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周平王姬宜臼
张一疯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章 周平王姬宜臼,状元郎挨日常by小小望沈清辞,张一疯,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郑庄公继承父位后,凭借郑国强大的国力,在周王室中担任卿士,掌握了重要权力。他行事专断,不把周平王放在眼里,试图完全操纵周王室的朝政。周平王虽为天子,但此时周王室势力衰微,面对郑庄公的跋扈,心中不满却又无可奈何。
随着矛盾的逐渐加深,周平王决定采取行动来削弱郑庄公的权力。他趁着郑国多事,郑庄公没有前来上任的机会,暗中将朝政分托给虢公,意图扶持虢公来制衡郑庄公。然而,郑庄公耳目众多,很快得知了周平王的这一举措。他勃然大怒,立刻赶到洛邑,向周平王兴师问罪,施加压力。
周平王面对郑庄公的质问,心中惶恐。他深知自己无力与郑国抗衡,只好再三赔礼道歉,试图安抚郑庄公。但郑庄公怒气未消,不依不饶。在这种尴尬的局面下,为了平息郑庄公的怒火,周平王提出让王子狐(姬狐)到郑国作人质。
然而,让王子到诸侯国作人质,这对于周天子来说是极大的耻辱,有损周王室的颜面。于是,群臣提出了相互交换人质的办法,即让郑庄公的儿子公子忽也到洛邑作人质,而王子狐去郑国则以学习的名义进行掩饰。这一事件史称“周郑交质”。
“周郑交质”事件的发生,标志着周王室与郑国之间的信任彻底破裂。从表面上看,双方通过交换人质达成了暂时的妥协,但实际上,这一事件反映出周王室的权威已经严重下降,周天子名为天下共主,却不得不看大诸侯的脸色行事。
这一事件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让诸侯们看到了周王室的虚弱和无力,进一步削弱了周王室在诸侯中的威望。从此,诸侯们对周王室的敬畏之心大减,纷纷开始各自为政,不再把周天子的命令当回事。“周郑交质”成为了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拉开了诸侯纷争、礼崩乐坏的序幕,加速了周王朝的衰落和瓦解。
四、周平王时期的周王室与诸侯关系
1.周王室的衰落
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衰落成为了不可逆转的趋势,在土地、人口和权威等方面均有显着体现。
土地丧失是周王室衰落的重要标志。西周时期,周王室掌控着广袤的领土,是天下的核心统治区域。然而,随着犬戎的入侵和东迁的决策,周王室失去了大片故土。东迁后的周王朝,仅仅拥有今河南西北部的一隅之地,东不过荥阳,西不跨潼关,南不越汝水,北只到沁水南岸,方圆仅有六百余里。与曾经方圆数千里的辉煌版图相比,如今的周王室领土大幅缩水,仅相当于一个中等诸侯国的规模。土地的减少意味着资源的匮乏,周王室失去了重要的经济来源和战略缓冲地带,实力受到了极大的削弱。
人口减少也是周王室衰落的一个关键因素。长期的战乱和自然灾害使得关中地区的人口大量流失。犬戎的侵扰导致百姓流离失所,许多人在战乱中丧生或逃亡他乡。东迁过程中,虽然周平王带领了部分臣民前往洛邑,但仍有大量人口留在了原地,或者在迁徙途中离散。人口的减少不仅使得周王室的劳动力资源短缺,影响了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也导致了兵源的不足,削弱了周王室的军事力量。
周王室权威的下降更是其衰落的直观体现。在西周时期,周天子是天下共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诸侯们对周天子敬畏有加,严格遵守周礼。然而,东迁之后,周王室的权威一落千丈。“周郑交质”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周天子不得不与诸侯交换人质来维持表面的和平,这表明周王室已经失去了对诸侯的绝对控制权,诸侯们不再把周天子的命令当回事。同时,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不断,周王室却无力制止,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诸侯国之间相互攻伐,争夺土地和人口。这种局面进一步削弱了周王室的威望,使得周王室在诸侯中的地位日益边缘化。
在这种衰落的局势下,周王室逐渐沦为了一个象征性的存在。虽然名义上仍然是天下共主,但实际上已经无法对诸侯进行有效的统治和管理。周王室的衰落也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诸侯争霸的春秋时期。
2.诸侯的崛起
在周平王时期,周王室的衰落为诸侯的崛起提供了契机,齐、楚、秦、晋等大国纷纷抓住机遇,不断发展和扩张自身势力,对周王室和其他诸侯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齐国位于东方,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在周平王时期,齐国的统治者积极推行改革,发展经济。他们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提高了粮食产量;同时大力发展渔业和盐业,通过与其他诸侯国的贸易往来,积累了大量的财富。经济的繁荣使得齐国的国力逐渐增强,开始在诸侯中崭露头角。齐国凭借其强大的实力,不断兼并周边的小国,扩大自己的领土。在外交上,齐国采取灵活的策略,与一些诸侯国结盟,增强自己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齐国的崛起对周王室构成了一定的挑战,它不再像以往那样对周王室言听计从,而是更多地考虑自身的利益。
楚国地处南方,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楚国在周平王时期逐渐摆脱了周王室的控制,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楚国的统治者积极开拓疆土,征服了许多周边的部落和小国,势力范围不断扩大。楚国的文化也具有独特的魅力,与中原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合。楚国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独特的文化,成为了南方的强国。楚国的崛起对周王室的权威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它不承认周王室的独尊地位,甚至自称王号,与周王室分庭抗礼。
秦国在周平王时期得到了周平王的赐封,获得了岐山以西的土地。秦国以此为基础,开始了与西戎的长期斗争。秦国的统治者励精图治,积极发展军事力量,培养了一支战斗力强大的军队。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秦国逐渐击败了西戎,扩大了自己的领土。秦国的崛起不仅增强了自身的实力,也为周王室抵御了西戎的侵扰,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周王室的安全。然而,秦国的发展也使得它逐渐摆脱了周王室的控制,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强国。
晋国地处中原,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在周平王时期,晋国发生了内乱,但也正是在这种动荡的局势中,晋国的统治者逐渐认识到了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性。他们积极推行政治改革,加强中央集权,提高了国家的治理能力。同时,晋国大力发展军事力量,通过战争不断兼并周边的小国,扩大自己的领土。晋国的崛起对周王室和其他诸侯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周王室内部出现问题时,晋国常常扮演着调解者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周王室的稳定。但同时,晋国也凭借其强大的实力,在诸侯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对其他诸侯国形成了威慑。
齐、楚、秦、晋等大国在周平王时期的崛起,使得周王室的权威受到了严重的挑战,诸侯争霸的局面逐渐形成。这些大国之间相互竞争、相互制衡,共同推动了春秋时期政治格局的演变。
3.周王室与诸侯的互动
周平王时期,周王室与诸侯之间的互动频繁且复杂,在政治、军事、外交等多个层面呈现出独特的态势。
在政治方面,诸侯对周王室既有支持,也存在利用的情况。申、鲁、许等诸侯国在周平王继位过程中发挥了关键的支持作用。申国作为周平王母亲的娘家,出于亲情和自身利益考虑,联合其他诸侯拥立周平王,为其登上王位奠定了基础。鲁国作为周公旦的封国,具有较高的威望,其支持有助于稳定局势,争取其他诸侯的认可。然而,诸侯们在支持周王室的同时,也在利用周王室的名义来扩张自己的势力。例如,郑庄公凭借担任周王室卿士的身份,在诸侯中提高了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力,以周王室的名义进行对外扩张和干预其他诸侯国的事务。
军事上,诸侯与周王室的互动也十分密切。周平王东迁时,郑、秦、晋等诸侯提供了军事护送,保障了周平王的安全抵达洛邑。秦国的秦襄公在犬戎攻打周朝时作战英勇,立下战功,后又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因此得到周平王的嘉奖,被提升为诸侯并赐封土地。晋国的晋文侯则攻杀了周携王,结束了两王并立的局面,稳定了东周初年的局势。但在一些情况下,诸侯的军事行动并非完全出于对周王室的忠诚。如郑国在郑庄公的领导下,凭借自身强大的军事力量,在周王室中逐渐专权,甚至与周王室发生冲突,“周郑交质”事件就是这种矛盾的体现。
外交层面,周王室与诸侯之间既有依赖,也试图进行制衡。周王室东迁后,实力大减,不得不依赖诸侯的支持来维持统治。周平王任用郑武公、郑庄公父子和虢公忌父担任周王室卿士,就是希望借助这些诸侯的力量来稳定局势。然而,随着诸侯势力的不断壮大,周王室也意识到了潜在的威胁,开始采取制衡措施。周平王暗中将朝政分托给虢公,试图牵制郑庄公的势力,就是周王室对诸侯进行制衡的一种尝试。但这种制衡往往效果不佳,反而加剧了周王室与诸侯之间的矛盾。
周平王时期周王室与诸侯之间的互动是一个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的过程。诸侯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周王室的统治,但诸侯的利用和扩张也加速了周王室的衰落。周王室虽然试图通过各种手段来制衡诸侯,但由于自身实力的削弱,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这种复杂的互动关系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为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局面埋下了伏笔。
五、周平王的历史评价
1.传统观点中的周平王
在传统史家的评价中,周平王常被视为庸碌无为的君主,甚至被认为是导致周王室沉沦的关键人物,这些观点有着多方面的依据。
从政治决策层面来看,周平王东迁洛邑这一举措被认为是导致周王室衰落的开端。镐京本是西周的根基所在,左有函谷关,右有陇蜀,地势险要,沃野千里。然而,周平王因惧怕犬戎的威胁,不顾司徒卫武公等大臣的劝阻,执意东迁。洛邑虽为天下之中,但地势平坦,四面受敌。东迁之后,周王室失去了关中地区的大片土地和资源,实力大幅削弱。而且,东迁使得周王室在诸侯中的威望受损,诸侯们逐渐对周王室的权威产生了质疑,不再像以往那样敬畏周天子。
在处理与诸侯的关系上,周平王也被认为缺乏有效的手段。他任用郑武公、郑庄公父子担任周王室卿士,本意是借助郑国的力量来稳定局势,但随着郑国实力的不断增强,郑庄公逐渐专权,不把周平王放在眼里。周平王试图通过扶持虢公忌父来制衡郑庄公,但这一举措不仅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引发了“周郑交质”事件。这一事件严重损害了周王室的尊严和权威,使得周王室在诸侯中的地位一落千丈,成为了诸侯们轻视的对象。
周平王在位期间,未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恢复周王室的实力和权威。面对诸侯的崛起和纷争,他显得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周王室的影响力不断下降。在他的统治下,周王室逐渐沦为了一个象征性的存在,无法对诸侯进行有效的统治和管理。
此外,周平王继位的合法性也受到了一些质疑。他的外祖父申侯联合犬戎攻破镐京,导致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这种借助外部势力弑君的行为,使得周平王的继位在一些人眼中缺乏正当性。而且,在他继位的同时,还出现了周携王与之并立的局面,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周平王的统治基础。
传统史家认为周平王在政治决策、处理诸侯关系等方面表现不佳,缺乏作为君主应有的能力和魄力,是导致周王室沉沦的重要原因。然而,这种评价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我们需要从更全面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周平王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2.重新审视周平王
当我们深入探究周平王的经历,会发现他在复杂局势下展现出了诸多闪光点,其机智、勇武、坚韧和才能不应被忽视,他对周王室的延续和稳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周平王的机智体现在他的政治抉择中。在被周幽王废黜太子之位后,他深知留在宫中性命堪忧,于是果断与母亲申后谋划,逃奔申国寻求庇护。这一决策展现了他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断的行动力,使他在绝境中得以保全性命,为日后的复国大业保留了希望。东迁洛邑的决定同样体现了他的机智。当时镐京已被犬戎破坏得千疮百孔,且时刻面临着犬戎的威胁,而洛邑地处中原,交通便利,经济相对发达,有利于周王室的防守和发展。周平王能够审时度势,做出东迁的决策,避免了周王室与犬戎的直接冲突,为周王室赢得了喘息的机会。
周平王的勇武在他早年的经历中有所体现。据说周幽王曾试图将他置于死地,放出老虎想咬死他,但他胆识过人,大喝一声吓住了老虎,成功逃过一劫。这一事件虽然带有一定的传奇色彩,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周平王并非懦弱之人,他在面对危险时能够保持镇定,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
周平王的坚韧更是令人敬佩。他在继位后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周王室内部两王并立,外部诸侯崛起,局势动荡不安。但他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打倒,而是顽强地坚持下来。在长达20年的两王并立局面中,他依靠晋、郑等诸侯国的支持,勉强维持着自己的统治。最终,支持他的晋文侯攻杀周携王,结束了分裂局面,使周王室再度统一。这种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为周王室的稳定奠定了基础。
周平王的才能还体现在他的为政举措上。他提升秦襄公为诸侯并赐封岐山以西土地,这一决策既表达了对秦襄公护送东迁之功的感激,又借助秦国的力量对抗犬戎。秦国在获得诸侯地位和土地后,积极发展壮大,不仅为周王室抵御了西戎的侵扰,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周王室的安全。他任用郑、虢辅政,虽然在后期引发了一些矛盾,但在初期也起到了稳定局势的作用。郑武公在任期间,积极协助周平王处理朝政,稳定了东迁后的局势。
周平王对周王室的延续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西周灭亡、局势混乱的情况下,他在申、鲁、许等诸侯的拥立下继位,延续了周王室的血脉。东迁洛邑后,虽然周王室的权威有所下降,但他通过一系列的举措,维持了周王室的统治,使周王朝在动荡的时代中得以继续存在。他的存在为后来的春秋时期提供了一个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在一定程度上维系了诸侯之间的秩序。
我们应该以更加全面和客观的视角来评价周平王。他并非传统观点中那样庸碌无为,而是在复杂的局势下,凭借自己的机智、勇武、坚韧和才能,为周王室的延续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3.周平王对东周历史的影响
周平王的决策与举措,如东迁洛邑和在位期间的一系列政治操作,对东周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成为了春秋时代的重要转折点。
东迁洛邑这一事件,直接开启了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在郑、秦、晋等诸侯的护送下,将都城从镐京东迁至洛邑,史称东周。这一迁移不仅是地理位置的改变,更是政治格局的重大转变。镐京作为西周的旧都,有着深厚的统治根基和强大的军事防御体系。而东迁后的洛邑,虽然地处中原,交通便利,但却失去了原有的地理优势和资源保障。周王室的实力因此大幅削弱,对诸侯的控制力也随之下降。从此,周王室逐渐沦为一个象征性的存在,诸侯们开始各自为政,相互争霸,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动荡不安的春秋时期。
周平王在位期间的举措促进了诸侯的崛起和争霸。他提升秦襄公为诸侯并赐封岐山以西土地,使得秦国获得了发展的机会。秦国以此为基础,不断向西部扩张,逐渐成为了春秋时期的强国之一。他任用郑、虢辅政,导致了郑、虢两国之间的明争暗斗,也加剧了周王室与诸侯之间的矛盾。“周郑交质”事件更是标志着周王室权威的严重下降,诸侯们对周王室的敬畏之心荡然无存。此后,诸侯们纷纷以“尊王攘夷”为旗号,展开了激烈的争霸战争,形成了齐、楚、秦、晋等大国争霸的局面。
周平王的决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的发展。东迁后,周王室的文化中心随之转移,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各诸侯国在争霸的过程中,也注重发展自己的文化和教育,促进了思想的繁荣和学术的进步。同时,周王室权威的下降也使得传统的周礼受到了挑战,一些诸侯开始僭越周礼,这也为后来的百家争鸣奠定了基础。
周平王东迁和他在位期间的举措对东周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开启了春秋时代,促进了诸侯争霸的局面形成,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化的发展。虽然他的决策在当时可能是出于无奈,但却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六、周平王之后的东周局势
1.周桓王的统治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在洛邑去世,太子姬狐从郑国返回洛邑奔丧途中因悲伤过度去世,大臣们便拥立了平王长子姬泄之子姬林继位,是为周桓王。周桓王继位后,试图重振周王室的权威,采取了一系列政治举措,但这些举措却对东周局势产生了复杂的影响。
周桓王干涉晋国内政,试图在诸侯纷争中重新树立周王室的影响力。当时晋国发生内乱,曲沃庄伯攻打晋孝侯并将其杀死。周桓王出于维护周王室对诸侯的控制权,决定支持晋鄂侯,派虢公带兵讨伐曲沃庄伯。曲沃庄伯被迫退回曲沃,晋鄂侯之子晋哀侯得以继位。然而,周桓王的这次干涉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晋国内乱的问题,反而使得周王室卷入了晋国的权力斗争之中。此后,晋国的内乱依旧不断,曲沃势力逐渐壮大,最终曲沃武公取代了晋侯,成为晋国的统治者。周桓王干涉晋国内政的失败,进一步暴露了周王室实力的虚弱,让诸侯们更加看清了周王室已无力掌控诸侯的局势。
周桓王与郑国的冲突则是他统治时期的一个重要事件。郑庄公在周平王时期就已专权,“周郑交质”事件更是让周王室的尊严受损。周桓王继位后,决心改变这种局面,他对郑庄公采取了强硬的态度。首先,周桓王剥夺了郑庄公在周王室的卿士之位,试图削弱郑国在周王室的影响力。郑庄公对此十分不满,他不再朝见周桓王,公然挑战周王室的权威。周桓王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亲自率领陈、蔡、卫等诸侯国的军队讨伐郑国。公元前707年,双方在繻葛展开大战。在战争中,郑庄公采用了巧妙的战术,先攻击周军两翼的陈、蔡、卫军队,使其溃败,然后集中力量攻击周军主力。周军大败,周桓王也被郑军射中肩膀。繻葛之战是周王室与郑国矛盾的总爆发,这场战争的失败使得周王室的威望一落千丈,周天子的权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此后,诸侯们更加轻视周王室,纷纷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兼并战争,东周局势陷入了更加混乱的状态。
周桓王的统治并没有实现重振周王室权威的目标,他的政治举措反而加剧了周王室的衰落和东周局势的动荡。诸侯们在看到周王室的虚弱后,更加肆无忌惮地进行争霸战争,春秋时期的诸侯纷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春秋时代的开启与发展
周平王东迁后,春秋时代的大幕徐徐拉开,这一时期呈现出诸多鲜明的特点和独特的发展趋势。
诸侯争霸格局的形成是春秋时代最为显着的特征之一。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权威急剧下降,对诸侯的控制力大不如前。各诸侯国不再像西周时期那样对周天子唯命是从,而是纷纷谋求自身的发展和扩张。一些实力较强的诸侯国,如齐、楚、秦、晋等,凭借着自身的地理优势、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开始积极参与争霸战争。他们以“尊王攘夷”为旗号,表面上尊崇周天子,实际上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争夺更多的土地、人口和资源。在这个过程中,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频繁发生,弱小的诸侯国不断被强大的诸侯国吞并,形成了大国争霸的局面。例如,齐国在齐桓公的领导下,任用管仲进行改革,国力日益强盛,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国家。楚国则不断向周边扩张,势力范围逐渐扩大,与中原诸侯国形成了对峙的局面。
政治制度的变革也是春秋时代的重要发展趋势。随着诸侯争霸的加剧,各诸侯国为了增强自身的实力,纷纷进行政治改革。在行政制度方面,一些诸侯国开始实行郡县制,取代了传统的分封制。郡县制的实行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国家的治理效率。在军事制度方面,各国普遍实行征兵制,扩大了军队的规模,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同时,各国还注重军事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如发明了弩等先进的武器装备。在用人制度方面,一些诸侯国打破了传统的世卿世禄制,开始选拔有才能的人担任官职,为国家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春秋时代的文化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随着周王室的衰落,学术文化逐渐从官府下移到民间,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纷纷涌现,他们各自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相互争鸣,相互影响。这些思想流派的出现,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也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理论支持。
周平王东迁后开启的春秋时代,是一个诸侯争霸、政治变革、文化繁荣的时代。这一时期的发展趋势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战国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3.东周历史的走向
周平王之后,东周历史整体走向是诸侯纷争愈演愈烈,周王室持续衰落,逐渐沦为诸侯争霸的配角。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在经历了周桓王的失败统治后,各诸侯国更加轻视周王室,纷纷以各种借口发动战争,争夺土地和人口。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等先后称霸,他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实际上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扩张野心。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中小诸侯国不断被兼并,大国之间也相互制衡,形成了复杂的政治格局。
进入战国时代,诸侯纷争进一步升级为大规模的兼并战争。各国为了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纷纷进行变法改革,如魏国的李悝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等。这些改革使得各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战争的规模和残酷程度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最终,秦国通过商鞅变法逐渐强大起来,先后灭掉了其他六国,统一了中国。
在东周后期,周王室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微乎其微。周王室的领土不断被诸侯蚕食,到战国时期,周王室仅剩下洛阳周围的一小块土地,其实际控制范围甚至不如一个中等诸侯国。周王室的经济也陷入了困境,财政收入微薄,无法维持正常的统治。在政治上,周王室已经失去了对诸侯的控制能力,诸侯们不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周天子成为了一个徒有虚名的象征。
尽管周王室在东周后期已经衰落不堪,但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具有象征意义。一些诸侯在争霸过程中,仍然会利用周天子的名义来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合法性。例如,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就是为了借助周天子的权威来提高自己的声望和地位。此外,周王室所代表的周礼和文化传统,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影响着各诸侯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
周平王之后的东周历史,是一部诸侯争霸、周王室衰落的历史。周王室在东周后期虽然失去了实际的统治权力,但仍然在一定程度上维系着华夏文明的传承和统一的象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