“唯保天下者可以有天下。”</p>
刘彻看着天幕里发善心的周太祖略有几分感慨。</p>
易地处之,非我子民,管你如何!</p>
朕得钱粮也不是大风刮来的!</p>
……那是大父阿父留给朕打匈奴的!</p>
不过若是大父……</p>
刘彻咂了咂嘴。</p>
想不出来,大父这人摸不透……估计做的比这周太祖还绝。</p>
弄不好这南唐当年就得举国来投。</p>
……</p>
【唐末以来,中原大量驻军,各大藩镇所在之处都寻找无主之田地设置所谓的“营田”,然后招募富裕的农户耕种,交租。】</p>
【地方如此,中央户部也另外设置相关机构,总管天下“营田”。这个机构所得租税上缴国库,不隶属于地方州县。】</p>
【这样一来,造成两种情形:一方面,有许多青年想耕田却没田可耕,一方面又收容了奸盗不法之徒,使他们得到了庇护,州县没有权力过问。】</p>
【后周之初,百姓弄不清这些营田究竟归属于谁,所以也不敢在所属营田之上投资盖房种树等。】</p>
【同时,因为当年朱温与淮南王杨行密大战,从淮南抢回几十万头耕牛。这些牛被分配给了农户,农户每年向朝廷交点牛租。】</p>
【但梁亡之后,“自是历数十年,牛死而租不除,民甚苦之”】</p>
【这两个烂摊子叠加在一起扔到了周太祖手里。】</p>
……</p>
天幕上。</p>
一道道身影自京师向各州、县奔去。</p>
一张张白纸墨字的诏令贴于墙头。</p>
百姓们交谈接耳,随后高呼万岁!</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