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董明珠
张一疯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3章 董明珠,状元郎挨日常by小小望沈清辞,张一疯,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董明珠:从销售员到商业传奇的非凡之路
一、董明珠的早年经历
1.成长背景
董明珠于1954年出生在江苏南京的一个普通家庭。在那个物质并不充裕的年代,家庭环境培养了她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品质。父母虽为普通人,但他们朴实的价值观和勤劳的生活态度,如同一颗种子,深深埋进了董明珠的心中,让她从小就懂得唯有努力奋斗,才能改变生活。
在教育方面,董明珠展现出了强烈的求知欲。中学时期,她就被老师评价为“好学上进”,这份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为她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她深知知识是改变命运的钥匙,因此始终保持着勤奋好学的态度。1975年,董明珠从南京师范大学毕业,随后进入教师行业。这段教师经历不仅让她学会了如何与人沟通和分享知识,更培养了她的责任感和耐心。
成长过程中,有一件事对董明珠影响深远。在物资匮乏的时期,她深刻体会到生活的不易,这让她更加坚定了通过自身努力改善生活的决心。这种决心如同一种内在驱动力,促使她在面对未来的挑战时,从不轻易言弃。家庭的熏陶、教育的滋养以及成长中的经历,共同塑造了董明珠独立、坚毅、有责任感的性格和价值观,为她日后在商业领域的辉煌成就埋下了伏笔。
2.人生转折
1984年,命运对董明珠露出了残酷的一面,她的丈夫不幸离世,此时的她年仅三十岁,却要独自承担起生活的重担。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董明珠做出了此生不再嫁人的决定,她将全部的精力和爱都倾注在了年幼的儿子身上。从此,她成为了家庭的顶梁柱,开启了与儿子相依为命的艰难生活。
在接下来的六年里,董明珠作为一个普通的打工族,微薄的工资难以满足家庭的开销,尤其是孩子上兴趣班的费用,让她深感压力巨大。生活的困境如同沉重的枷锁,压得她有些喘不过气来。但董明珠骨子里的那份坚毅和不服输的精神,让她不甘于现状。在儿子八岁那年,36岁的她毅然决然地辞去了稳定的工作,独自南下,开启了一场没有筹码的“梭哈”。
1990年,对销售工作一无所知的董明珠,偶然看到了珠海海利空调电器厂招聘业务员的信息,且业务员提成颇高,每卖出100万的空调就有2%的提成。这对于急需改变生活状况的董明珠来说,无疑是一个充满诱惑的机会。于是,她毫不犹豫地加入了格力集团。
加入格力后,公司派董明珠和她的“师傅”北上跑业务,他们一路从天津、北京到沈阳。在这个过程中,董明珠不慎摔伤了腿,但她没有丝毫退缩,依然咬牙坚持。她心中清楚,自己没有退路,只能勇往直前。凭借着这份勤奋和执着,不到半年时间,她独自跑各大百货商场,就跑出了三百多万的营业额。
丈夫的离世和南下打工这两大人生转折,彻底改变了董明珠的人生轨迹。如果没有这些变故,她或许会在安稳的教师岗位上度过一生。但正是这些挫折和挑战,激发了她内心深处的潜能,让她在商业领域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为她日后成为格力的掌舵人,书写商业传奇奠定了基础。
二、格力生涯的开端
1.初入格力
1990年,36岁的董明珠毅然辞去稳定工作,南下加入了当时还叫珠海海利空调电器厂的格力。彼时,她急需一份能改变家庭经济状况的工作,而格力招聘业务员且提成颇高的信息,成为她加入格力的契机。就这样,毫无销售经验的她,开启了在格力的销售生涯。
初入格力,董明珠被安排成为一名基层业务员。她深知自己没有任何销售背景,一切都要从头学起。于是,她以超乎常人的勤奋投入到工作中。白天,她奔波于各大商场和客户之间,不放过任何一个推销产品的机会;晚上,她认真总结当天的销售情况,分析客户需求和市场动态。
在销售工作中,董明珠很快就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出色的销售能力。她负责的安徽市场,原本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但她凭借着诚恳的态度和执着的精神,逐渐打开了局面。然而,她也遇到了诸多挑战。当时空调市场竞争激烈,各大品牌纷纷使出浑身解数争夺市场份额。董明珠不仅要面对竞争对手的挤压,还要应对客户的各种挑剔和质疑。有一次,一位客户对产品质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甚至有些苛刻。董明珠没有退缩,她耐心地向客户介绍产品的特点和优势,并承诺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经过多次沟通和协商,最终赢得了客户的信任,成功签下了订单。
尽管困难重重,但董明珠始终没有放弃。她不断调整销售策略,提升自己的销售技巧,在安徽市场的销售额不断攀升,为她在格力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销售传奇
董明珠在格力的销售生涯堪称一部传奇,尤其是她在安徽和南京等地取得的卓越业绩,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
在安徽市场,董明珠刚接手时面临着诸多难题。当时有一家拖欠货款达42万的经销商,此前的业务员多次催款无果。董明珠没有退缩,她连续40多天上门讨债,最终成功追回了欠款。这一行动不仅为公司挽回了损失,也让她在安徽市场站稳了脚跟。此后,她凭借勤奋和诚恳的态度,深入了解市场需求,积极拓展客户资源。在她的努力下,安徽市场的销售额迅速突破1600万元,占整个公司的1\/8。以下是董明珠在安徽市场部分年份的销售业绩数据:
年份
销售额(万元)
占公司比例
1991年
500
\/
1992年
1000
\/
1993年
1600
1\/8
董明珠成功开拓安徽市场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她的执着精神,面对困难从不轻易放弃,追讨欠款就是最好的证明。二是她注重与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以诚信和优质的服务赢得了客户的信任。
在安徽市场取得成功后,董明珠被调往南京。当时南京市场竞争激烈,各大品牌林立。但董明珠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出色的销售策略,成功签下了一张200万元的空调单子。她深入分析市场需求,针对不同客户群体制定个性化的销售方案。例如,对于大型企业客户,她强调产品的稳定性和售后服务;对于普通消费者,她突出产品的性价比和节能优势。在她的努力下,一年内个人销售额上蹿至3650万元。
董明珠在南京市场成功的销售策略主要包括精准的市场定位和有效的营销策略。她通过市场调研,了解到南京消费者对空调品质和节能的关注度较高,于是重点推广格力的高品质、节能型空调产品。同时,她积极开展促销活动,吸引了大量消费者购买。
董明珠在安徽和南京等地的销售传奇,不仅为格力带来了丰厚的业绩,也为她日后在格力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她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只要有执着的精神、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有效的销售策略,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三、格力危机与崛起
1.危机来临
1994年,格力电器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重大危机,骨干业务员集体辞职这一事件,如同一场风暴,给格力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当时,格力电器的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在早期开拓市场时,公司非常依赖业务员去开拓企事业单位客户,业务员每卖出100万元的空调,便可以拿到2万元提成,这使得业务员成为了高收入人群。而研发技术人员只能拿着固定工资,与业务员的收入差距甚大,导致整个公司的人员都想去做业务员,没人愿意研发技术。为了改变这种情形,格力电器的领导于1994年降低了业务员的提成,希望可以让公司员工整体收入基本持平。
然而,这一政策却引发了意想不到的后果。降提成的政策让骨干业务员们感到不满,他们认为自己的利益受到了损害,于是集体辞职,并带着公司的企事业单位客户跳槽到了竞争对手处。这一行为让格力电器陷入了巨大的危机。一方面,公司失去了大量的优质客户资源,市场份额受到严重威胁;另一方面,销售团队的瓦解使得公司的销售业务陷入停滞,营收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与此同时,格力电器在产品上虽然取得了一定优势,但在销售上却遇到了难题。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空调价格高昂,普通家庭消费者缺乏能力购买,只有企事业单位才买得起。格力电器原本依赖业务员开拓市场的模式,在业务员集体辞职后,变得难以为继。
这场危机对格力电器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让公司的业绩受到重创,也让公司的声誉受到了一定的损害。客户对格力电器的信心产生了动摇,市场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但正是这场危机,成为了格力电器发展的一个转折点,促使公司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为日后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2.临危受命
在格力电器陷入骨干业务员集体辞职的巨大危机之时,董明珠临危受命,出任经营部部长。这一任命,如同在暴风雨中为格力电器找到了一位掌舵人,开启了格力电器的变革之路。
董明珠上任后,首先对格力原有的销售模式进行了大胆调整。此前,格力依赖业务员开拓市场,这种模式在业务员集体辞职后已难以为继。董明珠果断将其转为大客户经销商模式。她深知,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经销商的力量至关重要。于是,她通过线下招商会等形式,积极与全国各地许多拥有大客户资源的经销商确立合作关系。并且,给予这些大客户经销商更多让利,让他们承包格力电器在某一省份的空调销售,再由他们去到地级市、县级市等下沉市场拓展二三级经销商,最后由二三级经销商将空调铺到商场,或是直接销售给终端客户。这种模式的转变,使得格力电器迅速重建了销售渠道,稳定了市场份额。
除了销售模式的调整,董明珠还推出了极具创新性的“淡季返利”政策。当时,空调行业存在淡季生产资金不足的问题,而经销商在淡季的订货积极性也不高。董明珠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问题,她提出大客户经销商如果在淡季时打款提货,格力电器则会给予更多返利。这一政策极大地提高了大客户经销商在淡季订货的积极性,让格力电器的现金流更加稳健。通过锁定资金雄厚的大客户经销商渠道,格力电器能够提前规划生产,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也能在旺季到来时迅速满足市场需求。
这些举措对格力电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销售模式的调整,让格力电器摆脱了对业务员的过度依赖,建立了更加稳定、高效的销售渠道。大客户经销商模式使得格力电器能够更好地掌控市场,提高了市场反应速度和销售效率。而“淡季返利”政策,则解决了格力电器淡季生产的资金难题,增强了公司的资金流动性和抗风险能力。
在董明珠的带领下,格力电器凭借着过硬的产品技术、有实力的大客户经销商渠道以及创造性的淡季返利政策,迅速从危机中走出。1995年,格力电器的空调销量首次超越春兰空调,位居中国销量榜首位。这一成绩的取得,不仅证明了董明珠举措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也为格力电器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超越春兰
在20世纪90年代,春兰集团是国产空调的第一品牌。1994年,春兰集团实现营收53亿元,净利润6亿元,成功在上交所上市,而彼时格力电器的营收仅为6亿元。然而,格力电器通过一系列举措,在产品技术和销售渠道等方面实现了对春兰的超越。
在产品技术上,春兰集团上市后开始多元化发展,涉足摩托车、卡车、洗衣机、冰箱等领域。而格力电器则抓住这一机会,全面推行科技创新变革。格力花重金招揽技术人员,将公司所有力量集中向空调的核心技术发力,提出了“精品战略”。通过不断的研发和创新,格力在空调技术上逐渐实现了对春兰的反超,产品质量和性能得到了显着提升,为超越春兰奠定了坚实的产品基础。
在销售渠道方面,格力电器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变革。1994年,格力遭遇骨干业务员集体辞职危机,董明珠临危受命出任经营部部长后,对销售模式进行了调整,从依赖业务员开拓转变为大客户经销商模式。通过线下招商会等形式,格力与全国各地拥有大客户资源的经销商建立合作关系,并给予更多让利。此外,董明珠还推出“淡季返利”政策,提高了经销商在淡季订货的积极性,锁定了资金雄厚的大客户经销商渠道。而春兰在销售渠道上可能没有进行如此积极有效的变革。
到了1995年,凭借过硬的产品技术、有实力的大客户经销商渠道以及创造性的淡季返利政策,格力电器的空调销量首次超越春兰空调,位居中国销量榜首位。
格力超越春兰的关键因素在于专注和创新。格力专注于空调领域,集中资源进行技术研发,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同时,在销售渠道上进行创新,通过合理的模式和政策,充分调动经销商的积极性,迅速抢占市场份额。这种专注和创新的精神,让格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了对春兰的超越。
四、董明珠的管理风格
1.严格与亲和
董明珠在管理员工时,展现出了严格与亲和并存的独特风格,这种风格对员工和企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工作上,董明珠对员工要求极为严格。她追求完美,容不得半点马虎和懈怠。在格力电器,每一个生产环节都有严格的标准和规范。董明珠要求员工必须严格遵守这些标准,确保产品质量达到最高水平。例如,在空调生产过程中,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螺丝钉的安装,她都要求员工做到精准无误。对于工作中出现的失误,她绝不姑息。有一次,一位员工在产品检测环节没有按照规定流程操作,导致部分产品出现了质量隐患。董明珠得知后,严肃地批评了这位员工,并要求他立即整改,同时对整个团队进行了重新培训,以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这种严格的要求,让员工们时刻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和专注度,不敢有丝毫的松懈。
然而,在生活中,董明珠又展现出了亲和的一面。她非常关心员工的生活状况,把员工当作自己的家人一样对待。格力电器为员工提供了良好的住宿条件,建设了员工公寓,让员工能够有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董明珠还关注员工的身心健康,为员工提供了丰富的文体活动设施,鼓励员工在工作之余放松身心。此外,她还会亲自过问员工的家庭情况,对于有困难的员工,会及时给予帮助和支持。有一位员工的家属生病住院,董明珠得知后,不仅安排公司给予经济上的援助,还亲自到医院看望,让这位员工感受到了温暖和关怀。
这种严格与亲和并存的管理方式,对员工和企业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对于员工来说,严格的工作要求促使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在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而生活上的关怀则让他们感受到了企业的温暖,增强了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度。对于企业来说,员工能力的提升和忠诚度的增强,直接带来了产品质量的提高和团队凝聚力的增强。在董明珠的管理下,格力电器培养出了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员工队伍,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种独特的管理风格,也成为了格力电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因素之一。
2.雷厉风行
董明珠在决策和执行上展现出的雷厉风行风格,是格力电器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推动力。
在决策方面,董明珠从不拖泥带水。1994年,格力电器遭遇骨干业务员集体辞职的重大危机,公司销售业务陷入困境。董明珠临危受命出任经营部部长后,迅速做出了调整销售模式的决策。她果断地将原本依赖业务员开拓市场的模式,转变为大客户经销商模式。这种决策在当时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但董明珠没有犹豫,她深知只有打破旧有模式,才能让格力电器摆脱困境。她通过线下招商会等形式,积极与全国各地拥有大客户资源的经销商确立合作关系,并给予更多让利,迅速重建了销售渠道。
在执行上,董明珠更是以果断着称。她推出的“淡季返利”政策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当时,空调行业淡季生产资金不足,经销商订货积极性不高。董明珠敏锐地察觉到这一问题后,立即决定推出“淡季返利”政策,即大客户经销商如果在淡季打款提货,格力电器将给予更多返利。为了确保这一政策能够有效执行,董明珠亲自带领团队与经销商沟通,详细解释政策的好处和实施细节。在她的推动下,这一政策迅速得到了经销商的认可和响应,格力电器的现金流得到了极大改善,生产也能够提前规划,为旺季的销售做好了充分准备。
这种雷厉风行的风格在企业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快速决策和高效执行能够让企业抓住机遇,抢占市场先机。董明珠果断调整销售模式和推出“淡季返利”政策,使格力电器在危机中迅速恢复元气,并在1995年实现了空调销量超越春兰,位居中国销量榜首位。同时,这种风格也向员工和市场传递了一种坚定的信心和决心,让员工能够明确目标,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也让市场对格力电器的发展充满信心。董明珠的雷厉风行,成为了格力电器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
3.争议与理解
董明珠独特的管理风格在赢得众多赞誉的同时,也引发了外界的一些争议。
部分人认为董明珠过于强势,她在决策时往往独断专行,很少听取他人意见。在格力电器的发展过程中,她推行的一些政策和决策,如销售模式的调整、多元化发展的尝试等,在实施前没有充分与团队成员沟通,导致部分员工对决策的理解和执行出现偏差。此外,她对工作的严格要求近乎苛刻,让员工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一些员工觉得在这样的管理下,工作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
面对这些争议,董明珠有着自己的回应。她认为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要有坚定的决策和高效的执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她强调自己的强势是为了确保企业的发展方向不出现偏差,严格要求是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和工作效率。她曾说:“我如果不强势,格力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就。”对于员工的压力,她觉得这是成长的必要过程,只有在高压环境下,员工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要正确理解董明珠的管理风格,需要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在竞争激烈的家电行业,企业需要有一位强有力的领导者来带领团队前进。董明珠的强势和严格,虽然在短期内可能会让员工感到不适,但从长远来看,却为格力电器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她的决策让格力电器在产品技术、销售渠道等方面不断创新和突破,使格力成为了行业的领军企业。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董明珠管理风格中的亲和一面。她关心员工的生活,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这体现了她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我们不能只看到她表面的强势,而忽略了她为企业和员工所做出的努力。董明珠的管理风格是适应格力电器发展的产物,是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摸索和总结出来的,我们应该以客观、全面的视角去理解和评价。
五、格力的多元化发展
1.上市与扩张
1996年11月18日,格力电器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股票代码为000651。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格力电器正式进入资本市场,开启了发展的新篇章。上市前,格力电器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和独特的销售模式,在国内空调市场已占据重要地位。上市为格力电器带来了大量的资金支持,使其能够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加大研发投入和拓展市场。
上市后的格力电器开启了一系列扩张举措。1999年,格力电器在巴西建立了生产基地,这是其国际化战略的重要一步。巴西作为南美洲最大的国家,拥有庞大的市场潜力。在巴西建厂,格力电器能够更贴近当地市场,及时响应客户需求,降低运输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同时,这也有助于格力电器积累国际化运营的经验,提升品牌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
除了海外建厂,格力电器还在国内不断扩大生产布局。通过新建和扩建生产基地,格力电器提高了产能,满足了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在技术研发方面,格力电器加大投入,建立了多个研发中心,吸引了大量优秀的科研人才。这些研发中心不断推出新技术、新产品,提升了格力电器的核心竞争力。
上市和扩张对格力电器具有深远的意义。从资金层面来看,上市为格力电器提供了稳定的融资渠道,使其在市场竞争中能够有足够的资金进行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在市场方面,海外建厂和国内生产布局的扩大,让格力电器的产品能够覆盖更广泛的区域,提高了市场份额。在品牌影响力上,国际化的扩张使格力电器成为了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品牌,提升了品牌的美誉度和忠诚度。
格力电器的上市和扩张是其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阶段,为其成为全球知名的家电企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