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雨竹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503章 出狱,剑走偏锋的大明,郁雨竹,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出狱
潘岳凑足了钱就去赎人,大理寺没收钱,也没放人,理由是:“潘洪是重犯,案情未结,三司没开口,谁也不能赎人。”</p>
虽然赎不到人,但他没花钱就进去见到了他爹,他打算第二天再来赎。</p>
潘岳兄弟俩离开大牢,江丰从角落里转出来,看着俩人离开的背影目光深沉。</p>
领路的大理寺官员侧身,抬手道:“江大人,请吧,三司正在大堂上等着呢。”</p>
江丰目光沉了沉,与他一起去了大理寺大堂。</p>
杨溥坐在正中的位置,看见他来,就抬了抬手请他坐下,道:“南镇抚司和东厂言说薛瑄和潘洪结党营私,为诸官大开方便之门,其中便有盐运使你,你有何话可说?”</p>
江丰:“我和薛瑄、潘洪结党营私?”</p>
他冷笑道:“谁人不知,薛瑄与我不睦,他做大理寺少卿时便多次找我麻烦,我怎会与他是同党?”</p>
王文坐在一旁,冷哼道:“谁知你们是不是装的?你们若关系不好,你怎会为薛瑄和潘洪四处奔走,你一个盐运使,勾连这么多官员为薛潘二人翻案,不是结党,是为什么?”</p>
江丰一脸的义正言辞:“为公道,为大义!薛瑄和潘洪之冤,天下皆知,王大人,不是谁都像你一样,只认主子,不认国法的。”</p>
“你少他妈冤枉我,说得公正言辞,最不守国法的就是你,”王文指着他的鼻子骂道:“江南的盐税亏空多少且不论,你江家在贵溪私开银矿,撬大明墙角,还没跟你算账呢。”</p>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江丰沉下脸,眼中好似冒火的瞪着王文:“你与王振勾结,想将替薛瑄、潘洪翻案的人都打死,别以为我不知道。”</p>
王文:“现在论的是薛瑄和潘洪结党营私之罪,岳氏案和贺氏案早就审结,罪魁陈福林和王山也已归案,你少扯些旁的案子来扰乱视听!”</p>
江丰:“说薛瑄和潘洪结党营私,他们结党营了什么私?除了这两桩案子外,他们二人还有何交集?”</p>
“当然有,”王文的脸隐在光影之中,忽明忽暗,他抬起眼来紧盯着江丰:“岳氏案案发之前,曾有广信府人上告大理寺,贵溪江家私采银矿,状纸大理寺接了,却没了下文,后来又告到都察院,都察院便派了御史潘洪去查,也无后续,这不就是你们三人结党营私的证据吗?”</p>
江丰冷笑:“这若是结党,那都察院左都御史王大人也逃不了干系吧,莫非我与你也是党羽?”</p>
没有实际证据的事,光靠争辩是争不出真相来的。</p>
在场的,谁不是老油条?</p>
即便是证据摆在面前,都要嘴硬三分,何况他们此时还没证据。</p>
杨溥知道今天的审问是不会有进展的,但能敲打敲打江丰也好。</p>
三司再次无功而返。</p>
杨溥扫了王文一眼,邀请他一起进宫去和皇帝汇报。</p>
王文与他同去。</p>
一见面,杨溥就直接道:“陛下,陈福林和王山已归案,一切皆由陈福林始,如今岳氏等人已经冤死,陈福林当坐同罪,斩立决。”</p>
皇帝点了点头。</p>
杨溥再道:“王山及其妾室虽是从犯,却罪孽深重,当判流刑三千里。”</p>
皇帝展开案宗,上面写着流放琼州。</p>
皇帝愣了一下:“琼州?”</p>
“是,”杨溥低头道:“北人南流,南人北流是太祖皇帝定下的流刑。”</p>
所以潘洪一家去了冰天雪地,苦寒的大同;</p>
王山是山西人,自然要流放到南边。</p>
皇帝想到王振,有些不忍:“岭南不也是南边吗?”</p>
杨溥一脸严肃:“陛下,今年流到岭南的名额已经满了。”</p>
皇帝直接朱批岭南,道:“此去岭南亦不止三千里,满了添一人便是,流放之地还怕人多吗?”</p>
杨溥张了张嘴,想到他接下来要说的事,只能应下。</p>
杨溥继续:“陛下,臣等将薛瑄上任后他与潘洪经手的案子都查了一遍,未曾发现俩人有结党之嫌。”</p>
王文立即抬头:“杨阁老……”</p>
杨溥抬头冷冷地看了他一眼后道:“王大人,贵溪江家私采银矿的案子,潘洪说他从未接到过,你都察院虽拿出了派遣单,但我查过当年的驿站名录,还有吏部的调令、俸禄单,皆显示,潘洪那两个月未曾出京,而他手上一直有其他案子在查,驿站没有他出行的名录。</p>
怎么,都察院管理如此松散,他接了案子却不去贵溪调查,拖延案情至此,都察院竟也不罚?”</p>
王文舌尖苦涩,说不出反驳的话来。</p>
杨溥冷哼一声道:“查案定罪都要讲究证据,非是个人说什么就是什么。”</p>
皇帝就问:“贵溪江家私采银矿一事是确有其事吗?”</p>
杨溥低头道:“此事还待查,但可知,薛瑄和潘洪绝无结党之嫌,此案可结。”</p>
皇帝沉默不语。</p>
杨溥就知道,他还是想用薛潘案扯出银矿私采案来,无奈之下,只能再退一步:“陛下,诏狱阴寒,潘洪才从大同回来,身体本就亏损严重,又经诏狱、大理寺大牢,只怕于身体有大碍,今日潘家两个儿子拿钱来赎人,不如让他们先将人带回去,等案子有了进展,再把人召回来便是。”</p>
皇帝:“朕听闻,潘洪在诏狱中遭遇三次暗杀,出了大理寺天牢,岂不危险?”</p>
杨溥道:“潘洪之子现住在钦天监夏官正尹松家中,尹松极擅卜算,可预知吉凶,应当无碍。”</p>
皇帝想了想,已经连着驳回杨溥两次,不能再驳,于是点头:“罢了,允他们把人接出去吧。”</p>
杨溥应下,和面色不好看的王文退下。</p>
王文叫住杨溥,问道:“杨阁老此举是为了江丰?”</p>
杨溥瞥了他一眼,厌恶道:“我非尔等,少拿你们那些龌龊的心思琢磨本官。”</p>
说罢甩袖离开。</p>
他直接坐着马车去杨士奇府上。</p>
杨士奇近来感觉身体疲倦,所以又没上朝。</p>
见杨溥一脸愁容,他对杨溥笑道:“你放心,我熬过了冬天,这一年安矣。”</p>
杨溥道:“人已经给你救出来了,陛下也知道他们二人是冤枉的,不过是要借他们的案子牵出江南更多的案子和人,将来总会还他们公道的。”</p>
杨士奇叹息一声道:“难咯,事不密,已难成,陛下应该收手了,当再等时机。”</p>
杨溥:“可此时,谁都劝不动陛下,王振避嫌,也不敢提议。”</p>
杨士奇略一想却又笑起来:“不打紧,我们这位陛下虽冲动,但忘性也大,过段时间案子没进展,他自己就松懈了,除非有新的契机出现。”</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