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暴乱发生
数海潮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3章 暴乱发生,亵玩美人师尊笔趣阁在线阅读,数海潮,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当古连翘在惺王的地牢里闷头分析时,而外面已经是风雨欲来风满楼。
重审“倪铭冤案”的呼声越来越高,反对重审“倪铭冤案”的奏折也似雪片飞来,说铁证如山,岂能是冤案。
于是,老皇上又将此事搁置下来,继续骑墙和拖延,让两边矛盾渐渐白热化。
但是,重审倪铭案的姿态,老皇上还是要摆出来的。并在二皇子瑄王主动请缨的情况下,准了他介入。
瑄王性格很像皇上,嘴上叫得响,但做事绝对是“一慢二看三通过”般丝滑,不像他那个急吼吼的亲娘赵贵妃和那个火爆的三皇子季惺。
老皇上考虑,有瑄王参与其中,重审不会出什么乱子。
可是,赵贵妃心急如焚,频频与爪牙见面,坏了老皇帝的大计,不得已出手。
老皇帝接到暗报,说赵贵妃的一举一动都被人监视了。逼得他没法,只得在赵贵妃与吏部尚书李山壶见面时,秘密扣留了二人。
他的意思是,与其让人抓住把柄,说赵贵妃坏了“内宫不能与朝廷大臣勾结”的规矩,还不如先软禁他们,保护起来。
哪知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些动作又被人尽收眼底。而且,传到了朝廷重臣耳朵里——被理解成皇上抓了赵贵妃和李山壶——看样子是要彻查倪铭冤案了。
老皇上被自己的这一动作给绑架了,让形势倒向了他最不愿意看到的一面。
李山壶被赵贵妃安插为吏部尚书之后,原来的吏部尚书宁德皓降任吏部侍郎,让宁德皓——也就是宁馨儿的老爹大为不满。
宁德皓敢怒不敢言。听到赵贵妃被抓后,他心里头那个高兴,就等着官复原职了。他在家喝酒庆祝,憋不住把这个消息悄悄透露给了宁馨儿的娘,没想到被宁馨儿听了一耳朵。
也怪古连翘,宁馨儿话还没有讲完,只说到连翘进入皇陵的那一部分,她就听不下去了,捡着一半就开跑,还自以为能猜出后面的内容。
到底年轻,不经事。
因为,她猜错了。
连翘分析,那消息一定是与自己有关,听与不听结局都一样。其实,这消息与她无关。而与整个大势有关。
连翘在地牢里的分析很透彻,但坐井观天,对了大部分,忽略了决定方向的小部分。
如果,连翘没有跑掉,就不会错过宁馨儿之后传达的赵贵妃被抓的消息。这个消息一定会影响她的分析结论。起码,她的结论不会那么充满悲情。
世事多变,而且变数是如此之大。
有谁是能掐会算之人?
连翘正在准备逃出地牢,她告诉系统“心里有些慌。”
“慌什么?不要慌,好好休息,惺王现在顾不上你。”
“为什么? 难道惺王忘了我的存在?”
“不是。是朝廷出大事了。”
……
先倒回去说一段。
前一阵,三皇子季惺来跟二皇子瑄王说,李席华发现古道贵是倪铭暗卫,隐藏在府衙捕房,还养大了倪铭女儿倪连翘。
季惺叫李席华和郝捕头尽快动手,杀了古道贵和古连翘。
结果是,古道贵死了,古连翘还活着。而且古连翘还在找李席华,要他帮忙查找证据,她要为生父倪铭和养父古道贵报仇。
季瑄给季惺出了个主意:“你叫李席华想办法把古连翘骗到皇陵来,不用动手,皇陵里的机关就会要了她的命。”
十四年前,赵贵妃想让季瑄取代嫡长子季翃入主东宫。那时老皇上还年轻,心中恼怒。你们是不是盼我早点死啊,所以,也防着季瑄,让他负责修建皇陵,一去多年,因此,季瑄对陵墓里头的机关非常熟悉。
蹊跷的是,不知谁给陆泊嵩报了信,陆泊嵩以查案为名,进皇陵抓了李席华,还救了古连翘。搞得现在人赃俱在,很是被动。
赵贵妃听到这个消息后慌了神,忙叫季瑄以“为父王分忧”之名,直接介入彻查十四年前的那桩倪铭冤案。
依赵贵妃的心思,查案就是把自己洗白,摘干净。把污水泼在别人头上,整死一帮要求查案的,这案子就算永久结束了。
但现在朝野闹腾得很厉害,明目张胆地捂盖子实在是笑话。
季瑄可不像他那个有蛮荒残酷氏族部落血统的亲娘赵贵妃,而是读了一大堆圣贤书的皇子。知道直达不太可能,须得绕着走。因为自己是贼人,怎么“贼喊捉贼”是有讲究的。
几天前,皇上召集小范围议事,只有重臣和皇子参加。
余公公先通报了府尹陆泊嵩在皇陵抓住了李席华的事情。
之后,皇上问:“各位有什么要奏报的,说给朕听听。”
瑄王马上奏了一本:“李席华与古连翘私自进入皇陵,理当斩首。”
这意图太明显,无非是想把两个当事人:一个掌管证据的人,一个拿到了证据的人灭口。正合孤意,但皇上瞟着几位重臣的脸色,还是立马驳回。
陆泊嵩马上站出来启禀皇上。
他说,两个人进入皇陵的目的不同。李席华进入皇陵是要把古连翘骗进来弄死。古连翘是因为有人杀了他父亲古道贵后,报仇心切,而被李席华骗进皇陵的。在皇陵,古连翘拿到了证据,也得到了李席华的口供。为查清倪铭冤案、平民愤立了功。要惩罚,也是功过相抵。
陆泊嵩的奏报有理、有利、有节,得到了宁德皓等几位重臣的附议。
皇上允了。
他不想允,也不能不允。
但是,不过几日,皇上就撤了陆泊嵩的府尹职务,降为通判,命他辅助瑄王查案。府尹一职空缺着,也没下令让瑄王接手。瑄王还是只得把主要精力放在修建皇陵上。
议事结束后,季瑄回到季王府。
端着茶杯沉思片刻,叫管家去把原来主持查案的陆泊嵩叫来,他要询问进展情况。
陆泊嵩从府衙匆匆赶到瑄王府,进了书房。
陆泊嵩父亲陆鼎亭是学问大家,被皇上任命为太子太傅,几个皇子也都是他的学生。尽管陆泊嵩从小跟几个皇子一块儿长大,相互比较熟悉。但他谨守分寸,跟几个皇子见面,都礼貌有加。
他施礼:“卑职来迟。”
“泊嵩,不必拘礼。坐。”
侍女上茶。
陆泊嵩坐下,季瑄懒洋洋地说,“你知道,我多年来一直在皇陵修建工程上,对查案这一块很不熟悉。父皇把查案重任交予我,实在是勉为其难,所以,还是要靠你啊。”
瑄王自请查案,却说成是父皇任命。
“瑄王有事吩咐。卑职理当尽心尽力。”
陆泊嵩了解瑄王,虽然与惺王一母同胞,性格却酷似皇上,因此,他说话倍加谨慎。
“那,我就不客气了啊。案子查得如何了?”
“在皇陵里抓了府衙书吏李席华之后,他已经在口供上签字画押,目前正在找证人一 一核实。但十四年前误杀了很多人,所以,有一定的难度。”陆泊嵩照实说,他不想隐瞒。
“哦,那,我大面上了解一下就行了,具体事务还是你负责,重要之处跟我打声招呼就行。如果我想先了解案子的整个情况……”
“没有问题,看瑄王是去府衙查看案卷,还是我送到府上。”
“府衙我就不去了,还是劳烦泊嵩送来吧。”
皇上只是小范围宣布要瑄王负责案子查证,实际上就是起个监督作用。
陆泊嵩被皇上降职为通判,但也没有任命季瑄接手府尹,府衙事务实际上还是陆泊嵩在负责。让瑄王没名没份地去府衙,他觉得没面子,很尴尬。
一般来说,公子哥儿的面子很重要,是迈不过的坎儿。
“卑职马上就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