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1章 全国各地人民起义!
九品大韭菜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781章 全国各地人民起义!,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九品大韭菜,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他年龄其实也不大。”</p>
…… 大清·太宗时期</p>
皇太极伸手接着门外飘落的雪花。</p>
看着六瓣花融化在掌心,不由轻声叹息。</p>
开始有点心疼这孩子了。</p>
“反反复复的历经希望与失望。”</p>
“非有坚韧不拔之志是不能受此反复锤炼的。”</p>
但很明显,咸丰是没有那股韧劲儿的。</p>
穿着一抹藏蓝旗服的布木布泰来到他身后,看着天幕轻声道:</p>
“但咸丰做的比崇祯皇帝强,不是吗。”</p>
皇太极笑着摇了摇头。</p>
“崇祯皇帝……毕竟是藩王登位,一些东西他是不懂的。”</p>
“从某种教育上面来讲,他跟洪秀全、杨秀清是一个层面上。”</p>
“不是每个人都是汉文帝或嘉靖皇帝的。”</p>
皇太极看向腰间玉佩,又突然道:</p>
“也许是要学一下魏孝文帝。”</p>
“这件事,我来正好。”</p>
……</p>
然而,对于咸丰帝说来,这一切还远远不够。</p>
就在清朝与太平天国作生死较量之时,各地民众亦纷纷揭竿而起,频频“造反”。</p>
其中影响最大的有:捻军。</p>
……</p>
天幕上的画面又驱散一块迷雾。</p>
在大清疆土的北方,一个大大的『捻』印在那里。</p>
……</p>
在咸丰出生之前,安徽、河南、江苏、山东四省交界处的私盐贩子、游民及贫苦百姓中就有一种分散的组织,称为“捻”。</p>
咸丰上台时,“捻”子们已十分壮大,多有起事。太平军的北伐,实为鼓动他们起义的示范。</p>
咸丰五年(1855年)秋,河南安徽边地区各捻军首领在雉河集“会盟”,推出盟主,建立五旗军制。</p>
咸丰七年(1857)捻军接受太平天国的封号。此后,他们活跃于淮河南北,不时进击豫东、苏北,总兵力超过十万。</p>
……</p>
{捻军扯旗的这位仁兄叫张洛行。}</p>
{与同样来自安徽的老前辈朱八八从撞钟的和尚转业到起义战士的经历相比,张洛行就逊色一些,因为他在起义前就已经是杀人放火的专业户了。贩卖私盐吗,你们懂的。}</p>
{而且得益于在贩私盐的岁月里跟官府的反复交锋,张洛行的嫡系部队成员都特别擅长一种战法——运动战。}</p>
{一种特别适合防守反击的战法。}</p>
{当清军进攻时,他们就大踏步地退却,然后趁清军不备突然来个回马枪,或者在一个地区转圈圈,拖到清军疲倦,忽而攻之。}</p>
{清军被捻军打得节节败退。也就在和清军你进我退你死我活的斗争中,捻军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大,最后基本上在江苏、山东、河南、安徽等省来去自如。}</p>
……</p>
大明。</p>
朱元璋忽视某一段话,注意力集中在运动战上。</p>
“光运动吗?”</p>
说是运动战,这不就是流窜他省,抢掠粮食、财物的流军作战方式吗?</p>
还不如张献忠呢。</p>
“要是豁出去时间钱粮,重兵防守、查圩清源,然后实行河防之策步步紧逼,你不就废了吗?”</p>
四省之地,说大也大,说小也小啊。</p>
到时候都不用捆住你们的手脚,没粮的你们自己就得崩盘。</p>
“要是在跟太平军一样来个内讧。”</p>
朱元璋砸吧了两下嘴。</p>
“他娘的清朝到底亡谁手里了?!”</p>
“咱都急死了!”</p>
……</p>
除了捻军,还有清朝的老朋友天地会。</p>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前后,东南沿海的天地会起义进入高潮。</p>
如,黄德美等人领导的福建小刀会起义(1853—1854),曾占领漳州、厦门等地,后退往海上,坚持与清朝对抗。</p>
林万清等人领导的福建红钱会起义(1853—1858),有会众数万,曾占领德化等十余县。</p>
刘丽川等人领导的上海小刀会起义(1853—1855),有会众数万,曾据上海、嘉定等县城。</p>
何六、陈开、李文茂领导的广东天地会起义(1854—1864),有会众十万,号称“红军”,围攻广州达半年之久,后移师广西,占领浔州,改称“秀京”,建“大成国”,年号“洪德”,控制广西四十余州县。</p>
朱洪英、胡有禄领导的广西天地会起义(1853—1854),有会众数万,转战湘桂边,建“升平天国”,奉“太平天德”年号。</p>
除这几股较大的外,各地小股起义多到难以统计。</p>
以广西一省为例,据不完全统计,从1851至1868年,见于清方官书的有组织名号的天地会“反叛”多达一百七十五支。</p>
……</p>
大清·乾隆时期</p>
乾隆眯着眼看着天幕里的种种起义。</p>
“都看到了。”</p>
群臣点点头。</p>
“天地会,实乃我大清心腹之患。”</p>
群臣心里想着,这话说的,大清心腹之患可多了去了。</p>
这才哪到哪啊。</p>
“皇上圣明!”</p>
乾隆横了他们一眼,沉声道:</p>
“他们既然能在这些地方掀起叛乱,就说明他们扎根于此已久。”</p>
“让各地深入排查。”</p>
“但不要打草惊蛇。”</p>
乾隆心中有一丝别的想法。</p>
……</p>
同时,贵州云南各族民众也纷起起义。</p>
如杨凤等人领导的斋教(白莲教的一支)起义(1854—1855),有部众两万余人,据桐梓等地,建立“江汉”政权。</p>
张秀眉、包大度领导的苗民起义(1855—1872),有部众数万,控制了黔东南地区。</p>
号军(白莲教的一支)起义(1855—1868),分红号、白号、黄号等,各拥兵数万,控制了黔北地区。</p>
张凌翔等人领导的回民起义(1858—1868),控制了黔西南地区。</p>
陶新春等人领导的苗民起义(1860—1867),控制了黔西北地区。</p>
整个贵州,除几个中心城市外,都化作一片起义海洋。</p>
而云南,有杜文秀领导的滇西回民起义(1856—1873),有部众数万,称号“总统兵马大元帅”,开府大理,占据二十余州县。</p>
马德新、马如龙领导的滇南回民起义(1856—1862),有部众数万,控制滇南地区,并三度进攻省城昆明。</p>
李领导的彝民起义(1856—1872),控制了蒙化(今魏山)等十余州县。</p>
云南各族人民的起义,持续时间很长,直至咸丰帝死后十二年才被镇压下去。</p>
所有这些起义,配合太平天国,形成了全国范围的动乱。</p>
从《清实录》中来看,关内十八行省,已有十四省战火正炽,相对稍显平静的直隶、陕西、甘肃、山西,也不时爆发一些较小规模的聚众抗官事件。</p>
清朝出现了立国以来前所未有的混战局面。</p>
……</p>
大汉。</p>
刘邦皱眉了。</p>
“这不对吧?”</p>
吕雉也皱眉了。</p>
“确实不对啊。”</p>
就天幕上的这云起之势,清朝不应该也没道理能度过去啊?</p>
可它偏偏就度过去了?!</p>
天上那时间点明晃晃的告诉他们。</p>
清朝挺过去了!</p>
“嬴政看到会哭的。”</p>
吕雉狠狠剜了他一眼。</p>
一天天没个正形儿。</p>
烦死了!</p>
我感觉自己现在强的可怕!</p>
不会真能连续七天两更吧?</p>
</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