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赵高
张一疯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章 赵高,状元郎挨日常by小小望沈清辞,张一疯,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赵高:秦朝覆灭背后的权谋幽灵
一、赵高的生平轨迹
1.早年身世与入宫
赵高的身世,犹如笼罩在历史长河中的一团迷雾,充满了诸多谜团与争议。目前,关于他的出身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赵高是赵国宗族远支,其家族在秦灭赵的过程中遭遇了巨大变故。他的父亲因秦赵两国的争战而离世,母亲则被秦国将士俘虏,沦为奴隶。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赵高自幼便饱尝生活的艰辛与屈辱,家庭的破碎和社会地位的低下,在他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也激发了他对权力和地位的强烈渴望。
另一种观点则指出,赵高是秦国宗室远亲。尽管身为宗室成员,但或许由于家族旁支的缘故,赵高的生活并不优渥。不过,这种特殊的身份仍为他提供了一定的机会和资源,使他有条件接触到秦国的文化和法律知识。
无论哪种出身,赵高的童年都与母亲的服刑经历紧密相连。母亲在服刑期间的遭遇,让赵高深刻体会到了社会的残酷和法律的威严。这段经历不仅塑造了他坚韧的性格,也使他对法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赵高勤奋刻苦地学习法律知识,凭借着过人的天赋和不懈的努力,他很快便精通了秦国的律令。
凭借对法律的精通,赵高获得了入宫的机会。初入宫廷时,他只是一个地位卑微的小宦官,但他并未因此而气馁。相反,他凭借着聪明才智和善于察言观色的本领,很快便在宫廷中崭露头角。他深知在宫廷中生存的法则,懂得如何迎合上级的喜好,如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因此,他逐渐赢得了周围人的认可和信任,为自己的仕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宫廷的初始经历中,赵高始终保持着低调和谨慎。他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同时,他也密切关注着宫廷中的政治动态,寻找着能够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正是这种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断的行动力,使他在日后的政治斗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了秦朝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2.初入仕途与受宠
进入宫廷后,赵高凭借着对法律的精通和自身的勤奋努力,很快在众多宦官中脱颖而出。他深知在这权力交织的宫廷中,唯有不断展现自己的才能,才能获得晋升的机会。于是,他每日都认真处理宫廷中的各项事务,对秦国的律令更是倒背如流,遇到问题总能迅速准确地依据法律条文给出解决方案。
秦始皇对法治极为重视,在听闻赵高的才能后,便开始关注这个年轻的宦官。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秦始皇发现赵高不仅法律知识扎实,而且做事认真负责、细致周到,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秦始皇提拔赵高担任中车府令这一重要职务。中车府令负责掌管宫廷车马,虽然在秦的官制中并非高官,但在宫廷车驾中却扮演着皇家领班的角色,能够时常陪伴在秦始皇身边。这一任命,让赵高有了更多接近权力核心的机会。
成为中车府令后,赵高更加尽心尽力地履行职责。他不仅将宫廷车马管理得井井有条,还苦练驾车技术,很快便拥有了一手高超的驾车本领。每次秦始皇出行,赵高都能稳稳地驾驭马车,确保行程的安全和顺畅。他的出色表现,进一步赢得了秦始皇的信任和赏识。
与此同时,秦始皇还让赵高教导自己的小儿子胡亥学习法律。赵高深知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导胡亥的工作中。他根据胡亥的性格和学习特点,采用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解法律知识,让胡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在教导过程中,赵高还善于揣摩胡亥的心思,投其所好,与胡亥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胡亥对赵高的教导十分满意,对他也越来越信任和依赖。
然而,赵高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他曾犯下重罪,按律当严惩。但秦始皇念及他平时的表现和才能,最终赦免了他。这次经历让赵高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权力的重要性,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追逐权力的决心。他明白,只有紧紧抓住秦始皇和胡亥这两棵大树,才能在宫廷的政治斗争中生存下去并不断攀升。
此后,赵高更加小心翼翼地行事,一方面继续以出色的表现赢得秦始皇的信任,另一方面用心维护与胡亥的关系。他时刻关注着宫廷中的政治动态,为自己的未来谋划着。在秦始皇的信任和胡亥的依赖下,赵高在秦朝的政治舞台上逐渐站稳了脚跟,为日后更大的权力野心奠定了基础。
3.沙丘政变的策划与实施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开始了他人生中的第五次东巡。此次东巡,他带上了最小的儿子胡亥,丞相李斯也一同随行,而赵高凭借着秦始皇的宠信,以中车府令的身份负责车驾事宜。秦始皇此次出巡,除了彰显帝国的威严,还有一个重要目的,便是寻找长生不老的丹药,他渴望自己的生命能如他所建立的帝国一般长久。
然而,命运弄人,秦始皇不仅未能寻得丹药,反而在行经沙丘的途中感染风寒,病情迅速恶化。秦始皇一生统摄宇内,刚猛果决,但在继承人的问题上却一直犹豫不决。直到弥留之际,他才终于意识到必须确定继承人,于是命赵高拟定遗诏,让远谪边地的长子扶苏赶回咸阳主持丧事,这实际上就是暗示扶苏继承皇位。遗诏写好封好后,秦始皇将其交给赵高,让他派人送往扶苏处。
但赵高却心怀鬼胎,他深知扶苏为人宅心仁厚,且与蒙恬关系密切。一旦扶苏即位,蒙恬等忠臣必定会得到重用,而自己则很可能会失去现有的权势和地位。于是,赵高私自扣压了遗诏,开始谋划一场惊天阴谋。
赵高首先将目标锁定在了胡亥身上。他深知胡亥年轻幼稚,贪图享乐,容易被操控。赵高找到胡亥,劝说他矫诏篡位。他对胡亥说:“皇帝驾崩,没有留下分封诸位公子的诏令,却单独赐给长子扶苏遗诏。扶苏一到,就会登上皇位,而您却连尺寸的封地都没有,这该如何是好?”胡亥起初还有些犹豫,认为这样做违背道义。但赵高进一步蛊惑道:“做大事就不能拘泥于小节,此时若不抓住机会,将来后悔就来不及了。”在赵高的一番劝说下,胡亥最终动了篡位之心。
然而,要实现篡位的阴谋,仅有胡亥的支持还远远不够,还必须得到丞相李斯的配合。于是,赵高又找到了李斯。李斯一生追求功名利禄,将“仓中硕鼠”作为人生至境。赵高抓住李斯这一弱点,对他说:“扶苏即位后,必定会重用蒙恬,到那时您的丞相之位恐怕就不保了。而如果我们拥立胡亥为帝,您的地位和荣华富贵便能得以保全。”李斯起初坚决反对,认为这样做违背了君臣之道和国家大义。但在赵高的威逼利诱下,李斯最终动摇了。他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和权势,选择与赵高、胡亥合谋,成为了这场沙丘之变的帮凶。
接下来,他们伪造了秦始皇的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并赐死扶苏。为了掩盖秦始皇已经驾崩的消息,他们将秦始皇的尸体放在辒凉车中,车队继续按照原定路线前行。每到一处,依旧像往常一样进献饮食,官员们也照常奏事,由赵高在车中假传秦始皇的旨意进行批复。同时,他们还在每辆车上都装上了腥臭的鲍鱼,以混淆秦始皇越发浓重的尸臭,掩盖这个惊天的阴谋。
而另一支快马则向北方飞奔而去,将那道赐死的矫诏送到了扶苏手中。宅心仁厚的扶苏接到诏书后,悲痛万分,想都没想就准备自杀。蒙恬曾劝他核实诏书的真实性,但扶苏却认为父命不可违,最终还是拔剑自刎,割断了一个王朝最后的希望。
就这样,在赵高的精心策划和主导下,沙丘政变顺利实施。胡亥回到咸阳后,顺利登上皇位,成为了秦二世。而赵高也凭借着这场政变,成为了秦朝最有权势的人之一,开始在秦朝的政治舞台上翻云覆雨。
4.掌握大权与铲除异己
胡亥即位后,赵高因在沙丘政变中功劳巨大,被任命为郎中令,负责宫廷侍卫和皇帝的安全保卫工作。这一职位让赵高得以进一步接近权力核心,他开始利用手中的权力,肆意铲除异己,巩固自己的地位。
为了更好地控制朝廷,赵高指使胡亥更改法律,制定了更为严苛的刑罚。他告诉胡亥,只有通过严厉的法律,才能让臣民畏惧,从而确保皇位的稳固。胡亥对赵高言听计从,于是秦朝的法律变得更加残酷,百姓的生活也更加艰难。
在更改法律之后,赵高便开始有计划地诛戮宗室和大臣。他深知,这些人对胡亥的皇位构成了潜在威胁,只有将他们铲除,自己才能真正掌握大权。他在宫廷中安插了大量亲信,让他们监视宗室和大臣的一举一动,一旦发现有任何不满或异动,便立即以谋反等罪名进行逮捕和诛杀。
许多宗室成员和大臣在赵高的陷害下,无辜丧命。他们有的被斩首示众,有的被灭族,整个朝廷笼罩在一片恐怖的氛围之中。赵高的行为引起了一些正直大臣的不满和反抗,但他们很快就被赵高镇压下去。在这场血腥的清洗中,朝廷中的异己势力被基本铲除,赵高的权力得到了极大的巩固。
然而,赵高并不满足于此。他将目光投向了丞相李斯。李斯是秦朝的开国功臣,在朝廷中拥有很高的威望和影响力。虽然在沙丘政变中,李斯与赵高合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之间的矛盾逐渐加深。赵高担心李斯会对自己的地位构成威胁,于是决定设计陷害他。
赵高先是故意在李斯面前表现出对秦朝局势的担忧,劝说李斯向胡亥进谏,提醒他要关心朝政,减轻百姓的负担。李斯不知是计,便多次找机会向胡亥进谏。但此时的胡亥沉迷于酒色,根本不愿意听取李斯的意见。赵高趁机在胡亥面前诋毁李斯,说他心怀不满,有谋反之心。
胡亥听信了赵高的谗言,开始对李斯产生怀疑。赵高见时机成熟,便进一步诬陷李斯与其子李由通敌谋反。他派人收集了一些所谓的“证据”,并将李斯逮捕入狱。在狱中,李斯遭受了残酷的折磨,但他始终不肯承认自己谋反。赵高为了让李斯认罪,对他进行了严刑拷打,李斯最终被迫屈打成招。
公元前208年,李斯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被夷灭三族。李斯的死,标志着赵高在朝廷中已经没有了对手。此后,赵高更加专擅朝政,他独揽大权,事无巨细都由他一人决定。胡亥则完全被他架空,成为了一个傀儡皇帝。
赵高在朝廷中肆意妄为,他的亲信遍布各个重要部门。他通过操纵官员的任免和升迁,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势力。同时,他还对百姓进行了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导致民怨沸腾。在赵高的统治下,秦朝的政治日益腐败,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国家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
5.指鹿为马的闹剧与影响
随着赵高在朝廷中的权势日益膨胀,他的野心也愈发难以遏制。为了进一步试探朝廷大臣对自己的忠诚度,同时也是为了彻底掌控朝政,赵高精心策划了一场荒诞至极的闹剧——指鹿为马。
一日,在庄严的朝堂之上,赵高命人牵来一头鹿。他满脸堆笑地走到秦二世胡亥面前,说道:“陛下,臣今日特意为您献上一匹良马。”胡亥定睛一看,不禁大笑起来,说道:“丞相怕是看错了吧,这分明是一头鹿,何来马之说?”赵高却不慌不忙,语气坚定地回应道:“陛下,这确实是一匹马,不信您可以问问诸位大臣。”
胡亥心中疑惑,便环顾朝堂,询问大臣们的意见。大臣们面面相觑,心中都明白赵高此举的用意。一时间,朝堂上陷入了一片沉默。过了片刻,一些平日里阿谀奉承赵高的大臣,为了讨好他,纷纷附和道:“陛下,这就是一匹马,丞相所言极是。”而那些正直的大臣,则坚持说出了事实:“这明明是鹿,并非马。”还有一部分大臣,害怕得罪赵高,选择了沉默不语。
胡亥被眼前的场景弄得一头雾水,他揉了揉眼睛,再次仔细端详那头鹿,却始终无法将其与马联系起来。最终,他以为自己是中了邪,精神出现了问题,便不再坚持自己的看法。
赵高通过这场闹剧,清楚地了解到了大臣们对自己的态度。事后,他对那些敢于说出真相、不与他同流合污的大臣进行了残酷的迫害。这些大臣有的被罢官免职,有的被投入监狱,甚至惨遭杀害。而那些附和他、承认鹿是马的大臣,则得到了他的提拔和重用。
赵高指鹿为马的目的十分明确。其一,是为了威慑朝廷大臣。他想通过这种极端的方式,让大臣们知道他的权势已经达到了可以颠倒黑白的地步,从而迫使他们屈服于自己的淫威之下,不敢有丝毫的反抗。其二,是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权力。通过这场闹剧,他能够清除朝廷中的异己势力,将那些不服从自己的大臣铲除,让朝廷中只剩下自己的亲信和支持者,从而实现对朝政的完全掌控。
这一事件对秦朝的政治生态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朝廷内部的正直之士被大量清除,使得朝廷中充斥着阿谀奉承、趋炎附势之徒。这些人只知道迎合赵高的心意,而不顾国家的利益和百姓的死活。朝廷的决策变得越来越荒谬和短视,政治腐败现象日益严重。同时,指鹿为马事件也让百姓对朝廷失去了信心,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和不安。人们看到朝廷如此黑白不分、是非颠倒,对秦朝的统治感到绝望,从而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反抗情绪。
指鹿为马这一闹剧,成为了秦朝走向灭亡的重要转折点。它不仅暴露了赵高的专权和残暴,也反映了秦朝政治的黑暗和腐朽。在这场闹剧之后,秦朝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灭亡的命运似乎已经不可避免。
6.导致乱世与杀害二世
赵高的一系列倒行逆施,将秦朝一步步推向了乱世的深渊。他篡改遗诏、诛杀宗室大臣、指鹿为马等行为,严重破坏了朝廷的正常秩序,使得朝廷内部人心惶惶,官员们人人自危,不再以国家社稷为重,而是纷纷为了自保或迎合赵高而不择手段。
在赵高的操纵下,秦朝的法律变得更加严苛,百姓们承受着沉重的赋税和劳役负担。大量的劳动力被征调去修建宫殿、陵墓和长城,农田荒芜,民不聊生。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对秦朝的统治充满了怨恨和不满。这种情况下,各地的起义如星火燎原般迅速蔓延开来。
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点燃了反秦的烽火。随后,各地的起义军纷纷响应,其中以刘邦和项羽领导的起义军最为强大。起义军所到之处,势如破竹,秦朝的军队在起义军的打击下节节败退。然而,赵高却对这些情况视而不见,或者故意隐瞒不报,继续在朝廷中作威作福。
公元前207年,刘邦率领起义军攻下了武关,逼近咸阳。此时,秦朝的局势已经岌岌可危,胡亥也终于得知了起义军的消息。他惊恐万分,急忙召见赵高,质问他为何隐瞒实情。赵高见事情败露,心中十分恐慌。他担心胡亥会怪罪于他,于是决定先下手为强。
赵高与其女婿阎乐、弟弟赵成密谋,决定发动政变,逼令胡亥自杀。他们让阎乐率领一千多名士兵伪装成起义军,攻入望夷宫。阎乐冲进宫中,见人就杀,一路杀到胡亥的住处。胡亥惊恐地躲在室内,质问阎乐为何如此。阎乐毫不客气地说:“你骄奢淫逸,诛杀无辜,天下人都已背叛你,你还是自行了断吧。”
胡亥此时才如梦初醒,他对阎乐说:“我想见见丞相。”阎乐拒绝了他的请求。胡亥又说:“我愿意让出皇位,做一个郡王。”阎乐依然不答应。胡亥接着说:“那我做一个万户侯也行。”阎乐还是不同意。最后,胡亥绝望地说:“我愿意和妻子儿女做普通百姓。”阎乐不耐烦地说:“我奉丞相之命,为天下人诛杀你,你说再多也没用。”
胡亥见求生无望,最终无奈地选择了自杀。曾经不可一世的秦二世,就这样在赵高的阴谋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赵高在逼死胡亥后,企图进一步篡夺皇位,但他的阴谋最终未能得逞,秦朝也在他的折腾下走向了灭亡的边缘。
7.不得善终的结局
逼死秦二世胡亥后,赵高自以为大权在握,野心极度膨胀,妄图登上皇位。他召集朝中大臣,试图宣布自己称帝。然而,大臣们皆沉默不语,朝堂上弥漫着紧张的气氛,没有一人响应他的称帝之举。赵高这才意识到,自己虽然权倾朝野,但在众人心中,他终究只是个宦官,难以得到正统的认可,篡位自立的计划就此破产。
无奈之下,赵高只好另立子婴为秦王。他盘算着,子婴性格懦弱,容易掌控,可成为自己手中新的傀儡,继续在幕后操纵朝政。赵高派人去请子婴前来登基,子婴却早已洞悉赵高的阴谋。他深知赵高心狠手辣、野心勃勃,若不除掉赵高,自己迟早会落得和胡亥一样的下场。
于是,子婴与两个儿子及心腹宦官韩谈商议对策,决定设计诛杀赵高。子婴借口生病,迟迟不去登基。赵高多次派人催促,子婴都不为所动。赵高心中生疑,亲自前往子婴府邸查看。当赵高进入府邸后,子婴早已埋伏好的士兵一拥而上。毫无防备的赵高瞬间被制服,还没来得及反抗,就被乱刀砍死。
子婴除掉赵高后,为了以绝后患,下令诛夷赵高的三族。曾经不可一世、权倾朝野的赵高,就这样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他的家族也因他的恶行而遭受灭顶之灾。赵高的死,虽然暂时为秦朝除去了一大祸害,但此时的秦朝已经千疮百孔、摇摇欲坠,在农民起义的浪潮中,很快便走向了灭亡。
二、赵高的个人作品
1.《爰历篇》的创作背景
秦朝统一六国前,各国文字差异极大,这给政令传达、文化交流和经济贸易带来了诸多不便。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推行了一系列统一措施,统一文字便是其中的关键一环。
战国时期,各国“言语异声,文字异形”,不同的文字体系严重阻碍了国家的统一管理和发展。秦始皇深知文字统一对于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性,于是下令进行文字改革,以秦国的文字为基础,规范全国文字。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赵高凭借其对文字的精通和在朝廷中的地位,参与到了文字改革的工作中。他创作《爰历篇》,目的在于为秦朝统一文字提供标准范本。《爰历篇》取史籀大篆,对其进行简化和规范,使之更易于书写和推广。赵高希望通过这部作品,助力秦朝实现文字的统一,进而加强国家的凝聚力和统治力。
2.《爰历篇》的内容与影响
《爰历篇》作为秦朝文字改革的重要成果,具有独特的内容和深远的影响。它是法定标准字书,也是童蒙识字学习教本,在秦代文字规范和文化传承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从内容上看,《爰历篇》以史籀大篆为基础,对文字进行了颇省改。它选取了常用的文字,对其笔画、结构进行简化和规范,使文字更加整齐、统一。这种简化和规范,既便于书写,也有利于文字的传播和使用。同时,《爰历篇》还注重文字的实用性,收录了与日常生活、政治、经济等方面相关的词汇,让学习者能够快速掌握实际应用所需的文字。
作为法定标准字书,《爰历篇》为秦朝的文字统一提供了权威依据。秦朝政府规定,全国上下都要以《爰历篇》为标准来书写文字,这使得不同地区的人们能够使用统一的文字进行交流和沟通。这种文字的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在童蒙识字学习方面,《爰历篇》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它采用了通俗易懂的方式编排文字,便于儿童学习和记忆。通过学习《爰历篇》,儿童能够快速掌握基本的文字知识,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爰历篇》的推广也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爰历篇》对秦代文字改革和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推动了文字的简化和规范化,为汉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它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使得不同地区的人们能够共享文化成果。它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为秦朝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尽管《爰历篇》随着秦朝的灭亡而逐渐失传,但它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
三、赵高的历史评价
1.传统负面评价
在历史的长河中,赵高一直被视为奸臣的典型代表,众多史学家和文人墨客对他口诛笔伐,认为他是导致秦朝灭亡的罪魁祸首。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赵高的评价充满了批判。他详细记载了赵高在沙丘政变中的阴谋诡计,以及他在秦二世时期的专权跋扈。在司马迁看来,赵高篡改遗诏,立胡亥为帝,使得秦朝失去了扶苏这样一位贤明的继承人,为秦朝的灭亡埋下了祸根。而且,赵高在掌握大权后,诛杀宗室和大臣,导致朝廷内部人心惶惶,政治生态遭到严重破坏。
唐代诗人周昙在《赵高》一诗中写道:“赵高胡亥速天诛,率土兴兵怨毒痡。丰沛见机群小吏,功成儿戏亦何殊。”他认为赵高和胡亥的所作所为引发了天下人的怨恨和反抗,加速了秦朝的灭亡。周昙将赵高视为秦朝覆灭的直接推动者,对他的行为进行了严厉的谴责。
这些负面评价产生的原因和依据是多方面的。从政治层面来看,赵高的专权和乱政严重破坏了秦朝的政治制度和统治秩序。他通过篡改遗诏、诛杀异己等手段,将朝廷变成了自己的一言堂,使得国家的决策无法正常进行。他还随意更改法律,制定严苛的刑罚,导致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从道德层面来讲,赵高的行为违背了基本的伦理道德。他为了追求权力和私利,不择手段,甚至不惜杀害自己的君主和同僚。他的指鹿为马之举,更是将黑白颠倒,挑战了人们的道德底线。这种行为引起了人们的公愤,使得他成为了道德败坏的典型。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秦朝在赵高的统治下迅速走向灭亡。原本强大统一的秦朝,在短短几年内就陷入了混乱和崩溃的境地。人们将秦朝灭亡的责任归咎于赵高,认为他的所作所为是导致这一悲剧的主要原因。
总之,历史上对赵高的负面评价是基于他的政治行为、道德品质以及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这些评价反映了人们对奸臣乱政的痛恨和对国家稳定、社会正义的追求。
2.争议性评价
在对赵高的评价中,除了传统的负面看法,也存在一些争议性观点。其中一种颇具影响力的观点认为,赵高的种种行为是出于对赵国的复仇。
有观点指出,赵高本为赵人,秦灭赵后,他作为阉宦被掳入秦。赵国的灭亡使他的家族遭遇了巨大的变故,亲人离散,生活陷入困境。这种国仇家恨在他心中埋下了复仇的种子,促使他在进入秦朝宫廷后,处心积虑地策划一系列阴谋,试图颠覆秦朝的统治。
从这个角度来看,沙丘政变、指鹿为马等事件都有了新的解读。沙丘政变中,赵高篡改遗诏,立胡亥为帝,导致秦朝失去了扶苏这样一位可能贤明的君主,使秦朝的统治陷入混乱。指鹿为马则进一步破坏了朝廷的正常秩序,让秦朝的政治生态变得腐败不堪。这些行为虽然给秦朝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在复仇论者眼中,却是赵高为了实现复仇目标而采取的手段。
这种争议性评价产生的背景和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历史记载的模糊性为这种观点的产生提供了土壤。关于赵高的身世,史书中并没有明确而详细的记载,这使得后人在解读他的行为动机时存在一定的想象空间。一些史家根据赵高可能是赵人的推测,结合他在秦朝的所作所为,提出了复仇的观点。
其次,人们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受到情感和价值观的影响。在一些人看来,赵高的行为虽然恶劣,但如果他是出于复仇的目的,那么他的行为似乎有了一些可以理解的因素。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于弱者反抗的同情和对于复仇行为的某种认可。
然而,这种观点也存在诸多争议。从现有史料来看,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赵高的行为是出于复仇。而且,赵高在掌握权力后,更多地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他的专权和残暴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痛苦,这与单纯的复仇动机并不完全相符。
尽管存在争议,但这种观点的出现也提醒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保持客观和全面的态度,充分考虑各种可能性和背景因素,避免简单地对历史人物进行定性和评判。
四、赵高的家族成员
1.直系亲属情况
赵高的直系亲属命运多舛,与他的人生轨迹紧密交织。其父亲的具体信息在史书中记载甚少,但从赵高母亲的遭遇可推测,家庭生活并不顺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