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疯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章 赵高,中国历代名人大鉴,张一疯,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赵高的母亲因触犯刑法遭到处刑,身体残缺后被收入秦朝官府设立的隐官。在这样的环境下,赵高和他的兄弟们出生。母亲的服刑经历,不仅让赵高深刻体会到法律的威严和社会的残酷,也成为他努力学习法律知识、试图改变命运的动力之一。
关于赵高的兄弟,虽史料未详细提及他们的名字,但可以想象,在母亲服刑的艰难环境中成长,他们相互扶持。赵高在宫廷中逐渐崭露头角后,或许也为兄弟们带来了一定的机会和改变。然而,随着赵高在秦朝政治舞台上的权力斗争愈发激烈,他的兄弟们也不可避免地卷入其中。最终,赵高的倒台,使得整个家族遭受牵连,他的直系亲属也随之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2.其他家族关联
赵高家族与赵国、秦国宗室均存在远亲关系。一种观点认为赵高是赵国宗族远支,秦灭赵使家族命运急转直下,这或许成为他复仇的潜在动机。另一种观点指出他是秦国宗室远亲,虽为旁支,但宗室身份让他有机会接触秦国文化与法律。这种复杂的家族关联,使赵高在秦宫廷的权力角逐中,既可能因赵国背景被部分人排斥,又能凭借秦国宗室远亲身份获得一定资源,为其复杂的政治生涯增添了别样色彩。
五、赵高相关争议
1.身世之争
关于赵高的身世,史学界存在诸多争议,主要集中在他是赵国宗族远支还是秦国宗室远亲这两种观点上。
部分学者认为赵高是赵国宗族远支。依据《史记·蒙恬列传》记载,“赵高者,诸赵疏远属也。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戮,世世卑贱”。这里的“诸赵”,有人解读为赵国宗室。秦灭赵后,赵高家族遭遇变故,他的母亲受刑,家庭陷入困境,这也解释了他后来在秦朝宫廷中一系列极端行为可能是出于对赵国的复仇心理。这种观点的来源主要是基于对史料中文字的解读和对赵高行为动机的推测。
然而,也有学者主张赵高是秦国宗室远亲。他们认为“诸赵”并非指赵国,而是秦国宗室的别称。因为秦赵两国同宗,都源于嬴姓赵氏。在秦国的历史中,宗室成员也常以“赵”为氏。从赵高能够接触到秦国的核心机密,如参与秦始皇遗诏的处理等情况来看,他很可能具有秦国宗室远亲的身份,这样才能有机会接近权力中心并获得秦始皇的信任。这种观点的依据是秦赵同宗的历史渊源以及赵高在秦朝宫廷中的特殊地位。
目前,由于史料记载的模糊性和局限性,关于赵高身世的争议仍未得到定论。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和依据,但也都缺乏确凿的证据。随着考古发现的不断推进和对历史研究的深入,或许未来能够揭开赵高身世的神秘面纱。
2.阉宦身份争议
在历史研究中,赵高是否为宦官这一问题存在诸多争议,不同观点各有其依据。
传统观点认为赵高是宦官。《史记》中记载“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戮,世世卑贱”,“隐宫”常被解读为受宫刑后服役的地方,由此推断赵高是受过宫刑的宦官。而且在秦朝宫廷的权力结构中,赵高以中车府令等身份常在皇帝身边侍奉,这一角色在当时多由宦官担任。此外,赵高能够自由出入宫廷内闱,参与诸多宫廷机密事务,从侧面也印证了他宦官的身份。
然而,也有观点对赵高的宦官身份提出质疑。有学者指出,“隐宫”可能并非指受宫刑后的场所,而是指在隐蔽的官府机构中服役。从赵高的经历来看,他精通法律,曾教导胡亥学习法律知识,展现出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政治才能,这与传统印象中宦官的形象有所不同。并且,赵高有女儿,还将女儿嫁给了阎乐,按照常理,宦官是无法生育子女的。
争议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史料记载的模糊性和解读的多样性。古代文献对于一些词汇和概念的表述不够清晰明确,导致后人在理解上出现分歧。这种争议对研究赵高的历史角色产生了一定影响。如果赵高是宦官,那么他的权力获取和政治行为可能更多地与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宦官专权现象相关;如果他不是宦官,那么他的崛起可能更多地依赖于自身的才能和政治手段,这将改变我们对他在秦朝政治舞台上作用的认识。目前,由于缺乏确凿的证据,这一争议仍将持续。
3.官职之争
赵高在秦朝担任过多个重要官职,如中车府令、郎中令、丞相,然而,关于他在这些职位上的具体职责和权力范围,史学界存在一定争议。
对于中车府令一职,传统观点认为这只是一个负责宫廷车马管理的卑微官职。但也有观点认为,此职位虽品级不高,却能让赵高时常陪伴在秦始皇身边,参与机要事务,拥有一定的影响力。从赵高能够扣压秦始皇遗诏这一行为来看,他在中车府令任上或许掌握着超出常规认知的权力。
郎中令是赵高在胡亥即位后担任的官职,主要负责宫廷侍卫和皇帝安全。有观点认为赵高借此职位安插亲信,监视朝廷大臣,权力极大。但也有人觉得,郎中令的职责主要还是安保方面,赵高的权力扩张是其个人阴谋所致,并非该官职本身赋予。
丞相之位,赵高在后期得以担任。有人认为他此时独揽朝政,权力达到顶峰,完全掌控了秦朝的政治走向。然而,也有观点指出,即便身为丞相,赵高仍受到朝廷部分势力的制约,其权力并非毫无限制。
这些官职之争对理解赵高的历史角色意义重大。若他在各职位上权力远超常规,那么他的专权乱政便是制度漏洞所致;若权力主要源于个人阴谋,那他的个人野心和手段则是导致秦朝灭亡的关键因素。
4.生年考证争议
关于赵高出生年份,史学界尚无定论,存在多种不同的考证结果。
有观点依据赵高早期经历和在宫廷崭露头角的时间,推测他出生于秦始皇统一六国前的一段时间,认为这样他才有足够时间积累知识和经验,获得秦始皇的赏识。此考证方法依据人物成长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但缺乏明确史料支撑,更多是基于逻辑推理。
另一种观点结合赵高在沙丘政变等重大事件中的表现,认为他当时应处于年富力强、心智成熟的阶段,从而推断其出生年份。这种方法考虑了历史事件与人物年龄的关联,但对事件发生时人物所需的年龄界定较为主观,不同人可能有不同判断。
还有观点从赵高家族背景和当时社会环境出发,推测其出生年份。然而,由于赵高身世本身存在争议,家族相关信息也不明确,这种考证方法的可靠性也受到影响。总之,目前关于赵高出生年份的考证都存在一定局限性,有待更多史料发现来解开谜团。
5.死亡原因争议
关于赵高的死亡原因,历史记载虽大致相同,但仍存在一些细微差异和争议。主流观点认为,赵高被子婴设计诛杀。子婴深知赵高心狠手辣、野心勃勃,为求自保,与亲信商议后,趁赵高前来请他登基时,埋伏士兵将其斩杀,并诛夷三族。
然而,也有观点认为,赵高之死可能与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有关。秦朝末年,起义军势如破竹,秦朝统治摇摇欲坠。赵高在逼死秦二世后,试图篡位自立却未能得逞,此时朝廷内外对他的不满和反抗情绪达到顶点。或许在这种情况下,赵高成为各方势力斗争的牺牲品,子婴只是顺应了这一趋势,将其除掉。
这些争议背后的历史背景是秦朝末年的动荡局势,各方势力为争夺权力展开激烈斗争。由于史料记载有限,我们难以确定真正的死因,但子婴诛杀赵高这一基本事实,反映了赵高的专权和乱政已到了不可容忍的地步。
六、赵高的墓址探寻
1.历史记载与传说
关于赵高墓址,历史文献记载极为有限。目前尚未发现明确提及赵高墓具体位置的权威史料,仅能从一些侧面信息进行推测。由于赵高在历史上声名狼藉,秦朝灭亡后,其墓葬可能未得到妥善记录和保存,导致相关记载缺失。
民间传说中,赵高墓址说法不一。有的传说称赵高墓在咸阳附近,因咸阳是秦朝都城,赵高一生主要活动于此,人们认为他死后可能葬在都城周边。还有传说认为赵高墓在他的故乡,但因赵高身世存在争议,故乡具体位置难以确定,此传说也缺乏有力支撑。
这些记载和传说可信度较低。历史文献记载的缺失使我们难以依据可靠资料确定墓址。民间传说多为口口相传,在传播过程中可能加入了人们的主观臆想和情感因素,其来源缺乏严谨的考证。因此,要确定赵高墓址,还需更多考古发现和研究。
2.考古发现与研究
截至目前,考古学界尚未有关于赵高墓址的确切发现。由于历史文献记载的匮乏和民间传说的不确定性,对赵高墓址的探寻困难重重。目前尚未有针对性的考古发掘工作直接指向赵高墓。
未来进一步探寻存在一定可能性。随着考古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新的考古发现,或许能为寻找赵高墓提供线索。探寻方向可聚焦于咸阳周边及可能与赵高身世相关的地区,通过对古代墓葬群的系统勘探和研究,结合历史文献和民间传说,逐步缩小探寻范围,增加找到赵高墓址的几率。
七、史书中的赵高形象
1.不同史书的记载差异
不同史书对赵高的记载存在明显差异,以《史记》和《战国策》为例,二者在内容侧重点和人物形象塑造上各有不同。
《史记》作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赵高的记载较为详细且全面。司马迁在《史记》中着重描述了赵高的政治阴谋和权力斗争,如沙丘政变、指鹿为马等事件,将赵高刻画成一个阴险狡诈、野心勃勃的奸臣形象。通过对这些事件的细致描写,展现了赵高如何一步步篡夺秦朝大权,导致秦朝走向灭亡。《史记》的记载基于丰富的史料和实地考察,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其目的在于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记录,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后世提供借鉴。
相比之下,《战国策》对赵高的记载相对较少,且主要侧重于他在外交和谋略方面的表现。《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录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活动。在《战国策》中,赵高更多地被描绘成一个善于运用谋略和权术的谋士,他的行为和决策往往是为了实现国家的利益或个人的目标。这种记载方式反映了《战国策》注重权谋和策略的史学观念,强调在乱世中通过智谋和手段来获取胜利。
这些记载差异产生的原因主要与史书的体裁、创作目的和史学观念有关。《史记》以纪传体的形式记录历史,更注重人物的生平事迹和性格特点,旨在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展现历史的发展脉络。而《战国策》以国别体的形式记录历史,更注重各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和外交关系,强调权谋和策略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不同的史学观念也影响了对赵高的评价和记载,《史记》更强调道德和正义,对赵高的行为持批判态度;而《战国策》更注重实际效果和利益,对赵高的谋略和权术给予了一定的肯定。
2.史书形象的塑造与影响
史书中赵高形象的塑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司马迁在《史记》中对赵高的记载,成为后世塑造其形象的重要蓝本。司马迁生活在汉朝,汉朝建立于秦朝灭亡之后,为了巩固统治,汉朝统治者需要从秦朝的灭亡中吸取教训。因此,司马迁在创作《史记》时,将赵高描绘成一个阴险狡诈、野心勃勃的奸臣,强调他的专权乱政是导致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这种形象的塑造符合当时的政治需要,也反映了司马迁的史学观念和价值取向。
除了政治因素外,文化传统也对赵高形象的塑造产生了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和奸臣是两个对立的概念,忠臣被视为正义和道德的化身,而奸臣则被视为邪恶和腐败的代表。赵高在历史上的所作所为,如篡改遗诏、诛杀宗室大臣、指鹿为马等,与忠臣的形象背道而驰,因此被人们视为奸臣的典型。这种文化传统的影响,使得赵高的形象在后世不断被强化和固化。
史书中赵高的形象对后世认知赵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文学、艺术等领域,赵高常常被描绘成一个反面人物,成为人们批判和谴责的对象。这种形象的传播,使得人们对赵高的认识更加片面和单一,忽略了他在历史上的其他方面。同时,史书中赵高的形象也对人们的价值观产生了影响,提醒人们要警惕权力的诱惑,保持正义和道德的底线。
然而,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史书中的记载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主观性。在评价历史人物时,我们应该全面、客观地分析历史资料,避免受到单一观点的影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准确地认识历史人物,从中吸取有益的经验和教训。
八、赵高的艺术形象
1.文学形象
在青春文学作家玄色创作的小说《哑舍》及其衍生作品中,赵高被赋予了全新的文学形象,与传统历史记载中的奸臣形象大相径庭。
在《哑舍》的故事架构里,赵高的身份背景独特而神秘。他是哑舍老板甘罗的挚友,同时也是一位知晓诸多古董秘密的特殊人物。他拥有漫长的寿命,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这一设定为他的形象增添了浓厚的奇幻色彩。他穿梭于不同的时代,守护着哑舍中的古董,每一件古董背后都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而赵高则是这些故事的守护者和讲述者。
从性格特点来看,《哑舍》中的赵高不再是那个阴险狡诈、心狠手辣的奸臣。他重情重义,对待朋友真诚而坚定。与甘罗之间的友情跨越了千年,始终不离不弃。他聪明睿智,面对各种复杂的情况都能冷静应对,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化解危机。同时,他也有着善良的一面,尽管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但内心深处依然保留着一份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在人际关系方面,赵高与甘罗的关系最为密切。他们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共同守护着哑舍和其中的古董。此外,他还与其他角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医生扶苏、公主胡姬等。在与这些角色的交往中,赵高展现出了不同的一面,时而幽默风趣,时而严肃认真,使得他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哑舍》中赵高这一文学形象的创作特点十分鲜明。作者巧妙地将历史元素与奇幻元素相结合,打破了传统历史人物形象的束缚,为读者呈现出一个全新的赵高。通过对赵高性格和人际关系的塑造,使他成为了一个有血有肉、充满情感的人物,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这一形象的创作意义深远。它为读者提供了一个重新认识历史人物的视角,让人们明白历史人物并非单一的、平面的,他们也有着自己的情感和故事。它丰富了文学创作的题材和内容,为青春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它引发了读者对历史和人性的思考,让人们在欣赏故事的同时,也能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2.影视形象
在众多影视作品中,赵高的形象塑造丰富多样,不同版本呈现出各自独特的特点,对大众认知赵高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在电影《神话》里,赵高由张世饰演。此版赵高起初是个善良、懦弱且有些憨傻的小人物。他被征为役夫后进入秦宫,在历经一系列残酷的折磨与屈辱后,性格发生了扭曲,逐渐变得心狠手辣、不择手段。他的转变过程刻画得十分细腻,让观众看到了权力和环境对人性的摧残,也使这个角色多了几分令人同情的色彩。观众在痛恨他恶行的同时,也能理解他性格转变的缘由,这一形象让大众认识到赵高并非生来就是奸臣,环境的逼迫也是重要因素。
电视剧《楚汉传奇》中,许文广塑造的赵高是一个老谋深算、阴险狡诈的典型奸臣形象。他精通权谋之术,善于在宫廷的权力斗争中周旋,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使用各种阴谋诡计。他在朝堂上翻云覆雨,将秦二世玩弄于股掌之间,把秦朝的政治搅得乌烟瘴气。这个版本着重展现了赵高的政治野心和毒辣手段,强化了大众对赵高作为祸国殃民奸臣的传统认知。
而在电视剧《秦时丽人明月心》中,董彦麟饰演的赵高则相对戏份较少,形象也不够丰满。他更多地是作为一个衬托主角的配角存在,主要表现出对秦王嬴政的忠诚和敬畏,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赵高的负面形象,使观众对赵高的印象没有那么深刻。
这些不同版本的影视形象,由于创作目的和侧重点的不同,导致赵高形象存在明显差异。有的版本注重挖掘人物内心的转变,有的则强调其外在的恶行。它们对大众认知赵高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加深了大众对赵高这一历史人物的印象,让更多人了解到他在秦朝历史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另一方面,不同的形象塑造也引发了大众对历史人物评价的思考,使人们认识到不能简单地以单一的标准去评判一个历史人物,而应该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理解。
九、赵高现象的历史反思
1.权力的诱惑与腐蚀
赵高对权力的追求可谓达到了极致,权力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从他踏入宫廷的那一刻起,便紧紧地吸引着他,使他一步步陷入权力的深渊无法自拔。
初入宫廷时,赵高只是一个地位卑微的小宦官,但他凭借着对法律的精通和自身的勤奋努力,很快得到了秦始皇的赏识,被提拔为中车府令。这一职位让他有了更多接近权力核心的机会,也让他尝到了权力带来的甜头。从此,他对权力的渴望愈发强烈,开始不择手段地追逐更高的权力。
沙丘政变是赵高权力之路的重要转折点。他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势和地位,私自扣压秦始皇的遗诏,劝说胡亥和李斯合谋,伪造遗诏,立胡亥为帝,赐死扶苏。这一阴谋的成功实施,让赵高成为了秦朝最有权势的人之一。此后,他更是肆无忌惮地滥用权力,将朝廷变成了自己的一言堂。
胡亥即位后,赵高担任郎中令,负责宫廷侍卫和皇帝的安全保卫工作。他利用这一职位,安插亲信,监视朝廷大臣,对异己势力进行残酷的打压和迫害。他还指使胡亥更改法律,制定更为严苛的刑罚,导致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权力,赵高上演了一场指鹿为马的闹剧。他在朝堂之上故意将鹿说成马,以此来试探大臣们对自己的忠诚度。那些敢于说出真相的大臣,都遭到了他的迫害;而那些迎合他的大臣,则得到了他的提拔和重用。这一事件充分暴露了赵高的专权和残暴,也让朝廷内部的政治生态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权力不仅让赵高变得贪婪和残暴,也让他失去了人性。他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惜牺牲国家和百姓的利益。他的行为导致了秦朝的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和民不聊生,最终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历史上,像赵高这样被权力腐蚀的例子并不少见。唐朝的李林甫,为了保住自己的宰相之位,排斥异己,打压贤臣,导致朝廷内部矛盾激化,为安史之乱的爆发埋下了隐患。明朝的魏忠贤,权倾朝野,结党营私,残害忠良,使得明朝的政治黑暗到了极点。
权力就像一把双刃剑,它可以让人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也可以让人迷失自我,走向堕落。当一个人被权力的诱惑所迷惑时,他往往会失去理智,做出违背道德和法律的事情。因此,我们应该正确看待权力,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权力所腐蚀。
2.政治生态的破坏与修复
赵高的所作所为对秦朝政治生态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在他的操纵下,秦朝的政治体系从内部开始瓦解。
沙丘政变中,赵高篡改遗诏,立胡亥为帝,赐死扶苏,这一行为打破了皇位传承的正常秩序,使得本应贤明的扶苏无法即位,而昏庸的胡亥登上皇位,为秦朝的灭亡埋下了祸根。此后,赵高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指使胡亥更改法律,制定严苛刑罚,诛戮宗室和大臣。朝廷内部人心惶惶,正直之士被大量清除,剩下的多是阿谀奉承、趋炎附势之徒。政治决策不再以国家利益为导向,而是围绕着赵高的个人意志进行,导致朝廷的行政效率低下,政策朝令夕改。
指鹿为马事件更是将这种破坏推向了极致。赵高通过这一闹剧,彻底摧毁了朝廷的是非观念和正常的政治秩序。大臣们为了自保,不敢说出真相,只能迎合赵高,使得朝廷内部的风气变得极其恶劣。这种黑白颠倒的政治环境,让秦朝的统治失去了公信力,百姓对朝廷的不满和怨恨日益加深。
从赵高的行为中,我们可以吸取诸多教训。首先,权力必须受到有效的制约和监督。赵高之所以能够肆意妄为,就是因为秦朝缺乏对权力的制衡机制,使得他能够独揽大权,为所欲为。其次,选拔人才应该注重品德和才能。秦朝后期,朝廷中充斥着大量的奸臣和小人,他们只知道迎合上级,而不顾国家的利益,这严重影响了朝廷的决策和治理能力。最后,政治生态的建设需要一个稳定的制度环境。秦朝的法律被赵高随意更改,导致社会秩序混乱,这说明制度的稳定性和权威性对于政治生态的建设至关重要。
对于现代政治生态建设,赵高的故事也有着重要的启示。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建立健全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防止权力的滥用和腐败。要加强对官员的品德教育和考核,选拔出真正有能力、有担当、有道德的人才进入政府部门。要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确保制度的稳定性和公正性,为政治生态的建设提供坚实的保障。只有这样,才能营造一个风清气正、健康有序的政治环境,推动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3.历史人物评价的多元视角
对赵高这样的历史人物进行评价,需采用多元视角和方法,全面、客观、辩证地看待,才能还原其复杂的历史形象。
传统观点将赵高视为奸臣,认为他是秦朝灭亡的罪魁祸首。他篡改遗诏、诛杀宗室大臣、指鹿为马等行为,严重破坏了秦朝的政治秩序,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百姓生活困苦。这种评价基于他的政治行为和对历史发展的负面影响,有其合理性。
然而,也存在争议性观点。有人认为赵高可能是出于对赵国的复仇,才在秦朝宫廷中策划一系列阴谋。这种观点从他的身世背景出发,为他的行为提供了另一种解释。虽然目前缺乏确凿证据,但也提醒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要考虑到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
此外,从文学和影视形象来看,赵高的形象更加多样化。在《哑舍》中,他被塑造成重情重义、聪明睿智的形象;在不同的影视作品中,他的性格和行为也各有特点。这些形象丰富了我们对赵高的认识,也反映了不同创作者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和诠释。
全面、客观、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有助于我们避免片面和主观的评价。我们不能仅仅根据某一方面的行为或观点来对历史人物进行定性,而应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他们的时代背景、个人动机、行为后果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从他们的经历中吸取经验教训,为现实生活提供借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