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疯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6章 共工,状元郎挨日常by小小望沈清辞,张一疯,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一、共工的基本信息

1.别名与身份

共工拥有多个别名,在不同古籍记载中,他被称作共工氏、康回、孔壬等。这些别名从侧面反映出其在历史长河与文化传承中的多元印记。

共工的身份极为复杂且独特。他首先被尊为水神,掌管着海洋、江湖、河泽、池沼等世界十分之七的广阔水域。在古代先民的认知里,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影响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共工作为水神,自然在人们的信仰与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

同时,共工是炎帝的后裔,这一身份使他与古老的炎帝部落有着深厚的渊源。炎帝部落以其在农业、医药等方面的贡献闻名,共工继承了这一伟大部落的血脉,也肩负着相应的使命与责任。

他还是祝融的儿子。祝融作为火神,在神话体系中同样具有崇高地位。水火本就有着奇妙的关联与冲突,共工身为火神之子却司掌水,这种身份设定为他的故事增添了更多神秘色彩。

此外,共工还是部落首领。在那个部落纷争、生存竞争激烈的时代,作为部落首领,他需要带领族人应对各种挑战,保障部落的安全与发展。他组织族人对抗黄河泛滥的洪水,展现出卓越的领导才能与担当精神。这些多重身份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共工这一上古神话中极具魅力与影响力的传奇人物形象 。

2.形象特征

古籍对共工形象的记载,为后人勾勒出一个独特且极具神秘色彩的模样。在《山海经》等古籍中,共工呈现出“人面蛇身而红发”的形象。人面,赋予了他人类的智慧与情感,使其形象并非纯粹的神灵或怪物,而是带有一定人性色彩,让人们在想象中更容易与之产生联系。蛇身则增添了他的神秘与诡异之感,蛇在古代文化中往往象征着神秘的力量和难以捉摸的特性,共工的蛇身暗示着他所掌控的水的变幻莫测与强大力量。而那一头红发,犹如燃烧的火焰,醒目且充满力量感,或许也从侧面反映出他暴躁、激烈的性格特征。这种独特的形象组合,既展现了上古神话中神灵形象的奇幻瑰丽,也反映出古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崇拜,让共工的形象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且鲜明的印记。

二、共工的历史渊源

1.时代追溯

共工所处的时代极为久远,犹如隐匿在历史迷雾深处的神秘篇章,其踪迹可往前追溯至高辛氏、颛顼、黄帝、炎帝等时期。在黄帝时代,华夏大地部落纷争不断,各部落为争夺生存空间与资源展开激烈角逐。共工所在部落作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参与到这场历史洪流之中,与黄帝系部族既有交流,也存在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时的部落格局。

炎帝时期,共工作为炎帝的后裔,深受部落文化的熏陶与滋养。炎帝部落对农业的重视与发展,为共工的成长和理念形成奠定了基础。他或许在部落中见证了炎帝带领族人开垦土地、种植作物的艰辛与成就,这也促使他日后为了部族的发展,致力于与水患作斗争。

到了颛顼时代,共工的活动更为频繁且引人注目。他与颛顼争夺部落盟主地位,这场激烈的权力角逐成为当时部落间的重大事件。颛顼利用民众迷信的心理,声称共工治水会“触怒上天”,导致共工失去支持,最终失败。但共工为扞卫自己的治水大业,撞山自杀。这一事件不仅展现了共工的性格与信念,也反映出当时部落权力斗争的复杂性。

往后,共工的传说流传至舜、禹时期。在舜帝统治阶段,社会秩序与部落关系面临新的调整与变革,共工的故事依然在民间口口相传,成为人们探讨历史、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素材。而大禹治水时期,共工的治水经验与教训无疑为大禹提供了宝贵借鉴,尽管治水理念和方法有所不同,但共工为治水所付出的努力和尝试,为大禹的成功奠定了一定基础。

2.角色演变

共工的角色演变,犹如一幅在历史长河中徐徐展开的宏大画卷,反映了不同时期人们的认知与文化诉求。

在早期文献里,共工以尧的臣子形象出现。此时的他,处于部落联盟的权力架构之中,为尧帝出谋划策、处理事务。在这个阶段,共工更多是作为一个辅助者,参与到部落联盟的治理与发展中,其形象相对较为平实,主要展现的是他作为臣子的能力与职责。

随着时间推移,共工的角色逐渐演变为古帝王、部落首领。这一转变体现了他在部落中的地位提升与权力扩张。成为部落首领后,共工拥有了更大的决策权和领导权,他带领族人应对各种生存挑战,尤其是与黄河泛滥的洪水作斗争。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形象逐渐被赋予了更多的英雄色彩,成为部落发展与繁荣的关键人物。

而在神话传说中,共工又摇身一变,成为怒撞不周山的天神。这一角色转变,将共工的形象推向了极致。传说中,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盟主之位失败后,怒而头触不周山,致使天柱折、地维绝,天地为之倾斜。这一行为不仅展现了共工的强大力量,更凸显了他的反抗精神与悲壮色彩。此时的共工,已超越了普通的人类或部落首领范畴,成为了神话世界中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天神。他的这一行为,改变了天地秩序,也为世间带来了新的格局。这种角色演变,既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神话解释,也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共工形象的不断丰富与再创造。

三、共工的主要事迹

1.怒触不周山

在远古时代,部落之间的权力争夺激烈异常,共工与颛顼之间的冲突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场重大事件。共工,这位充满力量与野心的部落首领,一心想要带领族人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实现部落的繁荣昌盛;而颛顼,同样拥有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强大的势力,也在为自己的理想和部落的未来奋力拼搏。两人在争夺部落盟主之位的道路上狭路相逢,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就此拉开帷幕。

战争初期,双方都投入了巨大的力量,士兵们奋勇厮杀,喊杀声震天动地。共工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指挥着部落的勇士们一次次发起猛烈的攻击;颛顼也毫不示弱,巧妙地运用战术,顽强地抵御着共工的进攻。然而,颛顼利用民众对上天的迷信心理,散布谣言,声称共工治水的行为会“触怒上天”,必将给部落带来灾难。这一谣言迅速在民众中传播开来,许多人开始对共工产生了怀疑和恐惧,逐渐失去了对他的支持。

在这场力量与人心的较量中,共工最终不幸战败。但他心中的怒火和不甘却如汹涌的洪水般无法平息。他无法接受自己的理想和努力就这样被轻易地摧毁,更无法忍受颛顼利用不正当手段赢得胜利。怀着满腔的悲愤,共工做出了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决定——怒触不周山。

不周山,这座传说中支撑着天地的巨柱,在共工的撞击下发出了震天动地的巨响。天柱瞬间折断,维系大地的绳索也随之断绝。刹那间,天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天穹失去了支撑,向着西北方向倾斜,原本高悬在天空的日月星辰也随之改变了位置,开始向西北方向移动。从此,日月星辰有了固定的运行轨迹,昼夜交替、四季更迭的规律也逐渐形成。

而大地则向东南方向塌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深坑。江河湖泊中的水再也无法保持平静,纷纷向着东南方向奔腾而去,汇聚成了浩瀚的海洋。从此,中国的地势便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的形态,江河也都自西向东流淌。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举动,虽然给天地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也为世间带来了新的秩序,但这一行为也充满了悲壮色彩。他以自己的生命和力量,向不公的命运和不正当的胜利发起了最后的抗争。这一传说不仅展现了上古时期人们对自然现象的奇妙想象和神话解释,更体现了共工不屈不挠、敢于反抗的伟大精神,成为了中国古代神话中一段永恒的传奇。

2.共工治水

在远古时期,黄河水患频繁,汹涌的洪水如猛兽般肆虐,时刻威胁着部落的生存与发展。共工身为部落首领,深知水患之害,毅然肩负起治水的重任,组织族人展开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治水斗争。

共工带领着族人,不辞辛劳地取高垫低,用土石筑起一道道堤坝,试图以此阻挡洪水的侵袭。在那个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时代,这无疑是一项艰巨的工程。族人们凭借着简单的工具,搬运着沉重的石块和泥土,每一块堤坝都凝聚着他们的汗水与心血。共工身先士卒,指挥若定,激励着族人勇往直前。

然而,共工的治水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他单纯地依靠筑堤堵水,试图将洪水强行阻挡在堤坝之外。但黄河洪水来势凶猛,水量巨大,随着水位不断上涨,堤坝难以承受巨大的压力,时常出现决堤的情况。一旦决堤,洪水便如脱缰的野马,更加汹涌地泛滥开来,给部落带来更为严重的灾难。这种治水方法只是暂时缓解了水患,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尽管如此,共工治水的事迹依然对后世有着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他敢于直面洪水的勇气和为了部族利益不懈努力的精神,为后世树立了榜样。他组织治水的实践经验,让后人认识到治水不能仅仅依靠堵截,还需要疏导。这为后来大禹治水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大禹汲取了共工治水的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根据地势高低,开凿河道,让洪水顺着河道流入大海,从而成功地治理了水患。

共工治水虽然没有取得完全的成功,但他的努力和尝试为后世治水奠定了基础。他的故事成为了中华民族治水历史的重要篇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了战胜自然灾害、保障人民的幸福生活而不断奋斗。他的治水精神也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了坚韧不拔、勇于探索的象征。

四、共工在不同古籍中的记载

1.《尚书》记载

《尚书》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对共工的记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与古人的评判标准。在《尚书》中,尧对共工有着明确的评价。尧认为共工巧言令色,表面恭敬,实际内心傲狠,难以委以重任。这一评价揭示了共工在当时部落联盟领导眼中的形象,反映出他或许在人际交往与展现自身能力方面存在表里不一的情况。

同时,《尚书》将共工与驩兜、三苗、鲧并列为“四罪”。这一记载意义重大,它表明在当时的社会秩序与价值体系下,共工的行为被视为严重危害部落稳定与发展的过错。共工治水虽有努力,但方法不当,导致水患未能有效解决,反而可能因治水过程中的一些决策失误,给部落带来更多困扰,这或许是他被列为“罪”的原因之一。

而与驩兜、三苗、鲧一同被列为“四罪”,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部落联盟对内部秩序的重视。将他们视为危害群体的存在,通过这种方式来明确行为准则与规范,警示后人。这种记载方式,不仅仅是对个体行为的记录,更是对当时社会治理理念的一种体现。

从《尚书》的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它以一种较为严肃、正统的视角看待共工。既关注到他的个人品行,也考量了他的行为对部落整体的影响。这些记载为后人研究上古时期的部落政治、社会伦理以及人物评价提供了重要依据,让我们能透过历史的迷雾,一窥那个时代的复杂关系与价值取向,进一步理解共工这一人物在当时社会中的角色与地位。

2.《左传》记载

《左传》对共工的记载,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别样视角下的共工形象与上古社会风貌。书中提到,共工氏用水记事,这一独特的方式反映出当时共工部落对水的深刻认知与高度依赖。在那个文字尚未高度发达的时代,水作为部落生活中最为常见且重要的元素,被用来记录重大事件与时间流转,足见水在共工氏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不仅如此,共工氏设置官职皆以水命名。这种别具一格的官职体系,体现了共工部落围绕水构建起的一套完整社会管理模式。从这些以水命名的官职中,我们仿佛能看到当时部落中不同职位的人们各司其职,围绕着水的治理、利用与保护展开工作,展现出高度的组织性与专业性。这一举措不仅反映出共工氏对水的尊崇,更暗示了其在部落管理方面的智慧与创新。

值得一提的是,《左传》还记载共工之子句龙为后土。后土在古代神话与信仰中,是主宰大地山川的重要神只。句龙能获此尊位,一方面表明共工家族在当时部落中的崇高地位与深远影响力;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共工氏一脉与土地有着紧密联系。后土负责管理大地,保障土地的肥沃与稳定,这与共工氏致力于治水、保障部落生存发展的理念相呼应。或许正是因为共工氏在治水与土地管理方面的不懈努力与卓越贡献,才使得他们的后代在神话体系中获得如此重要的神职。

《左传》的这些记载,从社会管理、文化传承以及神话信仰等多个层面,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更为立体的共工氏部落画卷。让我们看到共工氏不仅在治水等实际事务上有所作为,还在文化与制度建设方面有着独特的创造与贡献,为深入了解上古时期的部落文化与社会结构提供了珍贵的线索。

3.《山海经》记载

《山海经》作为上古奇书,对共工的记载充满奇幻色彩,为探究共工的身世、形象及相关事迹提供了独特视角。书中详细描述了共工的身世传承,炎帝之妻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生共工。这一谱系清晰地展现了共工与炎帝部落的紧密血脉联系,让后人得以追溯其家族渊源,了解到他在远古神话世系中的位置。这种传承关系不仅是简单的家族延续,更反映出当时部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每个环节都承载着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在形象塑造上,《山海经》赋予共工鲜明独特的外貌特征——人面蛇身而红发。人面象征着他具有人类的智慧与情感,拉近了与凡人的距离;蛇身则增添了神秘莫测的气质,暗示着他与自然神秘力量的紧密关联,蛇的蜿蜒灵动与水的变幻无常相呼应,凸显了共工作为水神的特质;而红发恰似燃烧的火焰,醒目且充满力量感,仿佛是其内心激烈情感与强大力量的外在体现,从侧面映射出他暴躁、激烈的性格。

关于相关战争,《山海经》虽未进行大规模的战争场面描写,但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盟主地位这一事件贯穿其中。这场权力角逐背后,是不同部落理念与发展方向的碰撞。共工致力于治水,期望通过对水的治理为部落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颛顼则利用民众对上天的敬畏与迷信,声称共工治水会“触怒上天”,以此争取民众支持。这场冲突不仅是个人权力的争夺,更反映了上古时期部落间在面对生存挑战时,不同治理理念和发展路径的抉择。

《山海经》对共工的记载,犹如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远古神秘世界的大门。通过这些记载,我们能感受到上古时期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世界观,他们将自然现象、部落纷争、家族传承等元素融入神话传说,构建出一个奇幻绚丽的世界。这些记载也为后世研究上古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让我们在探索共工这一传奇人物的同时,更能深入了解那个遥远时代的社会风貌与人们的精神世界 。

4.《列子》记载

《列子》中对“共工怒触不周山”的记载,为这一古老传说增添了别样韵味。在《列子》的描述里,故事简洁却有力,生动展现了共工的强大力量与无畏精神。

从情节上看,《列子》与其他古籍记载有诸多相同之处。都围绕共工怒触不周山这一核心事件展开,强调了共工在某种情境下,以自身之力撞击不周山,致使天地发生巨大变化。如其他古籍记载一样,《列子》也提及了天地倾斜这一关键后果,天穹向西北倾斜,日月星辰移位;大地向东南塌陷,江河水流改变方向。这种一致性表明,“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在不同古籍传承中,保留了关键情节与核心架构,成为上古神话传说的重要母题。

然而,《列子》的记载也有独特之处。相较于部分古籍详细描述共工与颛顼的权力争夺背景,《列子》更侧重于对事件本身的呈现,淡化了故事的前因,更聚焦于共工触山这一震撼瞬间及其引发的天地巨变。这种处理方式,使故事更具神话的奇幻色彩与冲击力,让读者更直接地感受到共工的力量以及天地秩序的改变。

此外,不同古籍在语言风格与叙事重点上也存在差异。《列子》以其简洁明快的文字,勾勒出宏大的神话场景,给人以想象空间;而其他古籍有的可能更注重人物刻画,有的则强调事件背后的道德寓意。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作者对这一传说的理解与诠释,也丰富了“共工怒触不周山”这一故事的文化内涵。《列子》的记载为研究这一传说提供了独特视角,与其他古籍相互印证、补充,共同构建出一个丰富多彩的上古神话世界。

5.《淮南子》记载

《淮南子》对共工的记载,为我们理解这一神话人物提供了独特视角。书中着重描述了共工与颛顼争帝怒触不周山的情节,展现出一场惊心动魄的神话冲突。

在《淮南子》的叙事里,共工与颛顼争夺天帝之位,这场争斗不仅是权力的角逐,更关乎天地秩序的走向。共工在这场激烈的争帝之战中败北,然而他并未选择屈服。怀着满腔的愤怒与不甘,共工毅然决然地撞向了不周山。这一撞,震天动地,天柱折断,维系大地的绳索崩断,天地瞬间陷入混乱。天穹向西北倾斜,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因此改变;大地向东南塌陷,江河之水纷纷朝东南方向奔涌汇聚。这一记载生动地描绘了天地因共工的举动而发生的巨大变革,凸显了共工强大的力量以及他反抗到底的决绝态度。

此外,《淮南子》还提及共工制造水患。这一记载反映出在古人的认知中,共工作为水神,其行为与水患有着紧密联系。共工制造水患或许是出于对自身治水理念的坚持,也可能是在争帝失败后的一种宣泄。但无论出于何种原因,这一情节都进一步丰富了共工的形象,使他的形象更加复杂多面。

《淮南子》通过这些记载,构建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与神话意味的故事。它不仅解释了自然现象的成因,如天地倾斜、江河走向,还塑造了共工这一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神话人物形象。这种记载方式,既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神话式解读,也反映出他们对英雄人物的想象与塑造。《淮南子》中的记载,为后世研究上古神话、古人的宇宙观以及文化传承提供了重要的资料,让我们能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去探寻那个遥远而神秘的时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

宝贝今天可不可以不带小雨伞小说第四十九张

出羣

在末世靠屁股苟活双男主免费阅读

庚申大雪

外出佩戴小玩具坐地铁的背景故事

雪中小梅花

一泻千里金银花露原文阅读

无处安放的三心二意

公用炉鼎小说

是名为心

老婆太无敌,惊得系统连连升级

盲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