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诸葛亮
张一疯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章 诸葛亮,状元郎挨日常by小小望沈清辞,张一疯,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诸葛亮在蜀汉的政治改革和治理措施,使蜀汉在政治上保持了相对稳定,经济上得到了发展,文化上得到了传承和弘扬。他的这些贡献,为蜀汉政权的延续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为后世的政治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2.军事贡献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和战略思想在三国时期独树一帜,对蜀汉政权的稳固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治军、战术和研发等多个方面。
在治军能力上,诸葛亮堪称卓越。《三国志》评价他“治戎为长”,其打造的军队纪律严明、凝聚力强。大军整齐划一,行军打仗令行禁止,“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与后世的“岳家军”等劲旅如出一辙。在北伐中原时,蜀军面对强大的曹魏军队,依然能保持良好的军容和战斗力。即使在撤退时,也能做到有条不紊,让敌军不敢轻易追击。例如在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蜀军按照他的遗计安全撤退,司马懿追至,见蜀军军容整齐,以为有诈,不敢再追,蜀军得以全身而退。这充分体现了诸葛亮治军的成效,他通过严格的训练和管理,使蜀军成为一支能征善战的铁血之师。
诸葛亮的战术水平同样令人赞叹。赤壁之战中,他与周瑜密切配合,共同制定了火攻的作战计划。他巧妙地利用气象知识,预测到了东南风的到来,为火攻的成功创造了条件。在战斗中,孙刘联军利用火船冲向曹操的战船,一时间火势熊熊,曹军战船纷纷起火,大乱阵脚。孙刘联军趁机出击,取得了赤壁之战的重大胜利。这场战役不仅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也展现了诸葛亮卓越的战术谋划能力。此外,七擒孟获也是诸葛亮战术运用的经典案例。他采用“攻心为上”的策略,对孟获七擒七纵,最终使孟获心悦诚服,南中地区得以稳定。这种不单纯依靠武力征服,而是通过心理战来达到长治久安的战术,体现了诸葛亮的深谋远虑和高超智慧。
在军事研发能力方面,诸葛亮更是成果丰硕。他发明的损益连弩和木牛流马,在当时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损益连弩一次能发射十支箭,大大提高了蜀军的远程攻击能力,在战场上给敌军造成了巨大的威慑。木牛流马则解决了蜀军在山地作战时的粮草运输难题。木牛流马可以在崎岖的山路上行走,节省了人力和时间,保证了军队的后勤供应。这些发明创造不仅在当时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体现了诸葛亮的创新精神和科技智慧。
在战略思想上,隆中对策是诸葛亮战略规划的巅峰之作。他为刘备分析了当时天下的局势,提出先占据荆州和益州,以此作为根据地;对内修明政治,安抚百姓,发展经济;对外联合孙权,共同对抗曹操的战略规划。这一规划具有前瞻性和全局性,为刘备集团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此后,刘备集团按照这一战略逐步发展壮大,建立了蜀汉政权。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和战略思想在多个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他的治军能力使蜀军成为一支强大的战斗力量,战术水平和研发能力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保障,而战略思想则为蜀汉政权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的军事成就不仅在三国时期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后世的军事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经济贡献
诸葛亮主政蜀汉期间,为促进经济发展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使蜀汉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实现了经济的繁荣。
设立堰宫是诸葛亮重视水利建设的重要体现。成都平原虽有都江堰水利工程,但需要持续的维护和管理。诸葛亮专门设置堰官,负责都江堰的日常维护和修缮工作。堰官带领民众对河道进行定期疏浚,加固堤坝,确保水利设施的正常运行。这使得成都平原的农田得到了充足的灌溉,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稳定的粮食供应不仅保障了百姓的生活,也为军队提供了坚实的后勤支持,使蜀汉在战争时期能够维持一定的军事力量。同时,水利的发展也促进了周边地区的农业开发,扩大了耕地面积,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改良蜀锦是诸葛亮发展手工业的关键举措。蜀锦在当时就已经闻名遐迩,但诸葛亮并不满足于现状,他积极推动蜀锦制作工艺的改良。他组织工匠进行技术创新,改进织机和染色方法,使蜀锦的质量和花色品种都有了显着提升。蜀锦不仅质地精美、色彩绚丽,而且图案丰富多样,深受各地消费者的喜爱。为了促进蜀锦的生产和销售,诸葛亮鼓励百姓种桑养蚕,为蜀锦生产提供充足的原材料。在他的倡导下,蜀汉境内种桑之风盛行,许多农民纷纷加入到种桑养蚕的行列中,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蜀锦成为了蜀汉的重要出口商品,大量销往曹魏和东吴等地,为国家带来了丰厚的财政收入。蜀锦贸易的繁荣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运输业、商业等,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经济的多元化。
此外,诸葛亮还注重商业的发展。他整顿市场秩序,制定公平合理的交易规则,保障了商业活动的正常进行。他鼓励商人开展贸易活动,与周边地区进行物资交流。蜀汉的商业城市日益繁荣,成都成为了西南地区的商业中心,吸引了各地的商人前来交易。商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物资的流通和经济的增长,也加强了蜀汉与外界的联系和交流。
诸葛亮在蜀汉经济发展方面的举措,涵盖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多个领域。这些举措相互配合,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促进了蜀汉经济的全面发展。水利建设保障了农业的稳定,蜀锦产业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使蜀汉在三国鼎立的局势中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经济实力,为政权的稳固和军事行动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4.文化贡献
诸葛亮的文学作品和发明创造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出师表》是诸葛亮的代表作之一,分为《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有学者认为《后出师表》并非诸葛亮所作)。《前出师表》是他在北伐中原之前,上呈给后主刘禅的表文。文中言辞恳切,既表达了对先帝刘备的感激与忠诚,又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广开言路、严明赏罚和亲贤远佞等建议。其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如“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语句,充分展现了他的耿耿忠心和担当精神。《出师表》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其蕴含的忠义思想和家国情怀,更是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着后世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
《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虽篇幅短小,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几句话成为了千古名句,教导人们要通过内心的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的生活方式培养品德,不追求名利才能明确志向,心平气和才能实现远大目标。《诫子书》体现了诸葛亮的家教理念和人生智慧,对后世的家庭教育和个人修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成为了人们修身养性的经典读物。
在发明创造方面,木牛流马和诸葛连弩堪称诸葛亮智慧的结晶。木牛流马是他为解决蜀军在山地作战时的粮草运输难题而发明的运输工具。虽然其具体构造和原理至今仍存在争议,但木牛流马在当时无疑是一项伟大的发明。它可以在崎岖的山路上行走,节省了人力和时间,保证了军队的后勤供应。木牛流马的发明体现了诸葛亮对机械制造和工程技术的深入研究,也反映了当时蜀汉在科技领域的领先水平。它不仅在军事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后世的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诸葛连弩是诸葛亮发明的一种先进的武器。它一次能发射十支箭,大大提高了蜀军的远程攻击能力,在战场上给敌军造成了巨大的威慑。诸葛连弩的出现,改变了当时的战争格局,推动了军事技术的发展。它所蕴含的创新精神和科技智慧,对后世的兵器制造和军事科技的进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诸葛亮的文学作品和发明创造,无论是在思想内涵还是科技智慧方面,都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它们不仅是三国时期文化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将永远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四、诸葛亮的后世评价
1.历代名人的评价
名人
评价
评价角度和侧重点
曹操
虽未明确留下对诸葛亮的直接评价,但从其行事和对人才的态度可推测,曹操重视人才,诸葛亮的才能若被他知晓,定会认可其智谋。曹操一生求贤若渴,对于有治国理政、军事谋略之才的人极为看重。诸葛亮在隆中时便已声名远扬,其隆中对策展现出的战略眼光和对天下局势的精准分析,若曹操得知,会从战略和智谋角度对诸葛亮表示赞赏,将其视为强劲对手。
战略和智谋角度,强调其对局势的洞察和谋略规划能力。
杜甫
杜甫写下“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诗句。高度赞扬了诸葛亮的智谋和忠诚。“天下计”体现了诸葛亮隆中对策为刘备集团规划的战略蓝图,展现出他卓越的战略眼光和政治智慧;“老臣心”则突出了他对蜀汉政权两朝的忠诚和奉献精神,为了兴复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智谋与忠诚角度,着重体现其战略规划能力和对政权的忠诚奉献。
刘伯温
刘伯温自比诸葛亮,民间也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说法。刘伯温对诸葛亮极为推崇,他从自身作为谋士的角度,看到了诸葛亮在辅佐君主、制定战略、治理国家等方面的卓越才能。他与诸葛亮所处时代虽不同,但面临的局势和承担的责任有相似之处,因此能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智慧和贡献,尤其钦佩其在复杂局势下为君主出谋划策、建立政权的能力。
谋士角度,侧重于其辅佐君主、制定战略和建立政权的能力。
康熙帝
康熙帝评价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他从君主的角度,看重诸葛亮对蜀汉政权的忠诚和奉献精神。在康熙帝看来,作为臣子,就应该像诸葛亮一样,对君主和国家忠心耿耿,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惜牺牲一切,全身心地投入到国家的治理和建设中。
忠诚奉献角度,强调臣子对君主和国家应有的忠诚态度。
乾隆帝
乾隆帝称“诸葛孔明为三代以下第一流人物,约其生平,亦曰公忠二字而已”。他从道德和品格的角度,认为诸葛亮是极为杰出的人物,“公”体现了诸葛亮公正无私、一心为公的品德,在治理蜀汉时,他任人唯贤,不偏袒任何一方势力;“忠”则突出了他对蜀汉政权的忠诚,为了兴复汉室,多次北伐,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道德品格角度,强调其公正无私和忠诚的品质。
2.民间传说与文学形象
在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中,诸葛亮的形象被不断塑造和神化,成为了智慧与忠诚的象征。其中,《三国演义》对诸葛亮形象的刻画最为深入人心。
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被描绘成一个无所不能的智者。他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隆中对策精准地分析了当时的局势,为刘备集团指明了发展方向。赤壁之战中,他更是大显神通,不仅舌战群儒,促成孙刘联盟,还巧妙地借来了东风,助力火攻之计成功实施,一举击败曹操大军。草船借箭、空城计等故事,更是将他的智谋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些情节让诸葛亮在读者心中成为了智慧的化身,仿佛他能预知一切,掌控局势。
民间传说中,诸葛亮的形象同样神奇。他被赋予了许多超自然的能力,比如能呼风唤雨、撒豆成兵。一些传说还讲述他精通奇门遁甲之术,能够运用法术来帮助蜀汉军队取得胜利。这些传说反映了百姓对诸葛亮的敬仰和崇拜,他们希望通过这些神奇的故事来表达对这位智者的赞美和神往。
然而,这些文学形象和民间传说与历史真实存在一定的差异。历史上的诸葛亮固然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但他并非如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那样具有超自然的能力。《三国演义》作为一部文学作品,为了增强故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对诸葛亮的形象进行了艺术加工和夸张。例如,借东风一事在历史记载中并无明确提及,很可能是作者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智慧而虚构的情节。
尽管存在差异,但文学形象和民间传说与历史真实也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们都是基于历史上诸葛亮的真实事迹和性格特点进行创作的。诸葛亮在历史上确实展现出了卓越的智谋和忠诚,他为蜀汉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是文学形象和民间传说的基础。这些作品和传说通过对诸葛亮形象的塑造,传承和弘扬了他的精神品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敬仰这位历史人物。
诸葛亮在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虽然与历史真实有所不同,但它们都从不同角度展现了诸葛亮的魅力和价值。这些形象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宝库,也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智慧和忠诚。
3.诸葛亮对后世的影响
诸葛亮的精神品质和智慧谋略犹如一座灯塔,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为后世提供了无尽的启示和深远的影响。
他的忠诚精神成为了后世臣子的楷模。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诸葛亮自出山辅佐刘备起,便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蜀汉政权。无论是面对艰难险阻,还是权力的诱惑,他始终坚守初心,对刘备和刘禅忠心耿耿。这种忠诚并非盲目服从,而是基于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在现代社会,忠诚同样是一种宝贵的品质。无论是对国家、对企业还是对家庭,忠诚都能让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坚定的立场,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一个忠诚的员工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一个忠诚的家庭成员会用心经营家庭,维护家庭的和谐与稳定。
诸葛亮的智慧谋略更是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的隆中对策展现了卓越的战略眼光,为刘备集团规划了清晰的发展蓝图。在军事指挥上,他巧妙运用各种战术,如草船借箭、空城计等,以少胜多,化险为夷。他的智慧源于对知识的积累和对局势的敏锐洞察。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智慧和谋略同样至关重要。无论是在商业领域还是在学术研究中,我们都需要像诸葛亮一样,善于分析问题,制定合理的策略。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脱颖而出。
担当精神也是诸葛亮的重要品质之一。刘备托孤后,他肩负起了兴复汉室的重任,明知困难重重,却依然义无反顾地踏上北伐之路。他事无巨细,亲力亲为,为了实现目标,不惜付出一切代价。在现实生活中,担当是一种责任和使命。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社会和他人负责。当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能退缩逃避,而是要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成长和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诸葛亮的精神品质和智慧谋略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忠诚、智慧和担当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时代,我们应该传承和弘扬这些精神,将其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诸葛亮的争议与解读
1.军事能力的争议
关于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历来存在不同观点,这些观点的碰撞使得对诸葛亮军事才能的评价变得复杂且多元。
《三国志》作者陈寿对诸葛亮军事才能的评价较为客观。他认为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从“治戎为长”来看,诸葛亮在治军方面有着卓越的表现。他所带领的蜀军纪律严明、训练有素,行军打仗时进退有序,即使在撤退时也能保持良好的军容,让敌军不敢轻易追击。例如在他病逝五丈原后,蜀军按照遗计安全撤退,司马懿追至见蜀军军容整齐,以为有诈而不敢再追。这充分体现了诸葛亮治军的成效,打造出了一支能征善战、令敌人敬畏的军队。然而,陈寿指出其“奇谋为短”,意思是诸葛亮在运用奇谋妙计方面可能有所欠缺。在一些战役中,他的作战风格相对稳健,较少采用冒险激进的策略。
“诸葛亮不会打仗”这一论调也有其由来和依据。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诸葛亮多次北伐中原均未取得实质性的胜利,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却未能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例如第一次北伐,因马谡违背作战部署,导致街亭惨败,战略要地丢失,最终只能退兵。此后的几次北伐也大多无功而返,这使得部分人质疑他的军事指挥能力。此外,有人认为诸葛亮在用人方面存在失误,如重用马谡,导致重要战役失败,影响了北伐的进程。
但这种观点存在片面性。诸葛亮北伐面临着诸多客观困难。曹魏占据中原地区,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军事力量强大,而蜀汉偏居西南一隅,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都远远不及曹魏。在如此悬殊的实力对比下,诸葛亮能够多次主动出击,已经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军事谋略。而且,他在北伐过程中也取得了一些局部的胜利,如第三次北伐成功占领武都、阴平二郡,扩大了蜀汉的疆域。
从战略层面看,诸葛亮的隆中对策为刘备集团规划了清晰的发展方向,具有前瞻性和全局性。他促成孙刘联盟,在赤壁之战中发挥关键作用,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七擒孟获采用“攻心为上”的策略,稳定了南中地区,展现出了卓越的战略眼光和军事智慧。
对诸葛亮军事能力的评价应综合考量各种因素。虽然他在军事行动中存在一些不足,但不能因此否定他的军事才能和贡献。他在治军、战略规划等方面的成就,以及为兴复汉室所付出的努力,都值得我们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2.隆中对的合理性
隆中对是诸葛亮为刘备量身定制的战略规划,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具有极高的合理性和前瞻性,但在实施过程中也遭遇了诸多挑战。
从战略规划来看,隆中对具有显着的合理性。它精准地分析了当时天下的局势,指出曹操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之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可作为盟友但不可图谋。在此基础上,提出先占据荆州和益州,以此作为根据地,对内修明政治,安抚百姓,发展经济;对外联合孙权,共同对抗曹操的战略构想。这一规划为刘备集团指明了清晰的发展方向,使其从之前的盲目奔波有了明确的目标。
在实施情况方面,隆中对前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顺利占据了荆州南部的四郡,随后又夺取了益州和汉中,势力得到了极大的扩张。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政权,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隆中对中“跨有荆、益”的战略目标。
然而,隆中对在实施过程中也遭遇了失败。关羽大意失荆州,使得蜀汉失去了重要的战略要地,也破坏了“跨有荆、益”的战略布局。此后,刘备为给关羽报仇,亲率大军东征东吴,结果在夷陵之战中惨败,蜀汉元气大伤。这一系列事件导致隆中对中两路出兵北伐中原的战略无法实现,蜀汉逐渐走向衰落。
隆中对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外部因素来看,曹魏和东吴势力强大,对蜀汉形成了巨大的压力。荆州地处要冲,成为各方争夺的焦点,蜀汉难以长期稳固地占据。从内部因素来看,蜀汉政权内部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如荆州集团和益州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此外,在用人方面也存在失误,关羽的刚愎自用和刘备的决策失误都对局势产生了不利影响。
一些伟人也对隆中对提出了质疑。毛泽东认为,隆中对中“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的战略存在缺陷,导致蜀汉兵力分散,难以形成强大的战斗力。这种观点从军事战略的角度指出了隆中对的不足之处。
隆中对虽然在实施过程中遭遇了失败,但它的战略规划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为刘备集团的发展提供了方向,展现了诸葛亮卓越的战略眼光和智慧。我们应该以客观、全面的视角看待隆中对,既要肯定其合理性和积极作用,也要分析其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3.历史形象与小说形象的差异
历史上的诸葛亮与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从历史记载来看,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政治上,他主政蜀汉期间推行廉政建设,制定《蜀科》,选拔任用人才,使蜀汉政治清明、社会稳定。在经济上,他设立堰宫管理水利,改良蜀锦,促进了蜀汉经济的发展。在军事方面,他治军严谨,蜀军纪律严明、训练有素,但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他“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认为他在运用奇谋妙计和军事指挥才能上有所不足。他多次北伐中原,虽取得了一些局部胜利,但未能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
而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塑造成了一个近乎完美的智慧之神。他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隆中对策精准地分析了天下局势。赤壁之战时,他大显神通,舌战群儒促成孙刘联盟,还能借东风助力火攻,以一己之力扭转战局。草船借箭、空城计等故事更是将他的智谋展现得淋漓尽致,仿佛他能预知一切,掌控局势。他还被赋予了许多超自然的能力,如能呼风唤雨、撒豆成兵,精通奇门遁甲之术。
两者形象形成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三国演义》是一部文学作品,作者罗贯中为了增强故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对诸葛亮的形象进行了艺术加工和夸张。在小说创作中,需要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来吸引读者,诸葛亮作为蜀汉的核心人物,被塑造成智慧的化身,更能满足读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拜心理。其次,民间传说对小说形象的塑造也产生了影响。民间百姓对诸葛亮极为敬仰和崇拜,通过各种传说赋予了他许多神奇的能力,这些传说在流传过程中不断丰富和神化,罗贯中在创作小说时吸收了这些民间元素,进一步强化了诸葛亮的神奇形象。最后,从创作意图来看,《三国演义》尊刘贬曹,蜀汉是作者所推崇的一方,而诸葛亮作为蜀汉的重要代表人物,对他进行美化和神化,有助于突出蜀汉政权的正统性和正义性。
虽然历史形象和小说形象存在差异,但两者都反映了人们对诸葛亮的敬仰和赞美。历史上的诸葛亮以其卓越的才能和高尚的品德赢得了后人的尊重,而小说中的诸葛亮则成为了智慧和忠诚的象征,激励着无数人追求理想和正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