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背囊里的母爱,父爱的远方
坛颠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章 背囊里的母爱,父爱的远方,omega纯生双腿大开胎头坠落,坛颠,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此时,母亲已在厨房忙碌许久,将一个个精心准备的烙馍,仔细地用干净的布包好,再放进挎包。咸菜装进了一个洗净的玻璃瓶,盖子拧了又拧,确保严实。她还把几个苹果,一个个擦得锃亮,轻轻放进去,又把那包着300块钱的手帕,小心翼翼地塞到挎包最里层,一边塞一边念叨:“钱可放好了,别弄丢了,该花的时候再花。”
一家人都出来送行,大伯走上前,用力拍了拍李贺的肩膀,大声说:“到了外头,可别让人欺负咱山里娃,有啥事儿就写信回来!”大哥从兜里掏出一把弹弓,塞到李贺手里,红着脸说:“带着,想哥几个的时候就拿出来瞅瞅。”二哥则笑着打趣:“在学校要是有哪个姑娘看上你,可别忘了跟咱说。”母亲站在一旁,眼睛红红的,不停地用手帕擦拭着眼角,嘴里念叨着:“多吃点,到了学校可吃不上家里这么合口的饭菜了。”
父亲扛起李贺的被褥和行李,那包裹沉甸甸的,压得父亲的肩膀微微下沉,可他的腰背依旧挺得笔直。李贺背着挎包,跟在父亲身后。沿着蜿蜒的山间小路前行,小路两旁的野草上挂着晶莹的露珠,李贺的裤脚很快就被打湿了。父亲在前面走着,脚步稳健,时不时回头看看李贺,提醒他:“注意脚下,这石头滑。”阳光渐渐变强,洒在身上暖烘烘的。路边的野花肆意绽放,红的像火,黄的像金,紫的像霞,微风拂过,送来阵阵芬芳。
到了河沟边,那河沟里的水清澈见底,能看到小鱼小虾在水中欢快地游来游去。父亲和李贺沿着铺满碎石的汽车路前行,有些碎石松动,一脚踩上去,“嘎吱”作响,还会滚动。遇到季节河,父亲总是先小心翼翼地跨过去,再转身,伸手稳稳地拉住李贺,说:“来,拉住爹的手,别摔着。”
约莫走了半个小时,他们来到铁山村路口。等车的时候,父亲从兜里掏出一个水壶,递给李贺:“喝点水,别渴着。”水壶里的水带着淡淡的甜味,那是母亲早起特意放了些蜂蜜。
公交车缓缓驶来,父亲和李贺上了车。车开动后,父亲一直望着窗外,那熟悉的山峦、田野、村庄,一一从眼前掠过。他转过头,看着李贺,语重心长地说:“儿啊,到了学校,要好好学习,别想家,家里都好着呢。”李贺看着父亲,用力地点点头,心里满是对未来的憧憬,又夹杂着一丝对家的不舍。
从王屋山驶向济源县城的路途并不平坦,汽车在蜿蜒的山路上颠簸前行,发动机发出“嗡嗡”的声响。窗外的景色如幻灯片般快速闪过,青山、绿树、农田,一切都在向后退去。李贺的心情既兴奋又有些紧张,他紧紧地握着座椅的扶手,眼睛不时地看向窗外。近两个小时的车程,让父子俩有些疲惫。到达济源车站时,已经过去了不少时间,两人顾不上休息,急急忙忙地赶上了从济源到焦作的长途汽车。
去往学校的路上,李贺的心情犹如波涛汹涌的海面,既激动万分,又忐忑不安。他望着车窗外不断后退的风景,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无限向往。他想象着学校里的生活,会结识怎样的朋友,会学到怎样的知识;但同时,对未知的紧张又让他的内心隐隐有些不安,毕竟这是他第一次离开家乡,离开父母,独自去面对新的环境。当时,沁阳师范和济源师范刚刚合并,1986年又是师范扩招的一年,班级数量从寥寥几个一下子扩招到了八个班。由于沁阳校区容纳不下这么多学生,所以学校特意在焦作22中设立了沁阳师范的焦作教学点。
就在这样复杂又交织的心情下,经过近三个小时的长途奔波,下午两点钟左右,李贺和父亲终于抵达了距离焦作22中还有几里路的焦作火车站广场。广场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学校早已设立了新生报到接待点,接待点的桌子上摆放着登记册、宣传资料等。几位老师和学长学姐们热情地迎了上来,询问他们的情况。父子俩在接待点简单登记之后,便坐上了学校派来的敞篷车。敞篷车疾驰在路上,风呼呼地吹过脸颊,仿佛在为李贺的新生活欢呼。路边的树木快速向后倒去,城市的高楼大厦映入眼帘,一切都是那么新鲜又陌生。不一会儿,车子便一溜烟地来到了焦作22中,李贺的师范求学之旅,也在此刻正式拉开了帷幕。母亲站在家门口,望着李贺离去的方向,久久不愿转身,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心中默默祝福着儿子在新的征程上一切顺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