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大韭菜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696章 康熙盛世还是不盛世呢?,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九品大韭菜,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康熙盛世还是不盛世呢?

天幕上。</p>

横贯长空的光幕上书写四字。</p>

『康熙盛世』</p>

然而那金光芒射的四字之间,却有一颗白星点缀。</p>

……</p>

大秦。</p>

“太白经天……”</p>

嬴政等人望着不该出现的阴星太白,面面相觑。</p>

萧何皱眉奇怪道:</p>

“不应该啊,既然是盛世又怎么会有乱纪之事呢?”</p>

“莫不是……另一个李隆基?”</p>

几人一愣,不由想到那位极与极的两级反转。</p>

“这可说不准……”</p>

是啊,谁能想到大唐盛世转眼变成大唐崩坏了呢。</p>

……</p>

康熙曾多次说过:“民为邦本,必使家给人足”,“总期藏富于民,使家给人足,则礼让益敦,庶几渐臻雍穆之治”,“庶臻于家给人足之风”</p>

这却不是口头禅,在三征噶尔丹之后,家给人足成为康熙为大清争正统的口号,不但乐于群臣如此颂扬,其本人亦以为庶几近之。</p>

而致力于承平盛世最为人称道者,莫过自康熙五十年(1711)起三年内蠲免天下一周,凡钱粮三千二百余万两。</p>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康熙又下达了一道震动天下的旨意:</p>

今海宇承平已久,户口日繁,若按见在人丁加征钱粮,实有不可。</p>

人丁虽增,地亩并未加广,应令直省督抚,将见今钱粮册内有名丁数,勿增勿减,永为定额,其自后所生人丁,不必征收钱粮。……岂特有益于民,亦一盛事也。</p>

这是一项极为重大的制度改革,也是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p>

因为从此之后,大清王朝税收的总数基本不再变化。</p>

大清每年所征地丁银,也就是农业税稳定在两千八九百万两,再加上关税等其他税收,年财政收入基本在四千万两左右。</p>

这是按康熙定下的“祖制”和“红线”,不管情况如何变化,皆不得突破这一数字。</p>

……</p>

大唐。</p>

李承干看了看天幕,又看向自家阿耶。</p>

“这是好事吧?”</p>

李世民有点拿捏不准。</p>

“就单看这道旨意,确实是好事。”</p>

“税收确实是非常之轻。”</p>

“也算一劳永逸的减轻百姓负担……就是……”</p>

“他是怎么在维持大战的同时,还能降下税收的?”</p>

李世民觉得自己的认知受到了挑战。</p>

打仗=花钱</p>

那花钱就一定要挣钱。</p>

朝廷怎么挣钱?</p>

提高税赋咯。</p>

“但总归是一件好事吧?”</p>

……</p>

“好事你个球啊。”</p>

李隆基看着杨玉环,恨铁不成钢道:</p>

“怎么?想事情只考虑一时不考虑万世啊?”</p>

“这不就是犯了朱元璋的错误吗!”</p>

杨玉环梗着脖子道:</p>

“你说那些大道理我不懂,你就说不管国家人口增长多少,永远不再增加税收这事你能做到吗!”</p>

“做不到就不要!”</p>

李隆基气得两根手指一夹,一把捏住那叭叭不停的小嘴。</p>

“朕问你,后面物价开始上涨,税收却不涨,国家的税收是正常还是亏损?”</p>

杨玉环对眼看着自己被捏起的嘟嘟嘴,又看了一眼李隆基。</p>

李隆基嫌弃的送开手指,杨玉环仰着修长脖颈,大声道:</p>

“不知道!”</p>

李隆基气乐了,</p>

啥都不知道,还啥都敢说。</p>

“行,那朕就告诉。”</p>

“如果物价涨了三倍但税收却不能同步增长,这也就意味国家的税收相当于缩减为原来的三分之一。”</p>

“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减少了三分之二,它还能正常运行吗?!”</p>

“而国家一旦有重大突发事件,这种固化财政系统它能支持吗?”</p>

“当人口越来越多,供养的人越来越多,财政支出的需要也会不断增加。”</p>

“但皇帝又限制了永不加赋,不能再加税,地方官员会不会拼命在朝廷无法公开监管的“费”上想办法?”</p>

“最后,百姓承受的实际税费只会比其实更高。”</p>

杨玉环听得发懵,只能嗫嚅道:</p>

“那……永不加赋……是个幌子?”</p>

李隆基看着她这幅模样,无奈极了。</p>

“事情不是非黑即白的。”</p>

“只能说政策是好的,但限制的太死了……”</p>

“再者说,这也是后面的事了,最起码对当时的百姓是好事。”</p>

……</p>

{冷不丁一看,这事很好对吧。但要知道另一件事。}</p>

{明万历初年与清康熙末年的人丁数和征税田土数大体相当,而赋税收入却相差悬殊。}</p>

{清初常年赋税,仅地丁钱粮一项即高达三千万万两,几与明末赋税常额加上三饷总和相等。}</p>

{康熙之能实行大量蠲免,根本原因即在于高额赋税远远超出地方百姓的承受能力。}</p>

{而所谓蠲免,实则是将竭泽而渔亦无法征得的亏欠转化为朝廷恩惠。}</p>

{康熙在理智清明之时,未尝虑不及此。三十八年南巡,谕户部:“额赋浩繁,民生拮据,历年逋负计算日增。江苏、安徽所属旧欠带征钱粮几及百万。念小民方供新税,复急旧逋,物力维艰,势难兼办。”又曰:“历年正供钱粮,因输纳维艰,致多逋负。”}</p>

{但身为满人统治者,康熙又必须掩饰事实并歪曲历史:“朕屡经蠲免钱粮,何以仍然如此?想由明末伤残,本朝休养六十余年,元气尚未尽复。或有司不善抚循之过欤?”}</p>

{要不就是归咎小民不知节俭。“各省朕虽不时蠲免钱粮,屡加恩恤,而小民生计终属艰难。”}</p>

{李光地曾感叹:“朝廷一免江南银米即二百万,自古无如此之多者,只是天地间却不见有宽裕润泽之气。”}</p>

{“国家免钱粮动数百万,而民不感。”然而慑于康熙,只能将原因归结为“总是无好官”,“想是官不好”。}</p>

{但康熙一朝的财经赋税基本特征之一,就在于决不真正实行减轻赋额,而宁愿以不断蠲免逋欠来宣扬“爱养黎元”的“古今第一仁政”。}</p>

{否则,怎么造成大清得国最正的明证?}</p>

{而与之相应,便是各地大量积欠和新旧兼征,百姓永无喘息之日。}</p>

{只要稍检史料,就知三年蠲免全国一周之际,地方上仍积欠如旧。蠲免的实际效果与其政治意义截然有异,但众多史家依然津津乐道如不疲者。}</p>

……</p>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自我牺牲精神的制度设计,康熙因此也确实成为被后世热烈颂扬的“千古明君”。</p>

清代后世皇帝一说起大清的成绩,第一项往往都是“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深仁厚泽,沦肌浃髓”。</p>

臣子们一提起这项仁政,当然更是称颂无已,称之为“天恩浩荡,亘古未有”,“此诚自古帝王所未闻之盛典,而我国家亿万世休养生息之政源也”。</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都市言情小说相关阅读More+

盛唐挽歌

携剑远行

剑走偏锋的大明

郁雨竹

污浊妄构

iPISRZ

重生笑傲觉醒系统,我在诸天乱

骑毛驴的达芬奇

武侠之仙魔乱起

梦叶

篮球大联盟

一毛二分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