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9章 大明与汉唐的斩首区别
九品大韭菜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559章 大明与汉唐的斩首区别,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九品大韭菜,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大明与汉唐的斩首区别
【自朱棣去世以后,明朝在对草原的作战中完全处于防守的一方。】</p>
【哪怕是有战斗,基本也都在明朝境内的河套之地开打。】</p></p>
【草原部落不管打赢打输,只要抢完了就能退回大本营休息。】</p></p>
【而这一次明军竟翻过阴山摧毁王庭、击杀皇后,对长期处于守势的明朝来说,不可不谓为奇功。】</p></p>
……</p></p>
……</p></p>
大秦。</p></p>
嬴政讲述完妇好的历史,就看天上的这一幕幕。</p></p>
“什么杂乱无章的说辞?”</p></p>
“其实臣很早就发现了。”</p></p>
“后世子孙似乎个个颇通大道之妙,但对于近道之术却不甚深究。”</p></p>
刘邦撑着腿,托着腮。</p></p>
“军队体系不大可能独立于国家内政经济体系之外,独立保持清明或发生腐败。”</p></p>
“观天幕通史来看,腐败低效的朝廷,其军队战斗力就弱。”</p></p>
“政治清明时代的军队,战斗力则比较强。”</p></p>
“但用这个指标来跨朝代进行比较的时候,就要特别注意。”</p></p>
“影响军事胜负的因素除了朝廷效率、经济实力外,还有武器装备的技术水平差异。”</p></p>
蒙恬深以为然的点头道:</p></p>
“刘典客所言有理。”</p></p>
“不同时期,武器生产水平,跟周边民族的武器技术水平之间的优势程度差异很大。”</p></p>
“春秋之时,各国安邦驱除戎敌。”</p></p>
“但到吴越称霸后,诸侯国的武器越发精良,戎敌已经不是对手,各诸侯成了对手。”</p></p>
“战场投入的时间、规模、范围,越来越大。”</p></p>
“兵器装备的因素很重要。”</p></p>
冯去疾捻着胡须,望着天幕。</p></p>
“通观历史进程,我大秦与汉朝的武器装备大大领先于匈奴等胡人。”</p></p>
“而到了宋明时期,这种技术优势基本消失了。”</p></p>
“如果不考虑这个因素,仅凭对外军事作战的成败来评价秦汉和宋明在内政经济体制上的优劣得失。”</p></p>
“就会出现天幕上的这种情况。”</p></p>
“而这样的结论就是有所偏颇的。”</p></p>
嬴政点点头,随即看向刘邦:</p></p>
“既然武器装备占优,那你怎么还被围了?”</p></p>
刘邦:……</p></p>
问错人了吧陛下?!</p></p>
……</p></p>
刘彻斜倚靠着软榻,看着天幕笑了。</p></p>
“子胥,你认为我大汉打赢匈奴,靠得只是尚武精神吗?”</p></p>
霍去病望着天幕,失笑道:</p></p>
“只有精神是没用的。”</p></p>
“要将精神转化为实在的物器。”</p></p>
“而只有武器也没用。”</p></p>
“要倚靠武器增长精神。”</p></p>
“有进取的意志,有优良的装备。”</p></p>
“两者并合才能横行天下。”</p></p>
“不然,当初白登之围匈奴冒顿也不会只看着三十万大军而束手无策了。”</p></p>
……</p></p>
大唐。</p></p>
“明朝军人就比汉朝军人更怕死?我是不太相信。”</p></p>
李世民看着波光粼粼的湖池。</p></p>
白色的袍摆被风吹动。</p></p>
“就算真有差异,也不会是打一仗杀人上万和杀人上百这种数量级的差异呀。”</p></p>
“秦汉时期,冶金技术已经极为发达。”</p></p>
“《史记》有记载,西域之地的人“不知铸铁器”。”</p></p>
“而建昭三年,大将军陈汤远征三千多里擒斩匈奴单于,立下盖世奇功。”</p></p>
“后来汉朝跟乌孙国的军队打仗,战斗焦灼,汉成帝问计与陈汤,该不该派兵支援?”</p></p>
“陈汤云:“夫胡兵五而当汉兵一,何者?兵刃朴钝,弓弩不利。”</p></p>
“今闻颇得汉巧,然犹三而当一。”</p></p>
“秦汉之时,包括匈奴在内的西北民族的金属武器很少、质量也很差。”</p></p>
“汉武帝时,开盐铁专营制。”</p></p>
“雇各地能工巧匠从事钢铁冶铸。”</p></p>
“高度集中的钢铁冶炼体制保证了大部分钢铁产能都被用来装备军队。进一步提高冶炼技术。”</p></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