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之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2章 规则的边界,权力的幻象,权力算法,丰收之秋,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2026年9月,政坛迎来新一轮的重组,而Ewan关聿修,终于走到了这场博弈的关键节点。这一天,选举委员会正式公布新一届选委会委员候选人名单,Ewan的名字赫然在列。
从暗中的资本布局,到正式踏入政治体系,这是Ewan和 Eudora计划中的重要一步——让Ewan进入权力核心,逐步掌控未来的金融立法改革。
-----------------
一个月前·港城青联
作为全国青联港城青年联会的副主席,Ewan在科技创新、金融科技领域的影响力早已得到广泛认可。
他是Smart AI的缔造者,掌握着港城乃至亚洲最先进的人工智能金融系统。他是港城最年轻的科技金融投资人之一,在全球资本市场上拥有广泛的影响力。他是港城青年的代表人物,他的科技创新理念,正在重塑港城的经济未来。
这一次,港城青联正式提名Ewan参选选委会委员,将他推向了港城未来五年政治决策的核心圈层。
港城青联在推荐信中这样写道:
“关聿修先生一直致力于推动港城的科技创新与金融科技改革,作为新一代的青年领袖,他具备卓越的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我们相信他的加入,将为港城的未来注入新的活力。”
这是一次历时十年的精心策划布局,Ewan的身份定位被精准包装成“科技+金融改革”代表,避开了传统家族资本的影子,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
但他知道,真正决定这场选举成败的,是更高层的力量。
-----------------
一周前·选委会审查委员会
选委会委员的候选人资格,需要经过“候选人资格审查委员会”审核,而这一次,财政司长周彦铭正是审查委员会的主席。
这意味着,Ewan的选委会之路,最终的审查掌握在周彦铭手中。Ewan非常清楚,这一步如果不能拿下,那么所有的布局都将前功尽弃。但他同样清楚,他手中的筹码已经足够。
周家刚刚与Sino capital赛诺资本展开深度合作,已经成为周家家族基金的投资管理核心。周衍之和沈绮霏已经完全站在他这一边,他们的婚姻不仅是政治联姻,更成为巩固Ewan在周家影响力的关键纽带。而财政司长周彦铭同样需要Ewan的科技资源和中立身份,需要Smart AI的数据分析能力,为他的政策与仕途提供支持。
周衍之和沈绮霏在家族会议上据理力争、强烈推荐Ewan,沈绮霏甚至亲自找到公公周彦铭,强调Ewan在未来金融市场改革中的重要性:
“他不是普通的资本家,他是科技新贵。如果港城要保持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我们需要年轻血液,尤其是像关聿修这样掌握全球顶级金融科技的人才。”
最终,周彦铭审阅了所有候选人的资料,深思熟虑地权衡利弊之后,签署批准了Ewan的资格审查。
-----------------
今天,Ewan关聿修正式通过候选人资格审查,顺利进入新一届选委会,任期五年。Ewan看着手机上弹出的正式公告,目光沉稳,嘴角微微勾起了一抹冷静的笑意。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个政治身份的获得,而是整个棋局走向巅峰的关键一步。
这意味着他将直接参与未来五年特首选举的投票,影响港城最高权力的归属。而选委会的影响力远不止于选举,还包括港城的财政、金融、产业政策制定,而Ewan将在其中拥有发言权。
这不仅仅是政治的突破,更是对港城金融立法改革的战略性布局,他的目标,是彻底颠覆旧有的资本秩序,让真正的科技金融成为主导力量。
Eudora在窗边轻声说道:“我们已经进入游戏的核心了。”
Ewan轻轻合上手机,目光深邃:“所有的旧规则,终将被打破。”
-----------------
时间回溯到1997年秋天,港城的天际线依旧璀璨夺目,高楼林立,维港的波光倒映着中环的霓虹。然而,这座城市的金融核心正在经历一场史无前例的浩劫。
恒生指数在短短几个月内,从点暴跌至6600点,超过六成的市值蒸发。街头巷尾,股民们神色麻木地盯着证券交易所门口的大屏幕,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财富化为乌有。
金融风暴席卷而来,整个香港陷入了一场资本世界的残忍屠杀。
银行开始倒闭,企业纷纷破产,股票市场一片腥风血雨,最具象征意义的房地产市场更是惨遭血洗。房价在短短几个月内暴跌50%以上,无数按揭业主的房贷瞬间变成负资产,银行强行收楼,大批家庭被扫地出门。
那是一个每天都能听见“自杀”这个词的黑暗时期——有人从中环写字楼一跃而下,有人留下一封字条后点燃煤气,有人举家吞服安眠药,在夜色中沉入维港。
但对于当时只有8岁的Ewan关聿修来说,这些宏观经济的风暴并没有任何意义。他的世界仍旧是父母温暖的怀抱,仍旧是书桌上摆放整齐的练习册,仍旧是母亲在厨房里煮的蛋花汤,仍旧是父亲带着他去书店时讲述的那些金融故事。
“妈,爸爸呢?”Ewan天真的问妈妈。
“他在房间里,你别打扰他。”
那天晚上,Ewan窝在沙发上,手里拿着一本漫画书,但书页却一直停留在同一页。家里的氛围很奇怪,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压抑得让人窒息的感觉。
客厅的电视机里,正在播放新闻报道:
“今日港城股市继续暴跌,多个上市公司市值缩水超70%,经济学家警告金融市场恐将进一步下探……”
母亲顾颖兰坐在餐桌旁,眼神涣散地看着新闻,手里的茶已经凉了很久。她的指甲深深嵌入掌心,手指微微发抖。
Ewan隐隐约约能听见父亲在书房里翻找文件的声音,还有沉重的叹息。他知道父亲最近很焦虑,因为公司在裁员,因为银行账户里的数字越来越少。但他不知道,父母已经濒临绝望。
两年前的关家还是一个典型的港城中产家庭。Ewan的父母都在外资银行工作,薪资稳定,职业发展良好,他们按照港城的“中产公式”规划着人生。
1995年,他们存够了第一笔首付,贷款买下了一套两房单位,位置不算太好,但他们坚信“港城的房子只会涨不会跌”——毕竟,这是所有金融精英都相信的定律。
1996年,他们将积蓄投入股市,买入了当时最炙手可热的蓝筹股和科技股,期待着在即将回归的港城实现财富自由。
1997年,他们准备换一辆新车,给Ewan找个更好的补习班,让他未来能考上港城最好的学校。
一切看似美好,直到这场金融风暴摧毁了他们的“中产梦”。
股市崩盘,关家所有的股票账户在短短几周内蒸发殆尽,本金全部亏光。更致命的是,房价腰斩,银行要求他们补足额外的抵押金,但此时他们工作的银行本身也濒临破产,两人双双失业。
短短半年,他们从“中产阶级”变成了“负资产难民”。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