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大韭菜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707章 丁随地转摊丁入亩,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九品大韭菜,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丁随地转摊丁入亩

大宋·神宗时期</p>

“绅衿将和谐对待佃户,佃户也不再拖欠田租。”</p>

“这个出发点绝对是好的。”</p>

王安石穿紫袍戴翅冠,持着笏板,对赵顼道:</p>

“以往我们的变法或是只看上不看下,或是只看下不看上。”</p>

“但只有两者结合才能打通变法脉络。”</p>

“一如人之行走皆靠双足,若缺了一足,走跑不便。”</p>

“将主佃的关系以法律的形式申明权利与义务,禁止地主士绅非法虐待百姓,以功名约束对绅衿特权抑制。”</p>

“割绅矜的肉,安百姓的心。”</p>

赵顼将王安石从地方上又寻摸过来,当然是存了再次变法的心。</p>

问题是……</p>

“你真的要跟他们辩论一番?”</p>

他不知王安石在想什么,回来的。</p>

唯有一点相同,即都征收银两,然后由政府用银子雇佣力役,总称为“丁役银”或“徭里银”,简称“丁银”。</p>

康熙曾下谕:滋生人丁,永不加赋。</p>

使得丁银数额稳定下来,相对减轻了贫民负担,短时间减少了交不起人头税的贫民逃亡,保证了国家的税收,赋税发展跨出了一步。</p>

但康熙采用的办法,虽一时奏效,长期来看,并未除根,有些掩耳盗铃。</p>

因为人口的死亡和新生不可能均衡,和平时期,新生的数量总是超过死亡人口,这就需要重新统计户口。</p>

但全国统计户口,实在麻烦。即使这一次花费大力气统计清楚了,很快人口又会变化,不断变化就要不断计算。</p>

对于增加了人口的家庭,如果按照原先确定的人数不变缴银,是有利的。</p>

这种情况下,重新统计人数,反而得不到百姓的拥护。</p>

……</p>

大唐·高宗时期</p>

李治大致了解了。</p>

“也就是说,康熙的政策实际上是穷人满意,因为添了人也不用多缴丁银。”</p>

“富人满意,因为本身士绅就不用纳粮,丁银享受和穷人一样的标准。”</p>

“唯独国家吃亏。”</p>

长孙无忌咂摸了两下嘴,最后憋出一句话来。</p>

“难怪他有明君之称呢。”</p>

差役和田赋历来是国家的主要收入项,也体现了臣民对君主的义务,取消徭役是不可能的。</p>

而就看雍正现在的形势是,士绅规避差役,导致差役不均,百姓承受不了过重的负担,就会规避差役。</p>

如此一来,朝廷的徭役就得不到保障。</p>

若能处理好这件事,则可惠及百姓,利于国家。</p>

“但是怎么处理呢?”</p>

李治轻扫了一眼老狐狸。</p>

多简单,按资产分配呗。</p>

多者多交,少者少交,无者不交。</p>

不过……难啊……</p>

……</p>

在当时,有大臣提出,丁银应随地亩征收,征粮的同时加派丁银。</p>

有地的足额缴纳,无地的粮赋、丁银减免。</p>

但这个政策被群起攻之,总归为两个反对的理由:一是这样会导致没有田地的人游手好闲,无所羁绊。</p>

二是穷人、富人应该同等对待,都应该为国家做贡献,如果推行丁随田地征收,贫穷者倒是轻松了,富人反而成了替他们缴税的冤大头,这不公平也不合理。</p>

并且这种方法也不切合实际。</p>

福州人李光坡分析道:若是按照亩数交纳,各地田地的亩有大有小,各省做不到平均。</p>

若是按照纳粮计算,同样会出现各省轻重不一。</p>

都是国家臣民,分配不均,自然推行不下去。</p>

几经讨论,反复权衡,没有定论。</p>

年轻时盛于武功的康熙到了晚年极力强调仁政,最终让这件事拖之又拖,难题就留给了雍正。</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都市言情小说相关阅读More+

盛唐挽歌

携剑远行

剑走偏锋的大明

郁雨竹

污浊妄构

iPISRZ

重生笑傲觉醒系统,我在诸天乱

骑毛驴的达芬奇

武侠之仙魔乱起

梦叶

篮球大联盟

一毛二分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