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周元王姬仁
张一疯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7章 周元王姬仁,状元郎挨日常by小小望沈清辞,张一疯,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周元王姬仁:春秋与战国转折间的周天子
一、周元王姬仁的时代背景
1.东周局势概述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迫于犬戎的威胁,将都城东迁至洛邑,史称东周。自周平王东迁之后,周王室便逐渐走向衰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显着变化。
政治上,周王室的权威急剧下降。在西周时期,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诸侯必须听从周天子的号令,定期朝贡、述职。然而,东迁之后,周王室的领地大幅缩减,直接控制的区域越来越小。与此同时,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频繁发生,一些强大的诸侯国开始不听从周天子的指挥,甚至公然挑战周王室的权威。例如,郑庄公就曾与周桓王发生冲突,并在繻葛之战中射中周桓王的肩膀,这一事件标志着周王室的权威已经名存实亡。此后,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愈演愈烈,周天子逐渐沦为了诸侯争霸的工具。
经济上,周王室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由于领地的减少,周王室的税收来源也相应减少。同时,为了维持王室的庞大开支和应对外部的威胁,周王室不得不向诸侯求助。例如,周襄王曾向晋文公请求资助,这表明周王室在经济上已经陷入了困境。而诸侯各国则通过改革和发展,经济实力逐渐增强。一些诸侯国推行了土地制度改革,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同时,商业和手工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城市逐渐繁荣起来。
军事上,周王室的军事力量大幅削弱。在西周时期,周天子拥有强大的军队,能够有效地控制诸侯。但东迁之后,周王室的军队数量减少,战斗力也下降。相反,诸侯各国为了在争霸战争中取得优势,纷纷扩充军队,加强军事建设。一些诸侯国还发明了新的军事技术和战术,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例如,吴国和越国在春秋晚期就拥有了强大的水军,能够在江河湖泊中作战。
随着周王室的衰落,诸侯势力逐渐兴起和发展。一些强大的诸侯国通过兼并战争和改革,成为了地区性的强国。例如,齐国在齐桓公的统治下,任用管仲进行改革,国力迅速增强,成为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晋国在晋文公的统治下,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成为了春秋时期的强国之一。楚国则在南方不断扩张,成为了一个地域广阔、实力强大的国家。这些强国之间相互争霸,形成了春秋时期的政治格局。
总之,东周自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逐渐走向衰落,而诸侯势力则逐渐兴起和发展。这种局势的变化为春秋与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政治动荡奠定了基础。
2.春秋与战国的分界探讨
关于春秋与战国的分界,史学界存在多种观点,每种观点都有其独特的依据和理由。
以周元王继位作为分界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观点。周元王姬仁于公元前476年继位,在位期间处于春秋与战国的转折阶段。从政治格局来看,这一时期周王室的权威进一步衰落,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周元王继位时,周王室已经失去了对诸侯的实际控制能力,诸侯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更加激烈。越王勾践在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灭吴后,成为了当时的强国之一,并在徐地会盟诸侯,这标志着春秋时期传统的霸主政治逐渐向战国时期的兼并政治转变。因此,以周元王继位作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能够体现出这一时期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
孔子去世也被一些学者视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点。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和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这一事件被认为是春秋时期文化繁荣的结束。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他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传播儒家思想。孔子去世后,儒家思想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同时,其他学派如道家、墨家等也逐渐兴起,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因此,以孔子去世作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能够体现出这一时期文化思想的重大转变。
三家分晋则是另一个被广泛认可的春秋与战国的分界标志。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韩、赵、魏三家为诸侯,这一事件标志着晋国的分裂和战国七雄格局的初步形成。三家分晋是春秋时期诸侯兼并战争的结果,也是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崛起的标志。在三家分晋之前,晋国是春秋时期的强国之一,但随着内部政治斗争的加剧,晋国逐渐分裂为韩、赵、魏三家。三家分晋后,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各国之间的战争更加频繁和激烈,兼并统一的趋势日益明显。
综上所述,关于春秋与战国的分界,不同的观点都有其合理性。周元王继位体现了政治格局的转变,孔子去世反映了文化思想的变迁,三家分晋则标志着战国七雄格局的形成。这些观点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春秋与战国时期的历史特征和发展脉络。
二、周元王姬仁的生平
1.出生与成长
姬仁出生于东周王室,是周敬王姬匄之子。彼时的东周王室,早已不复西周时期的辉煌,自周平王东迁以来,历经数代,王室衰微之势愈发明显。政治上,诸侯争霸,周王室权威旁落,各诸侯国不再对周天子唯命是从;经济上,王室领地不断缩减,财政入不敷出;军事上,周王室军队战斗力薄弱,难以对诸侯形成有效威慑。
作为周敬王的儿子,姬仁在王室中接受了系统的王室教育。他学习了周礼、诗书等知识,这些传统的王室文化熏陶,使他对周王室曾经的辉煌有着深刻的认识和向往。然而,现实的残酷却不断冲击着他的认知。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亲眼目睹了诸侯之间的连年征战,周王室在诸侯纷争中无力干预,只能眼睁睁看着局势恶化。
例如,在他幼年时,可能就听闻过郑庄公与周桓王的繻葛之战,这场战役中周桓王被射中肩膀,周王室的威严扫地。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又看到更多强大的诸侯国崛起,如齐国、晋国、楚国等,这些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上不断发展壮大,而周王室却在日益衰落。
这种时代困境对姬仁的思想和性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思想上,他深知周王室的复兴之路艰难重重,但内心深处又始终怀揣着恢复周王室权威的梦想。他明白,要想改变周王室的命运,必须在复杂的诸侯关系中寻找机会,重新树立周王室的地位。在性格方面,他变得沉稳、内敛,面对诸侯的傲慢和无礼,他学会了隐忍。同时,他也更加敏锐地观察着诸侯之间的动态,试图从中找到周王室可以利用的矛盾和机会。
尽管成长环境充满了挑战和困境,但姬仁在王室的经历也培养了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深知自己作为周王室的一员,肩负着延续王室血脉、重振王室雄风的重任。这些经历和思想性格的塑造,为他日后登上周天子之位,应对复杂的政治局势奠定了基础。
2.登基为王
周敬王去世后,姬仁按照王室继承制度,顺利登上了周天子之位,成为周元王。然而,他所接手的周王室,早已是一个千疮百孔、摇摇欲坠的烂摊子,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
政治上,周王室的权威几乎丧失殆尽。诸侯们各自为政,不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在春秋时期,虽然诸侯争霸不断,但表面上还会尊重周天子的名义地位,偶尔还会以“尊王攘夷”为口号进行活动。但到了姬仁继位时,这种表面的尊重也逐渐消失。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愈发激烈,他们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资源,不惜发动大规模的战争。周王室在诸侯纷争中毫无话语权,无法对诸侯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和干预。例如,一些诸侯国在进行领土扩张时,根本不会考虑周王室的意见,甚至公然无视周王室的存在。
经济上,周王室陷入了严重的困境。由于领地的不断缩减,周王室的财政收入大幅减少。王室的土地大多被诸侯侵占,税收来源变得十分有限。同时,为了维持王室的日常开支和应对各种礼仪活动,周王室不得不依靠诸侯的资助。但诸侯们往往只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才会偶尔给予周王室一些支持,而且这种支持也是不稳定的。周王室在经济上的困境,使得王室成员的生活水平下降,也影响了周王室的形象和威望。
军事上,周王室的力量弱小到了极点。在西周时期,周天子拥有强大的军队,能够有效地控制诸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周王室的军事力量逐渐削弱。到了姬仁继位时,周王室的军队数量少,装备简陋,战斗力低下。与诸侯各国的军队相比,周王室的军队根本无法与之抗衡。在面对诸侯的威胁时,周王室往往只能采取妥协和退让的策略,无法通过军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姬仁继位时所面临的这种严峻形势,让他深刻地认识到周王室复兴的艰难。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试图在这种困境中寻找机会,重新树立周王室的权威。然而,时代的潮流已经不可阻挡,周王室的衰落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趋势。
3.在位时期的主要事件
周元王在位期间,发生的一件重大事件与越王勾践密切相关。勾践历经多年卧薪尝胆,终于攻灭吴国,随后统帅大军乘胜北渡淮河,在徐(今山东省滕州南)约齐、晋、鲁、宋等国会盟。此次会盟意义非凡,它标志着越国的崛起以及春秋晚期政治格局的一次重大变动。
会盟之后,勾践为了彰显自己的地位以及对周王室名义上的尊崇,派人给周元王姬仁送去贡品。这一举动看似是对周王室的尊重,实则是勾践在向天下宣告自己的霸主地位。周元王面对勾践送来的贡品,经过一番权衡,做出了册封勾践为伯的决定。他回赠勾践以祭祖用的肉,并正式册命其为诸侯之长,承认了勾践在诸侯中的领袖地位。
周元王此举有着多方面的考量。一方面,周王室当时已经极度衰落,无力与强大的诸侯国抗衡。勾践攻灭吴国后,势力正盛,周元王通过册封勾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与越国的良好关系,借助越国的力量来提升周王室在诸侯中的影响力。另一方面,这也是周元王对现实政治格局的一种无奈妥协。在诸侯纷争的时代,周王室已经无法左右局势,只能通过承认既成事实来换取自身的生存空间。
这一事件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勾践而言,得到周元王的册封,极大地提升了他的威望和合法性。在那个尊崇周礼的时代,周王室的认可意味着他的霸主地位得到了天下的承认,这使得他在诸侯中更具号召力,越国的影响力也随之扩大。对于周王室来说,册封勾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与越国的关系,但也进一步凸显了周王室的衰落和无力。周王室已经沦为了诸侯争霸的工具,只能通过这种方式来勉强维持自己的存在。
除了越国的崛起,当时其他诸侯国也有着各自的动态。齐国大夫田常杀死国君齐简公后,取得了齐国的大权,齐国的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晋国则处于六卿分权的局面,内部斗争激烈,最终逐渐演化为韩、赵、魏三家分晋的局面。在这种复杂的局势下,周王室与诸侯之间的互动更加微妙。周王室一方面需要依靠诸侯的支持来维持自身的生存,另一方面又要在诸侯之间保持平衡,避免被某一个诸侯国完全控制。然而,随着诸侯势力的不断壮大,周王室的这种努力往往显得苍白无力。
4.去世与谥号
公元前469年冬,周元王姬仁走完了他充满无奈与挣扎的一生,因病离世。在他在位的这几年里,虽努力在诸侯纷争的乱世中为周王室寻找生存与复兴的机会,但终究无法阻挡周王室衰落的历史大势。
关于姬仁的葬处,由于年代久远,史料记载不详,如今已难以考证。他死后,被赐予谥号“元王”。“元”有初始、第一之意,也有大、善的含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周元王在位时期是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线,他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这或许是“元”字所蕴含的初始之意的体现。同时,“元”也可能表达了时人对他在艰难处境中仍努力维持周王室尊严和地位的一种肯定,认为他在那个动荡的时代,有着善举和值得铭记之处。尽管周王室的衰落已不可逆转,但姬仁的统治在历史的长河中仍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三、吴越争霸与周元王
1.吴越争霸的历史渊源
吴越两国的恩怨情仇,可追溯到春秋中期。吴国地处长江下游,越国则位于钱塘江流域,两国地域相邻,却因资源、领土等问题摩擦不断,逐渐结下了深厚的积怨。
早期,吴国在晋国的扶持下逐渐强大,而越国则与楚国交好。晋楚争霸时期,晋国为了牵制楚国,便扶持吴国,传授其先进的军事技术和战术。楚国为了应对吴国的威胁,也采取了相应的策略,扶持越国来制衡吴国。这种大国博弈下的地缘政治关系,使得吴越两国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
公元前514年,阖闾成为吴王。他胸怀大志,任用伍子胥、孙武等贤才,积极改革内政,加强军事建设,吴国的国力迅速提升。阖闾一心想要称霸中原,而越国则成为了他称霸道路上的绊脚石。公元前510年,吴国发动了对越国的战争,这是吴越两国之间的首次大规模冲突。越国虽然在实力上稍逊一筹,但凭借着顽强的抵抗,使得吴国未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去世,其子勾践继位。阖闾认为越国新君继位,国内局势不稳,是一个进攻越国的绝佳机会。于是,他亲率大军攻打越国。双方在槜李(今浙江嘉兴西南)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勾践深知吴国军队的强大,于是想出了一个奇计。他派出敢死队,在阵前自刎,这种奇特的举动让吴国军队大为震惊,阵脚大乱。勾践趁机发动攻击,吴国军队大败,阖闾也在战斗中受伤,不久后便去世了。
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他牢记父亲的遗愿,发誓要为父报仇。夫差日夜操练军队,准备再次进攻越国。公元前494年,夫差亲率大军攻打越国。越国在槜李之战后,并未充分认识到吴国的威胁,准备不足。双方在夫椒(今江苏太湖中洞庭西山)展开了决战。吴国军队士气高昂,训练有素,越国军队则节节败退。最终,越国军队大败,勾践率领残部退守会稽山。
在会稽山上,勾践陷入了绝境。为了保存实力,他采纳了范蠡的建议,派文种前往吴国求和。文种用重金贿赂了吴国的太宰伯嚭,伯嚭在夫差面前为越国说情。夫差不顾伍子胥的反对,同意了越国的求和条件。勾践被迫带着妻子和范蠡到吴国为奴,越国也成为了吴国的附庸。
吴越两国之间的早期冲突以及槜李之战、夫椒之战,不仅加深了两国之间的仇恨,也为后来勾践的复仇和吴越争霸的进一步发展埋下了伏笔。此后,吴越两国的命运将在这场激烈的争霸战争中发生巨大的转变。
2.勾践的崛起与复仇
勾践在吴国为奴期间,忍辱负重,卑躬屈膝,表面上对吴王夫差恭敬有加,以换取夫差的信任。他为夫差驾车养马,甚至在夫差生病时,亲自尝其粪便以判断病情,其隐忍程度令人惊叹。经过三年的屈辱生活,夫差终于放松了对勾践的警惕,将他放回了越国。
回到越国后,勾践深知要想复仇,必须先使越国强大起来。他立下誓言,要卧薪尝胆,时刻提醒自己不忘在吴国所受的耻辱。他把苦胆挂在座位上,坐卧都要舔尝,饮食之前也要先尝尝苦胆的滋味,并自问:“你忘记会稽的耻辱了吗?”这种自我激励的方式,让他时刻保持着复仇的决心。
为了增强越国的国力,勾践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在经济方面,他鼓励农桑,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他亲自下田耕种,让夫人亲自织布,以带动百姓积极从事生产。同时,他还兴修水利,改善灌溉条件,提高了粮食产量。此外,他还积极发展商业,与其他诸侯国进行贸易往来,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在军事方面,勾践加强了军队的训练和建设。他聘请了善于击剑的越女和擅长射箭的陈音来训练士兵,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他还注重军队的纪律和士气培养,使越国军队成为一支纪律严明、斗志昂扬的劲旅。
在人才方面,勾践广纳贤才,重用范蠡、文种等贤臣。范蠡擅长军事和外交,文种则善于治理国家和发展经济。他们为勾践出谋划策,制定了一系列复国和复仇的策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