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贼校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509章 大明的春天来了!,朕就是万历帝,破贼校尉,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大明的春天来了!
高拱脸色变幻了一会,慢慢萎靡地低下头。</p>
他终于放弃了所有的侥幸和希望。</p></p>
“两位,陛下有何吩咐?”</p></p>
“皇上说,等送先皇入山陵后,请高公回乡读书。还切切叮嘱,以后一心读书,不要再胡乱写书印书了。”</p></p>
高拱闭着眼睛,仿佛瞬间老了十几岁,所有的精气神被抽走了。</p></p>
听宋公亮说完,高拱知道,这多亏了隆庆帝在驾崩前,对皇上说的那句话。要不然,皇上不会派宋公亮和王诚来传话,而是直接把自己“请”到锦衣卫去问话。</p></p>
想起先皇隆庆帝在临终前,抓住自己的手,跟自己说的那句话。</p></p>
“朕走后,你回乡去,我们不趟这潭浑水了。”</p></p>
先皇太了解自己,也太了解皇上了。</p></p>
为何自己当初就不听先皇的话,把事情弄到这个地步,只能靠着先皇的遗嘱,才保住了自己的周全。</p></p>
但高拱也知道,高家的富贵到此为止!</p></p>
悔不该,当初自己听从先皇的劝告,及时上疏请辞,或者不掺和王世贞的事情,还能君臣好聚好散,自己不仅能如徐阶一般荣休归乡,子孙后代也能备受照顾。</p></p>
现在倒好,什么情面都没有了,能安然回乡就不错了。</p></p>
“请回禀皇上,臣回乡后一定闭门用心读书,再不敢三心二意。”</p></p>
宋公亮和王诚点了点头,拱手说道:“高公,在下两人回去复命了,告辞!”</p></p>
离开高府,进到马车里,马车缓缓启动,王诚有些疑惑地说道:“宋都使,我还是坚持自己意见,这三本话本书,跟高拱没有关系。</p></p>
高文昌,是有心人特意找上门,为的就是把这三本书跟高拱扯上关系。”</p></p>
宋公亮淡淡一笑:“王都监,那你认为幕后黑手是谁?”</p></p>
王诚迟疑一下,摇了摇头:“在下现在也说不清是谁,但能肯定是出身江南的高官或世家。”</p></p>
“哦,王都监为何这么说?”</p></p>
“这三本书,从编写到雕版再到刊印发行,都在江南,偏偏做得天衣无缝,肯定是在江南根深蒂固,又手段高明。”</p></p>
宋公亮挑开窗帘,看了看外面的街面。</p></p>
这里还是东城,京师最繁华的地方。</p></p>
街道两边人来人往,熙熙攘攘。</p></p>
冬季肃杀冷清,正在远去,春天带来的温暖越来越浓郁,繁华也像北归的雁群,在喧闹中慢慢恢复。</p></p>
“王都监,高拱跟三话本案子的瓜葛,到此为止。他也知道,这样离开京师还能体面些。至于这件案子是不是真跟高拱有瓜葛,谁在乎呢?</p></p>
现在朝中有人不想高拱再留在京里,皇上也没有回护之心。对于我们来说,就足够了。”</p></p>
王诚听懂了宋公亮的话,“宋都使高见。没错,对于我们来说,足够了。”</p></p>
西苑紫光阁里,朱翊钧招待胡宗宪、谭纶、赵贞吉和张居正用午膳,杨金水作陪。</p></p>
分餐制。</p></p>
一人一张桌子三个菜一个汤一碗饭。</p></p>
麻婆豆腐、萝卜炖羊肉、混炒木耳山药百合,白菜肉丸子汤,再加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米饭。</p></p>
朱翊钧开口说道:“诸卿,这米饭是辽西去秋送来的大米,大凌河畔,广宁卫所所种的稻米。用的是少府监农种所的良种。</p></p>
这良种,还是杨金水在上海时捣鼓出来的。”</p></p>
杨金水连忙答道:“那会奴婢奉世宗皇帝旨意,外驻东南。</p></p>
皇上给奴婢写了信,叫收集东南、湖广、岭南、占城、暹罗以及朝鲜、日本等地的稻种,在上海、武昌、辽阳、番禺等地,开良田,请老农选种培育,再择优留存。</p></p>
奴婢记得农种所耗费五六年,终于陆续培育出适合长江一带水土的良种,长江二号;适合岭南的岭南四号;以及适合辽东辽西的辽阳六号。</p></p>
陛下,这广宁出产的稻米,应该用的是辽阳六号稻种。”</p></p>
朱翊钧哈哈一笑:“没错。正是辽阳六号稻种,它在大小凌河长得最好,比辽河一带还要长得好。</p></p>
朕就叫它广宁米。</p></p>
农种所正在培育更耐寒的稻种,准备适用与吉林以及海西一带。那里满地黑土,水量充沛,就是太冷了。</p></p>
金水从朝鲜和日本等地引入了一批耐寒的良种,交叉培育,相信很快就能出结果了。”</p></p>
胡宗宪四人对视一眼,连忙答道:“农乃国本,陛下如此重视农耕,实乃天下之幸,百姓之幸。”</p></p>
朱翊钧笑了笑,“大明百姓吃不上饭,不会找别人,只会找朕,他们的皇帝。所以,让大明百姓吃上饭,是朕的头等大事。</p></p>
改良麦种和稻种,是重中之重,引入高产良种,也是重中之重。</p></p>
祁言!”</p></p>
祁言带着六位内侍,端着四个盘子走了进来,每个盘子上放着两个碟子,一个碟子上放着一根黄澄澄有圆齿的的棒子,光滑油凉;另一个碟子上放着一个深褐色圆乎乎的东西,都冒着热气,散发着一种说不出的香气。</p></p>
内侍把两个碟子分别摆在朱翊钧、杨金水和胡宗宪等人跟前。</p></p>
胡宗宪知道内情,捋着互相微笑。</p></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