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原料成本
盛达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3章 原料成本,佛珠一颗一颗放小洞里,盛达,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愣神许久后恍然点头道:
“我愿意学!”
“很好,现在我们需要做些准备,先去找纸笔来,我给大家画个示意图。”
听见杜寒需要纸笔,王俏主动起身道:
“百户,我去找。”
看到王俏行动,杨林青也站起来跟着离去。
两人年纪相仿,仅仅两天工夫便成了形影不离的朋友。
天色已然完全暗下来,营地里每家都在自家门口点燃起火堆,大家或三五成群聚集闲聊,空气中弥漫着袅袅炊烟的味道。
纸笔很快拿来了,杜寒借着篝火的光芒动手画了起来。
作为后世**的基础功底,作图自然是信手拈来,没多大功夫便画好了简单的示意图。
这是一个采用塔式法制造硫酸的简易发生装置,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就曾以此方法大规模生产硫酸进而制造硝酸。
塔式法又称铅室法,因缺乏铅材,正好古代陶瓷工艺发达,反应场所就用耐酸陶缸代替了铅制成的“缸室”
和“缸塔”
,实际上就是村里常见的那种大水缸。
在“缸塔”
里,使用碎瓷片作为填充物,陶瓷管作为导流管。
生产所需的材料,则源自本土的硫磺与硝石。
由于境内缺乏活跃火山,大国优质天然硫磺矿藏一直颇为稀缺。
至明代之后,因医药及**行业对硫磺的需求剧增,硫磺逐渐依赖海外进口。
尽管明代名义上实施海禁,但实际上海上贸易从未因海禁而真正中断,只是无法进行公开的大规模交易。
其中,来自倭岛的硫磺进口量最大。
该地火山活动频繁,所产硫磺质地优良、产量丰富,被称为“倭硫黄”
,是明代最受欢迎的硫磺品种。
这个名称令人不禁联想到后来的硫磺岛。
不过,“倭硫黄”
价格不菲,以杜寒目前的资金状况,完全无法承担用其作为原料的成本。
幸而他所采用的技术对原料纯度要求不高,即便是本地出产的低纯度硫磺也能满足需求,从而免去了许多麻烦。
早在明代,传统的土法制硫磺已经广泛传播,《天工开物》中便记录了“烧取硫黄”
的技术,利用境内常见的黄铁矿即可提炼,操作流程也相当简便,类似烧制木炭的方式。
焦炭同样遵循这一原理加工而成,在后世煤矿工人几乎人人都会此技。
与木炭相比,它在炼钢方面的表现更为优异。
因此,对于杜寒来说,原料不成问题,设备亦不存在阻碍,制造硫酸便相对便捷了许多。
然而,以这种传统方式产出的硫酸浓度较低,通常仅仅稍超过60%,难以直接制作**。
这就是塔式法的一大短板所在。
另外,环保问题亦是一个潜在障碍,但在明代的大背景下,杜寒对此无需过多顾虑。
采用塔式法制造硫酸的设备构造简单,获取原材料便利,对硬件设施的要求非常低,即便是在工业基础全无的情形下,也可搭建小型硫酸厂,并以此为基础生产硝酸。
硫酸与硝酸均属基本制造材料,一旦拥有了它们,就可以轻易终结某些传统的制作方法,打造威力更强劲的新制品并非难事。
困难之处并不在于少量样品的制备,而是如何实现大规模量产。
此外,通过塔式法制造的硫酸可以直接用于生产硫酸铵、过磷酸钙等化肥。
经简单的蒸馏处理后,则可以制得**,随后便能轻松生成硝酸。
自古以来,水银便是大国人民再熟悉不过之物,早在春秋时期便已实现大规模生产。
有了硝酸之后,制作**的门槛大幅降低。
由此可见,掌握科学知识的力量不可估量,科技本身确实是生产力的重要体现之一。
倘若知晓方法,即使条件比明代更加简陋,譬如春秋时期的环境,也足以制作三酸两碱,仅凭几只大缸即可完成所需工作。
只要具备三酸两碱,几乎意味着拥有了所有必需物品,再也不会在那些陈旧方法上徒费周折了……穿越之前,杜寒也读过不少相关题材的小说。
他始终难以理解,为何许多穿越者要执着于在某些特定领域拼命尝试突破。
理论上讲,开发这类技术显然比制造质量合格的**更为简单。
作为一种混合物,**对成分的选择极其苛刻,比例关系也非常敏感。
每次制出的产品比例难免有差别,导致其性能高低波动明显。
自从经历穿越以来,杜寒从未设想自己会被赋予这样的命运。
既然已然跨越时空至此,他便认为没必要重复前人走过的曲折路径。
这正是所谓跨越式发展的真谛。
第二天清晨刚刚破晓,杜寒即率王鹏及其手下十名骑兵起程前往宁远。
曹变蛟再次带两名随从一同出发。
一路上通行无阻,刚过午后,一片片绿油油的田野映入众人眼帘。
他们知道,宁远城就在不远处了。
)
眼前广袤的农田延展至天际,众人的坐骑都 slows down了步伐。
凝视片刻之后,曹变蛟忽然喟叹一声,感慨万千地说:“要是没有满总兵,这片田野怎么可能呈现于我们眼前?倘若每个人都如满总兵这般勤勉实干,右屯那点粮食我也就不必日日夜夜忧虑不安了。”
他口中的满总兵,便是如今正协防袁崇焕镇守宁远的满桂。
明朝中后期,军队的职能由主动作战转变为边疆驻守,相应的军事职责也愈发庞杂。
适合不同类型任务需求的总兵官,逐渐取代了过往不同名号将军的角色。
将军与总兵官制度开始逐步融合,不少将军、参将甚至游击都额外挂上了总兵官这一荣誉职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