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职称评定风波,公正背后的代价与坚守
坛颠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章 职称评定风波,公正背后的代价与坚守,omega纯生双腿大开胎头坠落,坛颠,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秋千的铁链生了锈,表面布满了暗红色的铁锈,像是干涸的血液,在微风中轻轻摇晃,发出呜咽般的吱呀声,每一声都像是在诉说着孤独与落寞。铁链的连接处已经松动,每晃动一下,都让人担心它会突然断裂,就像父亲此刻脆弱的内心,不堪一击。
母亲端着药碗站在廊下,看着一片枯叶缓缓飘进汤药里,那叶子枯黄干瘪,毫无生机,背面还沾着半截被雨水泡烂的职称申请表。药碗是古朴的青花瓷,碗沿有一道细细的裂纹,不仔细瞧很难发现,汤药的热气袅袅升腾,带着苦涩的味道,弥漫在空气中,恰似生活的滋味。
乡教办的窗棂,蓝漆早已斑驳,一块一块地剥落,露出里面灰白色的木质,像是一件破旧的衣衫。孔主任将红头文件重重按在掉漆的榆木桌上时,“砰”的一声,惊飞了窗台上正在啄食的麻雀,那麻雀扑腾着翅膀,慌乱地飞向远方。
榆木桌的表面坑洼不平,有许多被刻划的痕迹,像是一本无字的史书,记录着过往的故事,文件末尾鲜红的公章,像一滴凝固的血,醒目而庄重。走廊尽头的油印室传来“咯吱咯吱”的机器声,那声音单调而沉闷,油墨味顺着门缝钻进来,与主任西装上的樟脑丸气味搅和在一起,形成一种奇特而又刺鼻的味道。油印机是老式的铁制机器,机身满是油污,黑乎乎的一片,每转动一下,就会吐出一张带着新鲜油墨味的纸张,那纸张带着微微的温热,仿佛带着时代的温度。
那夜,书房的日光灯管嗡嗡作响,声音低沉而持续,灯管上蒙着一层薄薄的灰尘,像是给它披上了一层轻纱。父亲佝偻的脊背在墙面上投下摇晃的剪影,随着灯光的闪烁,那影子时明时暗,好似父亲此刻摇摆不定的心情。
母亲第三次轻轻推开门时,发现搪瓷缸里的浓茶已经结成琥珀色的茶垢,茶垢厚厚的,像是一层坚硬的铠甲,包裹着过去的时光。烟灰缸里竖着七支烟蒂,每支都在过滤嘴上留着深浅不一的齿痕,像是父亲内心挣扎的印记。烟灰缸是玻璃材质,里面的烟灰已经满了,烟灰缸的边缘有几处细小的缺口,像是被生活磕碰出的伤痕。窗纱破了个洞,几只飞蛾从破洞处钻进来,绕着台灯疯狂扑打,翅膀在稿纸上抖落细细的鳞片,鳞片像是闪烁的星光,落在纸上,又像是父亲破碎的梦想,零零散散。
黎明前,石板路泛着青苔的湿光,那光线微弱而清冷。石板的表面光滑且冰冷,摸上去凉意刺骨,青苔在缝隙间肆意生长,像是一片绿色的绒毯,铺满了整个路面。父亲骑着自行车,车筐里的档案袋被露水洇出深色痕迹,那痕迹像是岁月的泪痕。自行车是老式的永久牌,车把手上的皮套已经磨损,露出里面黑色的橡胶,摸上去粗糙不平。
在村小褪色的光荣榜前,他掏出钢笔记录教师获奖情况,笔尖忽然顿住,原来某张泛黄的奖状右下角,获奖者的名字被蠹虫啃去了半边,像是一段被遗忘的荣誉,残缺不全。光荣榜是木质的,上面的油漆已经剥落,露出里面粗糙的木板,像是一位迟暮的英雄,褪去了往日的光辉。随行的年轻干事刚要伸手擦拭灰尘,被他一声“别动”喝停在半空,声音里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公示当天,晨雾还未散尽,整个世界都笼罩在一片朦胧之中。公示那天,天空难得放晴,阳光毫无保留地洒在公告栏前,像是要驱散所有的阴霾。一大早,这里便被熙熙攘攘的人群围得水泄不通,老师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交头接耳,眼神中满是关切与好奇。
张老师早早站在人群前排,她的手紧紧攥着衣角,指节泛白,眼睛死死盯着公告栏,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字。她扶了扶断腿处用胶布勉强粘着的眼镜,镜片后的眼神里既有期待又有紧张,呼吸也不自觉地急促起来。
赵主任穿着笔挺的西装,皮鞋擦得锃亮,鞋跟在地面敲出急促的鼓点。他挤到公告栏前,原本自信满满的脸上,此刻却闪过一丝慌乱。当他看到公示上的结论时,攥着的中华烟盒“咔”地裂开,金箔纸散落一地,他却浑然不觉,呆立在原地,脸上一阵白一阵红。
年轻的教师们则交头接耳,兴奋地讨论着。“李老师果然是公正的,这下真相大白了!”“是啊,这段时间可把李老师折腾坏了。”他们的话语里满是对父亲的敬佩与欣慰。
而那些曾心怀不轨、试图走后门的人,此刻都低垂着头,悄悄躲在人群后面,不敢直视公示的内容,偶尔交头接耳几句,声音里也带着沮丧与懊恼。
父亲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这一切。他的眼神平静而坚定,经历了这场风波,他仿佛看淡了许多。微风轻轻拂过,吹起他鬓角的白发,那是这段艰难时光留下的痕迹。此刻,他望着眼前的人群,默默转身,迈着沉稳的步伐离开,身影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有些孤单,却又无比坚毅。
孔建是踩着正午炽热的日头来的,阳光照在他身上,仿佛给他镀上了一层金边。他反手带上门时,震落了墙上年画的一角,画中抱鲤鱼的童子只剩下半张笑脸,那笑脸显得有些诡异,仿佛在嘲笑这世间的荒诞。年画是纸质的,颜色已经褪去,变得黯淡发黄,边缘卷曲,像是一段被遗忘的旧时光,一去不复返。“王副乡长外甥女的班主任……”他指尖在桌面叩出暗号般的节奏,“哒哒哒”,保温杯里的枸杞在沸水中翻滚,像溺水的火苗,挣扎着却又无能为力。保温杯是不锈钢材质,杯身上有一些细小的划痕,盖子上的橡胶圈已经老化,失去了弹性,仿佛父亲逐渐老去的身体。父亲突然起身开窗,惊飞了檐下正在筑巢的燕子,半截燕窝“啪”地摔碎在青砖地上,燕窝里的羽毛和草屑散落一地,像是一场破碎的梦,支离破碎。
候山提着的网兜里装着麻糖,油纸渗出星点褐斑,像陈旧的血渍,触目惊心。网兜是用细铁丝编成的,有些地方已经生锈,暗红色的铁锈像是干涸的血迹,麻糖的表面裹着一层薄薄的芝麻,散发着香甜的气味,那香味在这紧张的氛围里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他坐在椅子上,布满粉笔灰的指甲抠着膝盖上的补丁,带着回忆的语气说道:“八三年发大水,咱俩用门板当筏子送准考证……”话音未落,隔壁教室突然传来学生们的朗读声——“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那声音清脆响亮,像是一道光,照亮了父亲内心的坚守。
父亲别过头,看见玻璃奖状框里的自己正被蛛网层层缠绕,奖状框是木质的,玻璃上有许多灰尘,蛛网从一角蔓延开来,像是岁月织就的牢笼,困住了过去的荣耀。他的目光在那蛛网与奖状间停留片刻,嘴角微微泛起一丝苦笑,似是在感慨过往的辉煌竟被这般尘封。
刘海踹门时震落了门楣上的积灰,“噗”的一声,月光将他手中的缴费单照得惨白,那惨白的颜色像是死亡的预告。门楣是木质的,上面的油漆已经剥落,积灰是灰白色的,像一层薄薄的霜,覆盖着过去的记忆。“孩子等着钱换骨髓……”他声音嘶哑,带着哭腔,那哭声里满是绝望与无助,这声音惊醒了看门的老黄狗,犬吠声撞碎在冰冷的砖墙上,“汪汪汪”,回荡在寂静的夜里。缴费单是普通的打印纸,上面的数字和文字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刺眼,像一把把利刃,刺痛着父亲的心。父亲摸出粮票的手悬在半空,一张粮票被穿堂风卷向火盆,在将熄的炭火上蜷曲成一只灰蝶,那灰蝶在火光中翩翩起舞,最后化为灰烬,仿佛父亲即将消逝的希望。粮票是纸质的,上面印着精美的图案和文字,在火光中渐渐化为乌有,带着那个时代的印记。
日子依旧不紧不慢地流逝,父亲回到了原本的工作与生活轨迹,但那场风波留下的痕迹,却如影随形。校园里,学生们依旧天真烂漫,课间的欢声笑语回荡在每一处角落,可父亲却觉得自己与这热闹之间隔了一层无形的屏障。他的课堂上,多了几分沉默与思索,少了往昔的意气风发。那些曾经熟稔的同事,偶尔目光交汇,寒暄几句,可言语间总透着小心翼翼,似是生怕触碰到那段敏感的过往。
一个午后,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在校园的小径上,形成一片片金色的光斑。父亲漫步其间,不知不觉走到了学校的档案室。他轻轻推开那扇略显陈旧的门,一股陈旧纸张与灰尘的气息扑面而来。档案室里摆满了高大的文件柜,里面存放着学校多年来的资料,承载着无数的记忆与故事。
父亲缓缓走向一个柜子,打开柜门,取出一本厚厚的相册。相册的封皮已经泛黄,边角也有些磨损,他轻轻翻开,里面是学校历年活动的照片。看着看着,他的目光停留在一张多年前的运动会照片上,照片里的他年轻挺拔,正为学生们加油助威,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那一刻,他仿佛穿越时光,回到了那段无忧无虑的岁月,可现实的沧桑却又将他猛地拉回。
这时,一阵轻快的脚步声打破了寂静,是学校里新来的年轻教师小张。小张手里抱着一摞文件,看到父亲后,先是微微一愣,随后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李老师,您也在这儿啊!我来整理一些资料。”父亲微微点头,回以微笑:“小张啊,这档案室里可藏着学校的不少回忆呢。”小张放下文件,好奇地凑过来,看着相册里的照片,眼中满是羡慕:“李老师,您那时候可真精神!听老教师们说,您这些年为学校付出了太多,这次的事儿大家都看在眼里,您是我们的榜样。”
父亲苦笑着摇了摇头:“榜样谈不上,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这一路走来,有得有失,可有些东西,一旦放弃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小张若有所思,认真地说道:“李老师,我明白您的意思。在这个时代,坚守原则确实不容易,但也正因如此,才更显得珍贵。我刚参加工作,还有很多要向您学习的地方。”
父亲拍了拍小张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年轻人,记住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保持初心。教育是良心活儿,咱们可不能辜负了孩子们。”两人相视而笑,那一刻,档案室里弥漫着一股温暖而坚定的气息。
从档案室出来后,父亲深吸一口气,望向天空,阳光依旧耀眼。他知道,生活还在继续,那些经历过的风雨,都会成为滋养他的养分。未来的日子里,或许还会有更多的挑战与诱惑,但他心中的那杆秤,将永远不会失衡。他迈着坚定的步伐,朝着教室走去,那里,有一群孩子在等着他,那是他的责任,也是他坚守的意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