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之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0章 爱与权力的镜像,权力算法,丰收之秋,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在无数个时代,无数个文明更迭的长河里,男女之间的关系,始终被赋予无数种意义。
它是浪漫诗篇中吟诵的灵魂契合,是宗教神话里注定的神圣结合,是法律条文下规训的社会契约,是经济学家笔下的资源交换,是心理学家试图解构的依恋模式,是生物学定义的繁衍本能,亦是权力游戏里最深邃的筹码之一。
但当一段关系被剥离掉情感的幻想,被剥离掉世俗的道德评判,被剥离掉所有外在赋予的意义,它究竟还剩下什么?
郭依宁与何承睿的婚姻,便是一种残酷而精确的实验。它不是爱情,也不具有婚姻所谓的“神圣性”,它甚至无法用传统意义上的“道德”去衡量。它是资本、权力、肉体、计算,是一种去浪漫化、去道德化的“纯粹”。
让-鲍德里亚在《拟象与仿真》中提出,现代社会的一切关系,早已被符号与消费主义所污染。在这个体系中,人们已经无法找到“真实”的关系,而只能在符号的体系中构建认同。
如果婚姻只是一种符号体系的一部分,那么它究竟在模拟什么?
在这个故事里,郭依宁与何承睿模拟了一种传统意义上的婚姻,他们在神父面前交换誓言,他们在世人眼中是相互扶持的伴侣,他们共同掌控资本,巩固家族的帝国。但他们在私底下,又是彼此的猎人、彼此的盟友、彼此的工具。
如果婚姻是一种拟象,他们所扮演的,是婚姻的哪一种形态?
是父权社会定义的婚姻——以血统与权力为纽带的结合?
是消费社会定义的婚姻——以资本、名望与利益为基础的交易?
是精神哲学意义上的婚姻——彼此认同,共享某种深层次的价值观?
还是,这一切都只是对婚姻这个符号的某种精妙挪用?
“爱情”在齐格蒙·鲍曼的定义中是一种流动的现代性产物。他在《流动的爱》中指出,现代社会的爱情已经变成了一种消费品,它不再是一种稳定的、神圣的存在,而是一种短暂的激情体验,是可以被更新、被更换、被取代的产品。
何承睿的世界,就是一个“流动的爱”的世界。他拥有数不清的情人,有合法的妻子,有私生的孩子,有隐秘的情人,有随时可以替换的女人。他的感情不是单一的,也不是唯一的。对他来说,爱从来都不是一种承诺,而是一种随时可以调整的选择。
但这样的人,真的不相信爱吗?或者说,他是否只是相信另一种形式的爱?
阿兰·巴迪欧在《爱的多重奏》中提出,“爱”是对世界的一种再创造,是让彼此以全新的角度去观看现实。
如果爱是一种观看世界的方式,那么何承睿对郭依宁,是否也构成了某种意义上的“爱”?
他欣赏她的冷静,他敬畏她的算计,他对她感到强烈的兴趣,他愿意一遍又一遍地探索她的身体,甚至愿意在她的世界里成为一个长期的玩家。这是否也是一种“爱”?只不过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爱”,而是另一种未被定义的、属于他们这个阶层的“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