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疯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章 周平王姬宜臼,中国历代名人大鉴,张一疯,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周平王:东周开国君主的跌宕人生与时代变局
一、周平王所处的时代背景
1.西周晚期的政治乱象
西周晚期,王朝统治已显露出摇摇欲坠的迹象,而周幽王的昏庸统治更是加速了这一进程,将西周王朝推向了覆灭的边缘。
周幽王的昏庸在“烽火戏诸侯”这一事件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烽火本是古代用于传递紧急军情的重要信号,诸侯见烽火燃起,便会即刻带兵勤王。然而,周幽王为博宠妃褒姒一笑,竟多次无故点燃烽火。诸侯们匆忙赶来,却发现并无战事,只是周幽王的一场闹剧。久而久之,诸侯们对烽火信号失去了信任。当犬戎真正来犯,烽火再次燃起时,诸侯们以为又是周幽王的玩笑,纷纷按兵不动。这一荒唐之举,严重破坏了西周的军事预警机制,使得周王室在面对外敌入侵时孤立无援。
废嫡立庶则是周幽王的另一大昏招。周平王姬宜臼本是周幽王的正牌太子,其母为王后申后,来自周室的母舅之邦姜姓的申国。但周幽王宠爱褒姒,不仅废黜了申后和姬宜臼的太子之位,还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这一行为引发了朝堂上的嫡庶之争和党派之争,打破了西周长期以来的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是西周政治的基石,它规定了王位继承的顺序和贵族的等级秩序,周幽王的废嫡立庶之举严重动摇了这一制度,使得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
除了周幽王的昏庸行为,西周晚期的政治腐败也十分严重。各级官员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成风,他们不顾百姓死活,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土地兼并现象日益加剧,大量农民失去了自己的土地,沦为贵族的附庸。同时,繁重的赋税和徭役压得百姓喘不过气来,社会矛盾逐渐激化。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对周王室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社会动荡不安。
在这种政治乱象之下,西周王朝的统治根基已经被严重侵蚀。周幽王的昏庸统治和政治腐败使得周王室失去了民心和诸侯的支持,为西周的灭亡埋下了伏笔。而周平王正是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登上了历史舞台,他的命运也与西周的覆灭和东周的兴起紧密相连。
2.自然灾害的影响
西周晚期,西北关中一带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干旱和岐山地震接踵而至,给当地的农业生产、百姓生活以及周王室的统治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干旱是当时最为突出的自然灾害之一。长时间的干旱使得土地干裂,水源枯竭,农作物无法正常生长。关中地区作为西周的核心区域,一直是重要的农业产区,但干旱让大片农田颗粒无收。农民们失去了主要的经济来源,生活陷入了困境。他们不仅面临着饥饿的威胁,还不得不背井离乡,寻找新的生存之地。人口的大量流动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
岐山地震更是雪上加霜。公元前780年,岐山发生了强烈的地震,这场地震震级高、破坏力大,给关中地区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地震导致山体滑坡、河流改道,许多村庄和城镇被夷为平地。大量的房屋倒塌,百姓死伤无数。地震还破坏了水利设施和灌溉系统,使得原本就因干旱而脆弱的农业生产更是难以为继。
这些自然灾害对周王室的统治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农业生产的破坏导致粮食产量锐减,周王室的财政收入受到了严重影响。为了维持统治,周王室不得不增加赋税,这进一步加重了百姓的负担,使得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同时,自然灾害引发的社会动荡也削弱了周王室的权威,诸侯们对周王室的信心开始动摇。
在自然灾害和政治乱象的双重打击下,西周王朝的统治摇摇欲坠。周平王即位时,面临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局面。他不得不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应对这些困境,而东迁洛邑也成为了他挽救周王室的无奈之举。
3.外部游牧部落的威胁
西周晚期,外部游牧部落的威胁日益加剧,其中犬戎对宗周镐京的侵扰尤为突出,而周王室应对不力,使得局势愈发严峻。
犬戎是生活在西北的游牧部落,他们以游牧为生,擅长骑射,具有很强的机动性和战斗力。随着西周王朝内部政治的腐败和社会矛盾的激化,犬戎逐渐察觉到周王室的虚弱,开始频繁地对宗周镐京周边地区进行侵扰。他们时常掠夺财物、屠杀百姓,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面对犬戎的侵扰,周王室却显得应对乏力。一方面,周幽王的昏庸统治使得周王室的军事力量受到了严重削弱。“烽火戏诸侯”事件之后,诸侯对周王室的信任大打折扣,当犬戎真正来犯时,诸侯们不再积极响应周王室的号召,导致周王室在军事上孤立无援。另一方面,周王室内部的政治斗争也分散了应对外部威胁的精力。周幽王废嫡立庶引发的嫡庶之争和党派之争,使得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无法形成有效的统一指挥来抵御外敌。
犬戎的侵扰不断升级,最终导致了西周的灭亡。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缯国和犬戎进攻周幽王。犬戎军队势如破竹,迅速攻破了宗周镐京。周幽王和伯服在战乱中被杀,镐京被洗劫一空,成为一片废墟。这场战争不仅让西周王朝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也让周平王不得不面对一个残破不堪的局面。
周平王即位后,犬戎的威胁依然存在。为了躲避犬戎的侵扰,周平王不得不做出东迁洛邑的决定。这一举措虽然暂时缓解了周王室与犬戎的直接冲突,但也标志着西周的结束和东周的开始,周王室的权威从此一落千丈,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动荡时期。
二、周平王的生平经历
1.早年太子生涯
周平王姬宜臼,本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天之骄子。他身为周幽王的嫡长子,其母申后乃申国国君申侯之女,凭借着正统的出身,姬宜臼早早便被立为太子,享受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尊崇地位。
在成为太子的那段时光里,姬宜臼接受着最顶级的教育和培养。他学习着周礼、乐舞、射御等知识和技能,身边围绕着当时最有学问的老师和贤能之士。他生活在奢华的宫殿之中,衣食住行皆为上乘,一举一动都备受瞩目。他参与各种宫廷仪式和政治活动,逐渐熟悉着王室的规矩和政治运作的方式,为将来继承王位做着准备。
然而,命运的转折点随着褒姒的出现而到来。周幽王对褒姒宠爱有加,为了博美人欢心,不惜一切代价。褒姒入宫后,很快便在周幽王心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而姬宜臼和申后的地位则岌岌可危。
周幽王八年(公元前775年),周幽王做出了一个震惊朝野的决定——废嫡立庶。他不顾宗法制度和大臣们的反对,废黜了申后的王后之位,同时也剥夺了姬宜臼的太子身份。取而代之的是,褒姒被立为王后,她所生的儿子姬伯服被立为太子。
这一决定对姬宜臼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他从高高在上的太子瞬间沦为了被边缘化的人物,不仅失去了继承王位的资格,还面临着生命的威胁。据说,周幽王曾试图将姬宜臼置于死地,他把老虎放出来,想让老虎咬死姬宜臼。所幸姬宜臼胆识过人,他不但没有惊慌逃窜,反而大喝一声,吓住了老虎,才逃过一劫。
在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十分危险后,姬宜臼深知留在宫中已无容身之地。于是,他与母亲申后暗中商议,决定逃奔申国,寻求外祖父申侯的庇护。从此,姬宜臼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他告别了曾经的太子生活,踏上了充满未知和挑战的逃亡之路。
2.逃亡与申国庇护
周平王姬宜臼被废黜太子之位后,处境愈发凶险。周幽王对他心存猜忌,欲除之而后快,身边的危险如影随形。在这样的绝境之下,姬宜臼深知留在镐京无异于坐以待毙,唯有逃离才能保全性命。而申国,作为母亲申后的娘家,成为了他唯一的避难之所。
姬宜臼与母亲申后秘密谋划,趁着夜色的掩护,小心翼翼地避开了宫廷中的眼线和守卫。他们乔装打扮,一路风餐露宿,历经艰辛,终于成功抵达申国。申国国君申侯是姬宜臼的外祖父,看到外孙狼狈的模样,心中既愤怒又心疼。愤怒于周幽王的昏庸无道,心疼外孙遭遇如此不公的待遇。
申侯对姬宜臼给予了全力的支持。他不仅为姬宜臼提供了安全的庇护场所,让他能够安心生活,还在政治上为他出谋划策。申侯深知周幽王的所作所为已经引起了诸侯们的不满,于是他积极联络其他诸侯国,试图为姬宜臼争取更多的支持。
在申国的日子里,姬宜臼逐渐从逃亡的恐惧中恢复过来。他在申侯的教导下,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政治和军事方面的知识,为日后的复国大业做着准备。申国的百姓也对姬宜臼表示同情和支持,他们希望姬宜臼能够重新夺回王位,恢复西周的繁荣。
然而,周幽王的倒行逆施并没有停止。他的昏庸统治使得西周王朝的局势愈发混乱,诸侯们对他的不满也日益加剧。申侯看到时机成熟,决定联合鄫国和西夷犬戎,共同讨伐周幽王。公元前771年,三方联军向镐京发起了进攻。周幽王在骊山之下被杀,镐京被攻破,西周王朝至此灭亡。
申侯的这一行动,不仅为外孙姬宜臼报了仇,也为他登上王位铺平了道路。在申、鲁、许等诸侯国的拥立下,姬宜臼正式继位,成为了东周的第一位君主——周平王。
3.拥立继位与两王并立
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鄫国、西夷犬戎攻破镐京,周幽王在骊山之下被杀,西周王朝宣告灭亡。在这动荡的局势中,申、鲁、许等诸侯国出于自身利益和对正统的维护,决定拥立姬宜臼继位,是为周平王。
申国作为周平王母亲申后的娘家,与周平王有着深厚的血缘关系,自然全力支持他登上王位。鲁国是周公旦的封国,在诸侯中具有较高的威望和影响力,其支持周平王有助于稳定局势,争取其他诸侯的认可。许国则是出于对周王室的忠诚和对局势的判断,加入了拥立周平王的阵营。这些诸侯国的联合行动,为周平王的继位提供了强大的政治支持。
然而,周平王的继位并非一帆风顺。就在他继位的同时,诸侯虢公翰拥立周幽王之弟余臣为天子,史称周携王,从而形成了周王朝两王并立的局面。虢公翰拥立周携王,可能是出于对周平王背后申国势力的忌惮,也可能是为了维护自己在周王室中的地位和利益。他认为周平王的继位是申侯等诸侯的阴谋,而周携王作为周幽王的弟弟,更具有继承王位的合法性。
两王并立的局面持续了长达20年之久,这期间周王朝陷入了分裂和混乱。周平王和周携王各自拥有支持者,双方在政治、军事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周平王依靠晋、郑等诸侯国的支持,勉强维持着自己的统治。而周携王则在虢公翰等诸侯的拥护下,占据了一定的势力范围。
这种分裂局面给周王朝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一方面,两王并立使得周王室的权威受到了严重的挑战,诸侯们对周王室的忠诚度下降,纷纷各自为政,导致周王朝的统治秩序陷入混乱。另一方面,两王之间的斗争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使得周王朝的国力进一步削弱。
周平王二十一年(公元前750年),支持周平王的晋文侯攻杀周携王,结束了周王朝长达20年的两王并立局面。这一事件使得周王朝再度重新统一,稳定了东周初年的局势。周平王也得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继续领导周王朝在动荡的时代中艰难前行。
4.东迁洛邑
周平王继位后,面临着一个千疮百孔、危机四伏的局面,东迁洛邑成为他不得不做出的艰难抉择。
镐京,这座曾经辉煌的西周都城,在犬戎的洗劫下已破败不堪。宫殿被焚毁,街市成废墟,百姓流离失所,昔日的繁华荡然无存。而且,镐京地处西北,直接暴露在犬戎等游牧部落的威胁之下,安全难以保障。周平王深知,若继续留在镐京,周王室随时可能再次遭受犬戎的攻击,甚至有覆灭的危险。
同时,周王室的实力在长期的政治乱象和战争中遭到了极大的削弱。土地大量丧失,人口锐减,财政收入匮乏,已经无力重建和守卫镐京。而洛邑位于中原地区,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经济相对发达,且有天然的地理屏障,有利于周王室的防守和发展。基于这些因素,周平王决定将都城东迁到洛邑。
东迁洛邑并非易事,需要诸侯的支持和协助。郑、秦、晋等诸侯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郑国的郑武公积极响应周平王的号召,他率领郑国军队护送周平王东迁。郑武公不仅在军事上提供了保护,还在政治上给予周平王支持。他被周平王任命为司徒,与晋文侯一同辅佐周王室,帮助周平王稳定了东迁后的局势。
秦国的秦襄公在犬戎攻打周朝时作战得力,立有大功。在周平王东迁时,他也派兵护送。为了感谢秦襄公的帮助,周平王提升秦襄公为诸侯,并赐封给他西戎攻占的岐山以西土地。这一举措不仅让秦国获得了发展的机会,也为秦国日后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晋国的晋文侯同样是周平王东迁的重要支持者。他在政治上声援周平王,在军事上给予周王室一定的保障。晋文侯还攻杀了周携王,结束了周王朝两王并立的局面,使周王室得以重新统一,为周平王东迁创造了有利的政治环境。
公元前770年,在郑、秦、晋等诸侯的护送下,周平王率领王室成员和部分臣民离开了镐京,东迁至洛邑。东迁之后的周朝,史称东周,这一事件也标志着春秋时期的开端。从此,周王室的权威逐渐衰落,诸侯争霸的时代拉开了帷幕。
三、周平王的为政举措
1.列秦诸侯
周平王提升秦襄公为诸侯并赐封岐山以西土地,这一决策有着深刻的背景和考量。
在周平王东迁的过程中,秦襄公展现出了非凡的忠诚与实力。当犬戎攻打周朝,局势危急之时,秦襄公率领秦军奋勇作战,表现得极为英勇,立下了赫赫战功。而且,在周平王决定东迁洛邑时,秦襄公更是毫不犹豫地派兵护送,为周平王的顺利东迁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周平王深知秦襄公的贡献巨大,为了表达对他的感激与嘉奖,同时也为了借助秦国的力量对抗犬戎,于是做出了提升秦襄公为诸侯的决定。
周平王赐封给秦襄公岐山以西的土地,这片土地原本被西戎攻占。周平王对秦襄公承诺:“西戎凶恶无道,掠夺我们岐、丰的土地,只要秦国能攻打并赶走西戎,如果秦国攻占这些土地,那这些土地就归秦国所有。”这一赐封看似慷慨,实则也是周平王的无奈之举。当时周王室势力衰微,已经无力掌控这片土地,将其赐封给秦国,既可以让秦国为周王室抵御西戎的侵扰,又能在名义上维持周王室对这片土地的主权。
这一决策对秦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获得诸侯地位,使秦国在政治上得到了周王室的认可,提升了秦国在诸侯中的地位和威望,为秦国日后参与中原事务奠定了基础。而岐山以西的土地,虽然当时被西戎占据,但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秦国以此为契机,开始了与西戎的长期斗争。秦襄公及其后代子孙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不断向西部扩张。他们积极发展农业生产,加强军事建设,逐渐壮大了自身的实力。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秦国成功地攻占了岐山以西的地区,将其纳入了自己的版图。秦国的领土得到了极大的扩张,人口也不断增加,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增强。秦国从此开始崛起,逐渐成为了春秋时期的强国之一,为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任用郑、虢辅政
周平王东迁洛邑后,为了稳定局势、重振周王室的权威,他任用郑武公、郑庄公父子和虢公忌父担任周王室卿士,这些举措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郑武公是周平王东迁的重要支持者之一。在护送周平王东迁的过程中,郑武公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周平王对他十分倚重,任命他为司徒,让他与晋文侯一同辅佐周王室。郑武公在任期间,积极协助周平王处理朝政,稳定了东迁后的局势。他凭借郑国的实力和自己的威望,在诸侯中起到了一定的协调作用,为周王室赢得了短暂的和平与稳定。
郑武公去世后,其子郑庄公继承了郑国的君位,同时也继续担任周王室的卿士。郑庄公是一位极具政治野心和谋略的君主。他在周王室中掌握了重要的权力,凭借郑国日益强大的实力,逐渐在诸侯中崭露头角。然而,随着郑国实力的不断增强,郑庄公的野心也逐渐膨胀。他开始在周王室中独断专行,不把周平王放在眼里,试图操纵周王室的朝政。
周平王对郑庄公的专权行为感到不满,为了制衡郑庄公的势力,他开始暗中扶持虢公忌父。虢公忌父是虢国的国君,虢国在当时也是一个实力较强的诸侯国。周平王任用虢公忌父担任周王室的卿士,希望借助虢国的力量来牵制郑国。虢公忌父在周王室中逐渐崭露头角,与郑庄公形成了一定的竞争态势。
郑、虢两国在周王室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复杂。郑国凭借其强大的实力和与周王室的密切关系,在周王室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郑武公和郑庄公父子先后担任周王室卿士,掌握了周王室的部分权力,对周王室的决策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郑国的强大也引起了周王室的忌惮,周平王试图通过扶持虢国来平衡郑国的势力。
虢国则是周平王用来制衡郑国的重要力量。虢公忌父在周王室中的地位逐渐上升,他与郑庄公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加剧。虢国的存在对郑国起到了一定的牵制作用,使得郑国不敢轻易对周王室采取过激的行动。
周平王任用郑、虢辅政的举措,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试图平衡各方势力,维护周王室的权威,但也加剧了周王室与诸侯之间的矛盾。郑、虢两国之间的明争暗斗,使得周王室内部的政治局势更加复杂,也为后来的周郑交质等事件埋下了伏笔。
3.周郑交质
周平王与郑庄公之间的矛盾,源于郑国实力的不断壮大以及郑庄公在周王室的专权行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