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疯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章 鲁迅,中国历代名人大鉴,张一疯,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一、鲁迅的生平经历

1.童年与少年时光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传统的封建家庭,其家族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官宦背景。童年时期的鲁迅,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耳濡目染着传统文化的气息。绍兴,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犹如一座巨大的文化宝库,为鲁迅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古老的街道、粉墙黛瓦的建筑、充满韵味的方言,以及流传于民间的各种传说故事,都成为他童年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绍兴的文化氛围是独特而浓厚的。这里是古越文化的发祥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在鲁迅的童年生活里,随处可见传统文化的影子。他可能在街头巷尾听到老人们讲述着大禹治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等古老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丰富了他的想象力,更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爱国和坚韧的种子。同时,绍兴的民俗文化也十分丰富,如社戏、迎神赛会等活动,让鲁迅感受到了民间艺术的魅力,培养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感知。

然而,少年时期的鲁迅遭遇了家庭的变故。祖父因科场案入狱,父亲又长期患病,家庭经济状况急转直下。曾经的富贵之家逐渐走向衰落,亲戚们的冷漠和世态的炎凉也随之而来。这些经历对鲁迅的性格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他过早地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和社会的残酷。他开始对周围的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观察和思考,也更加同情社会底层人民的遭遇。

在私塾的学习经历,也是鲁迅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私塾中接受了传统的中国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在那里,他诵读经典,学习诗词歌赋,培养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文学素养。私塾先生的教导和严格要求,让鲁迅养成了勤奋好学的习惯,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童年的家庭环境、故乡绍兴的文化氛围以及少年时期的家庭变故,共同塑造了鲁迅独特的性格和思想。这些经历成为他文学创作的源泉,使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的关怀。

2.求学之路

家庭的变故让年少的鲁迅深刻体会到世态炎凉,为了寻求新的出路,1898 年,17 岁的鲁迅离开故乡绍兴,前往南京求学。他先进入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矿路学堂。在南京的这段时光,鲁迅如饥似渴地接触到了新思想。当时的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困境,西方的科学知识和政治思想开始传入。鲁迅阅读了严复翻译的《天演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如同一道闪电,照亮了他的思想世界。这让他认识到,中国若想摆脱困境,必须进行变革。在学堂里,他系统地学习了自然科学知识,接触到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思想文化,这不仅拓宽了他的视野,也让他对传统的封建思想产生了怀疑和反思。

1902 年,鲁迅以优异的成绩从矿路学堂毕业,随后获得了官费留学日本的机会。他先在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为进一步深造做准备。在东京,鲁迅感受到了浓厚的革命氛围,留学生们积极传播民主革命思想,探讨救国救民的道路。这让鲁迅深受感染,他开始关注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决心为改变中国的现状贡献自己的力量。

1904 年,鲁迅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选择学医,是希望用医学来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误诊的病人,同时也想通过医学来增强国人的体质。在仙台,鲁迅刻苦学习医学知识,成绩优异。然而,一次课堂上放映的时事影片,却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影片中,一群中国人围观同胞被日军砍头,脸上却洋溢着麻木的神情。这一幕让鲁迅深受震动,他意识到,医学只能拯救人的身体,却无法拯救人的灵魂。如果国民的思想不觉悟,即使身体再强壮,也只能做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于是,鲁迅毅然决定弃医从文,他认为,只有通过文学才能唤醒民众的觉悟,改变国民的精神。

在留学期间,鲁迅还积极参与了一些社会活动。他与许寿裳等同学一起讨论国家大事,交流思想。他还加入了反清革命组织,为推翻封建统治而努力。此外,鲁迅还开始了文学创作和翻译工作。他翻译了一些外国文学作品,希望能将国外的先进思想和文学理念引入中国。他与弟弟周作人合译的《域外小说集》,虽然销量不佳,但却为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鲁迅在南京求学接触新思想,在日本学医及弃医从文的过程,是他思想不断转变和升华的过程。这些经历让他明确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为他日后成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职业生涯

1909 年,鲁迅结束了在日本的留学生活,回到国内。回国后,他先后在杭州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鲁迅教授生理学和化学等课程,他以独特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知识储备,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和尊敬。在教学过程中,他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未知世界。在绍兴府中学堂,鲁迅担任监学兼博物教员,他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业,还关注学生的思想成长,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辛亥革命爆发后,鲁迅积极支持革命,他在绍兴组织了宣传活动,为革命的胜利摇旗呐喊。1912 年,鲁迅应教育总长蔡元培的邀请,前往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职,后随教育部迁至北京,担任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等职。在教育部工作期间,鲁迅致力于推动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他参与了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机构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为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做出了贡献。

1918 年 5 月,鲁迅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这篇小说以犀利的笔触,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此后,鲁迅陆续在《新青年》《晨报副刊》等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短篇小说、杂文和散文,如《孔乙己》《药》《阿q 正传》等。这些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反响,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在五四运动前后,鲁迅积极参与《新青年》的编辑工作,他与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一起,为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而努力。他通过自己的作品,宣传民主、科学的思想,反对封建礼教和旧传统,为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做出了重要贡献。

20 世纪 20 年代,鲁迅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等高校任教。在课堂上,他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深刻独到的见解,吸引了众多学生前来听课。他的授课不仅传授了知识,更启发了学生的思想,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文学人才。同时,鲁迅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他支持学生的爱国运动,反对军阀政府的专制统治。在女师大风潮和三一八惨案中,鲁迅坚定地站在学生一边,为学生的正义斗争呐喊助威,他的文章《记念刘和珍君》等,表达了对死难者的深切哀悼和对反动势力的强烈谴责。

1926 年,由于受到北洋军阀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前往厦门,担任厦门大学国文系教授兼国学研究院教授。在厦门期间,鲁迅虽然身处美丽的海滨城市,但他的内心却充满了孤独和苦闷。他在给许广平的信中写道:“这里的生活,实在太单调了。”不过,在这段时间里,鲁迅仍然坚持文学创作,他完成了散文集《朝花夕拾》的大部分篇章,这些文章回忆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充满了温情和诗意。

1927 年,鲁迅来到广州,担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在广州,鲁迅目睹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他对国民党的反动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鲁迅因营救被捕学生无效,愤而辞职。此后,鲁迅彻底放弃了对国民党的幻想,开始向无产阶级阵营靠拢。

1927 年 10 月,鲁迅到达上海,从此开始了他在上海的十年战斗生涯。在上海,鲁迅以笔为武器,继续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坚决的斗争。他撰写了大量的杂文,如《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等,这些杂文针砭时弊,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和文化专制政策,同时也对社会上的各种丑恶现象进行了批判。鲁迅还积极参与左翼文化运动,他与瞿秋白、冯雪峰等共产党人密切合作,领导和组织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为推动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鲁迅回国后的任教、任职经历以及他在不同时期参与的社会活动和文学创作活动,充分展现了他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光辉一生。他的作品和思想,不仅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变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鲁迅的思想发展

1.早期思想形成

鲁迅早期思想的形成深受进化论和尼采个性主义等思想的影响。在南京求学时,鲁迅接触到了严复翻译的《天演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对他产生了巨大冲击。这一思想让鲁迅认识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遵循着竞争和进化的规律,中国若想在列强环伺的世界中生存下去,就必须进行变革和进步。

在作品中,进化论思想有所体现。他在早期的一些文章里,表达了对青年的期望,认为青年代表着未来和希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他相信新的一定会战胜旧的,进步的一定会取代落后的,这种信念促使他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为新思想的传播摇旗呐喊。

尼采个性主义思想也在鲁迅早期思想中留下了深刻印记。尼采强调个体的价值和力量,主张打破传统的道德束缚,追求个性的自由和解放。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接触到了尼采的思想,这与他对国民性的思考相契合。当时的中国,封建礼教和传统观念严重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国民表现出麻木、愚昧和缺乏个性的特点。尼采的个性主义思想让鲁迅认识到,要改变中国的现状,就必须唤醒国民的个体意识,让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鲁迅对改造国民性问题有着初步的见解。他认为,中国国民的劣根性是导致国家落后和民族衰败的重要原因。在他的早期作品中,就开始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命运,批判封建礼教和传统观念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他希望通过文学的力量,揭示国民的弱点,唤起人们的觉醒。

鲁迅认为,改造国民性的关键在于思想启蒙。他主张通过教育和文化的手段,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培养国民的科学精神和民主意识。他希望人们能够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他也认识到,改造国民性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鲁迅早期受进化论、尼采个性主义等思想的影响,形成了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初步见解。这些思想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奠定了基础,使他成为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的先驱者之一。

2.思想转变

鲁迅思想从进化论到阶级论的转变,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早期,鲁迅深受进化论思想的影响,坚信“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他认为社会是不断进化的,新的事物必然会取代旧的事物,青年代表着未来和希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这种思想在他早期的作品和社会活动中都有明显的体现,他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为新思想的传播而努力。

然而,随着社会现实的不断变化,鲁迅逐渐对进化论思想产生了怀疑。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中国社会陷入了严重的动荡和混乱之中。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一系列反革命政变,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进行了残酷的屠杀,白色恐怖笼罩全国。在这个过程中,鲁迅看到了青年的分化,一些曾经被他寄予厚望的青年,为了个人的利益,背叛了革命,投向了反动势力的怀抱。而那些真正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的青年,却遭到了残酷的迫害。

1927年发生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广州的“四一五”惨案,给鲁迅带来了巨大的思想冲击。他亲眼目睹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看到了革命的残酷性和复杂性。这些事件让他认识到,社会并不是简单地按照进化论的规律发展的,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阶级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利益冲突,这种冲突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自然消失,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才能解决。

同时,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也对鲁迅的思想转变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鲁迅开始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的着作,深入了解阶级斗争理论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他逐渐认识到,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才能推翻剥削阶级的统治,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鲁迅思想从进化论到阶级论的转变,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思想转变之前,鲁迅的作品主要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命运,批判封建礼教和传统观念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他的作品虽然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但更多地是从人性和社会普遍问题的角度进行思考。

思想转变之后,鲁迅的创作更加关注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他的作品中开始出现对无产阶级革命的热情歌颂和对剥削阶级的深刻批判。在后期的杂文中,鲁迅以犀利的笔触,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和文化专制政策,同时也对资产阶级文人的反动思想进行了批判。他的作品成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有力武器,为推动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在《二心集》中,鲁迅明确表达了自己对阶级斗争的认识和对无产阶级革命的支持。他在《“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一文中,批判了资产阶级文人宣扬的“文学无阶级性”的观点,强调了文学的阶级性和社会作用。他认为,文学是为一定阶级服务的,无产阶级文学应该为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服务。

鲁迅思想从进化论到阶级论的转变,是他对社会现实深刻认识的结果。这一转变使他的创作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战斗性,为中国现代文学和思想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后期思想特点

鲁迅后期作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其思想呈现出诸多鲜明特点。

对社会批判的深化是鲁迅后期思想的显着特征。他不再局限于对封建礼教和传统文化的批判,而是将矛头指向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和文化专制政策。在后期的杂文中,鲁迅以犀利的笔触,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种种罪行,如对革命群众的血腥屠杀、对文化的禁锢等。他的文章《“友邦惊诧”论》,针对国民党政府对学生爱国运动的污蔑和镇压,进行了有力的驳斥,深刻地揭示了国民党反动派与帝国主义相互勾结、镇压人民的本质。同时,鲁迅还对社会上的各种丑恶现象进行了批判,如对资产阶级文人的反动思想、小市民的庸俗心态等,都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刻画和批判。

对人民解放的关注是鲁迅后期思想的核心。他深刻认识到,只有无产阶级革命才能实现人民的解放。因此,他积极支持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为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摇旗呐喊。他与瞿秋白、冯雪峰等共产党人密切合作,领导和组织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无产阶级文学人才。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民群众的同情和对革命胜利的信心,如《为了忘却的记念》,表达了对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的革命青年的深切哀悼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鲁迅后期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他生活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这是一个社会动荡、革命风起云涌的时代。鲁迅的思想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他的作品成为了时代的号角,激励着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奋斗。

同时,鲁迅后期思想也具有超越性。他的思想不仅关注当时的社会现实,还具有前瞻性和普遍性。他对人性的思考、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对今天的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他的批判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激励着我们不断追求真理,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鲁迅后期作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思想,以其深刻的社会批判、对人民解放的关注、鲜明的时代性和超越性,成为了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的宝贵财富。

三、鲁迅的文学创作

1.小说创作

(1)《呐喊》与《彷徨》

《呐喊》与《彷徨》是鲁迅小说创作的经典之作,两部作品蕴含着深刻的主题,塑造了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在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主题上看,两部小说集都围绕着改造国民性和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展开。《呐喊》旨在“慰藉那些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通过对社会底层人民悲惨生活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吃人”本质。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穷困潦倒却又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最终在人们的嘲笑中悲惨死去。“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句话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的冷漠和人们的麻木。《彷徨》则更多地表现了知识分子在革命失败后的迷茫和彷徨,反映了鲁迅在探索过程中的苦闷和思考。《祝福》中的祥林嫂,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失去了丈夫和孩子,最终在人们的歧视和冷漠中死去,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

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鲁迅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塑造了一系列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阿q正传》中的阿q,是鲁迅塑造的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阿q有着“精神胜利法”的典型特征,他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受挫,但却通过自我安慰和自我麻醉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阿q的这句话生动地展现了他的“精神胜利法”。此外,《故乡》中的闰土,从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年变成了一个麻木迟钝的中年农民,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生活的困苦。

艺术特色上,《呐喊》与《彷徨》具有独特的风格。鲁迅采用了白描的手法,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人物和场景,使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作品的内涵。同时,他还善于运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药》中的“人血馒头”,象征着封建迷信和愚昧无知,揭示了人民群众的麻木和不觉悟。在结构上,鲁迅打破了传统小说的结构模式,采用了多种叙事方式,使作品更加富有层次感和节奏感。

在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史上,《呐喊》与《彷徨》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它们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奠基之作,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鲁迅以其深刻的思想、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新的叙事手法,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他的作品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启示。许多作家受到鲁迅的影响,开始关注社会现实,探索文学的社会价值。

(2)《故事新编》

《故事新编》是鲁迅后期的一部小说集,展现了独特的创作风格、新颖的历史故事新编方式以及深刻的现实意义。

在创作风格上,《故事新编》呈现出一种古今杂糅、亦庄亦谐的特点。鲁迅在尊重历史故事基本框架的基础上,大胆地融入了现代元素和幽默讽刺的手法。例如在《补天》中,女娲造人时出现了“古衣冠的小丈夫”,这种古今人物的碰撞,产生了强烈的喜剧效果,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

对于历史故事的新编方式,鲁迅并非简单地复述历史,而是对历史故事进行了重新解读和再创造。他从历史中选取素材,结合现实社会的问题和矛盾,赋予历史故事新的内涵。在《铸剑》中,鲁迅通过眉间尺为父报仇的故事,展现了反抗精神和复仇意识。同时,他对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了深入挖掘和塑造,使人物更加立体丰满。眉间尺的优柔寡断和宴之敖者的果断决绝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

《故事新编》蕴含着深刻的现实意义。鲁迅通过对历史故事的新编,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批判和讽刺。在《理水》中,他塑造了大禹这一形象,赞扬了大禹脚踏实地、为民服务的精神,同时也批判了那些高高在上、不关心人民疾苦的官僚。“咱们的大禹老大人,他是向来连夜工作的。”这句话体现了大禹的勤劳和奉献精神,与那些无所事事的官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外,《故事新编》还表达了鲁迅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心。他相信,只要人们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就能够战胜困难,实现社会的进步。

《故事新编》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新颖的历史故事新编方式和深刻的现实意义,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展现了鲁迅的文学才华和创新精神,也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和鲁迅的思想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2.散文创作

(3)《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鲁迅极具代表性的散文集,以回忆性叙事为显着特点,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旧日生活画卷,将读者带入他的童年与少年时光。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像是一颗璀璨的珍珠,串联起鲁迅过往的点点滴滴。

在叙事上,《朝花夕拾》以质朴而生动的语言,娓娓道来那些尘封的往事。无论是百草园里的趣味探索,还是三味书屋中的求学经历,都被鲁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得栩栩如生。他不刻意追求情节的跌宕起伏,而是用平实的叙述让读者感受到生活的真实与美好。这种回忆性叙事,就像一位老友在温暖的午后,与你分享着过去的故事,亲切而自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

明风九霄

出羣

民国第一悍匪

庚申大雪

北地五仙印

雪中小梅花

诸天万界革命

无处安放的三心二意

东南亚风云之西港往事

是名为心

现代都市之超级神豪系统

源自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