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东清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23章 打卡黄庭坚故里(12),白日偷安免费全集,一叶东清,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五老榜”,起源于唐昭宗天福元年(公元901年),属于对老年考生的体恤优待,为恩科进士之始。】
【宋朝,宋太祖时期建立殿试,宋太宗时期殿试用糊名法,宋真宗时期省试(会试)也用糊名法。】
【到了宋仁宗,背诵天团走来了,芜湖,嗨起来。】
【庆历四年,范仲淹: 要考试是吧?在校学习三百天再来。】
【欧阳修: 倡导古文,拒绝怪诞艰涩的“西昆体”。嘉佑二年监考文风骤变,导致无数按以往来看本应考中的考生倒霉落榜。】
【然后吧,那一年宋仁宗因“落榜投敌生”张元,颁布了旨意“凡与殿试者,始免黜落”。】
【啥意思呢?就是说考生只要省试过了,就“保送”,后面的殿试只排名次,不落榜。】
【哦豁!落榜考生们瞬间炸开了锅,逮着欧阳修围追堵骂,甚至写了生祭文《祭欧阳修》诅咒对方。】
欧阳修不以为然的笑了:“若真有才,当如刘几一般。”
看看刘几,一样被他黜落,却当机立断转变风格,改名再战。
不仅,把考中却耻于名次在侄子之下,奋力再战的章惇打败了。
甚至,一举斩获了状元,哪怕主考官还是他。
【宋英宗时期,科举考试正式确定为三年一次,乡试秋闱,会试春闱。】
【此时,朝廷中发生了一起关于科举考试录取制度的争辩,北方地区代言辩手是砸缸的司马光,南方地区代言辩手是醉酒的欧阳修。】
【砸缸的司马光: 咱支持逐路取人法,按省份分配招生名额,保证区域公平。】
【醉酒的欧阳修: 咱支持以才取人法,笔杆子下见真章,按分论输赢,保证考试公平。】
“确定没搞反?”
唐朝人一整个迷糊住。
咋回事?印象中科举考试不一直都是北方考生的天下吗?应该是北方人支持“以才取人”才对啊???
柳宗元无奈苦笑:“京兆尹岁贡秀才,常与百郡相抗。”
北宋的国情,北乱南稳,教育一进一退,结果不言而喻。
北宋南方犹如今时大唐北方。
凭心而论,司马光与欧阳修的想法都没错,但就个人而言,柳宗元是支持司马光的。
南北悬殊太大,长久之下,于朝廷而言并不是好事。
巧的是,白居易也是这般想的,各地录取率公平一些,差异不要太大才好。
当年他科考为什么冒险把户籍落到安徽宣城,“高考移民”,不就是因为差异大,宣城录取率比原籍高。
【北方人:
虽然施行了“解额制”,录取率是南方的十倍,但那只针对省试(会试)以下的考试,不针对省试。
每次省试,南方考生碾压北方考生,回回霸榜,而北方考生上榜之人寥寥无几。
凭什么,凭什么北方人浴血奋战,马革裹尸还,落得如此待遇???】
宰相寇准气愤不已:“南方下国,果不宜多冠士。”
他们北方人辛辛苦苦随着陛下征战天下,结果没几代,南方人就把桃子摘了。
简直是欺人太甚。
【南方人:
我们南方学子数量那么多,乡试录取率又那么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卷生卷死才能进京参加省试。
凭什么,凭什么同样750分的卷子,我们考720都考不中进士,他们考500就能中。
有艺者屈落,无艺者滥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