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一片寂静
如烟如梦53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64章 一片寂静,皇帝的管教日常(整个爆哭,如烟如梦53,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锦衣卫地方机构接到信息后上报,若上面认定有价值,就会派专人带着钱去核实情况,并给予这些举报者一定的奖励,这种方式类似于后世的新闻投稿,既能获取情报又避免了养太多闲人的高成本。
李伟讲完故事等待朱标做出决定,可朱标极为机智,立刻发现了问题所在:“我可以转向另一侧啊!”
李伟:“……”
我*,这小子临场发挥,竟然忽略了铁轨的作用!
“假设不能转向另一侧!”李伟急忙补充道。
“为何不能?”
“因为……因为……因为这只是一种假设,重点不是这个,关键在于你是否愿意转向。\"
李伟气得脸红脖子粗,支支吾吾了半天也没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朱标眉头微蹙,他理解了李伟的意图,这是在让他从两个选项中做出抉择:要么直行导致多个孩子丧生,要么急转牺牲一个孩子。
显然,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急转,毕竟牺牲一个总好过失去好几个。
但那个站在路边的孩子又是多么无辜啊!
朱元璋听罢李伟的比喻,亦觉趣味横生,但他与朱标截然不同。
若换作是他做抉择,定会毫不迟疑地选择绕道而行。
在一位卓越帝王的眼中,德行与声望皆非首要,连骨肉至亲亦可抛却,唯有利益得失最为关键。
即便此举招致万世唾骂,亦在所不惜,此乃诸多千古一帝被冠以暴虐之名的缘由。
朱标思虑良久,方缓缓开口:“孤愿取道而行。\"
话音刚落,又不禁长吁短叹。
“太子殿下不也作出了同样的决定吗?如今这些无罪官员恰似路旁孩童,纵使他们并无过错,为黎民计,也只能如陛下所言,宁可错杀,不可轻放!”
“难道便无他法了吗?”朱标仍不甘心地追问。
李伟苦笑道:“殿下且听,假使这十名官员中,六成乃是贪官……”
“荒谬!十人之内怎可能有六人为贪?”朱标再度打断。
朱元璋在一旁冷笑一声。
他自幼饱受元末贪官欺压,深知其恶行之易发,李伟所述六成贪官尚嫌保守,他以为远不止如此。
李伟稍作停顿,续道:“那好,咱们再设十人中九人为贪。\"
朱标哑口无言,意指他说的并非太少,而是太多!
------------
李伟分明是有意为之,朱标也不愿与他纠缠于此。
“假设十官九贪,试问如何处置?若无法辨明谁是清廉,只留一人,此人大概率仍是贪官,如此一来,一个贪官所祸害的百姓岂止百千?为保全一个所谓的好官,却让千万民众陷于危难,殿下以为这称得上仁爱,还是残酷?”
朱元璋忽然冷峻插话:“故而唯有斩草除根,方可防患未然!惩治贪腐,必须具备此等决断!”
李伟瞥了他一眼,心中暗想,此论调虽极端,但并非全无可取之处。
毕竟,有些贪官较易查明,若其贪腐不多且能力尚佳,实不必赶尽杀绝。
总归应以权衡利弊为重,道德是非则置后考虑。
他举此例仅是为了让朱标明白此理,世间之事需因时制宜,正如他先前所列案例一般,有时也可反向思考。
朱标听完这些话,陷入了一片寂静。
他所受的儒家教养告诉他,此刻不该心存怜悯,而应果断抉择,正如李伟所说,车速飞快,不容半点迟疑,犹豫只会酿成大错。
想到这里,他心中忽感沉重,甚至开始质疑自己是否能够胜任未来的角色。
以往他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甚至认为自己能超越父皇,然而如今,这份信心已悄然动摇。
“朝廷本就人才匮乏,如此行事,岂非最终无人可用?”朱标无奈之下,放弃了对杀与不杀、仁与不仁的争辩,转而忧虑起现实问题。
朱元璋闻言,眉头紧锁。
这确是一道难题,洪彝正是因无能失职、延误职缺补缺而被驱逐的,洪彝虽已离去,但问题依旧悬而未决,且愈发棘手。
李伟忽然想起后世关于明朝的一项奇闻,却不知该不该提及。
这项奇闻便是官员戴枷办事,朱元璋尚未大规模屠杀,因此还未启用这种极端手段。
明初四大案之一的胡惟庸案还未波及无数人,郭桓案尚未爆发,蓝玉案更是在未来,唯有空印案已然发生。
但实际上,朱元璋在空印案中的杀戮并不算多,仅处决了主要责任人,其他人得以保留,牵连者不过千人,被斩者不过数百,而当时大明官员总数不过两万,千人占比已达百分之五,已属严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