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疯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章 袁隆平,中国历代名人大鉴,张一疯,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袁隆平: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传奇人生
一、袁隆平的生平与成长背景
1.家庭出身与早期教育
袁隆平出生于战乱年代的北平,其家庭环境为他的成长和日后成就奠定了坚实基础。他的父亲历任平汉铁路局秘书、国民第二集团军驻渝上校秘书、南京政府侨务委科长,有着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严谨的工作态度。母亲曾在扬州教会学校读书,能讲娴熟流利的英文,还通读过尼采的哲学着作。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幼年袁隆平的启蒙教材便是尼采的哲学巨着《悲剧的诞生》,并从母亲那里学会了流利的英语。
良好的家庭教育使袁隆平成为全面发展的五好少年。抗战时期,他们一家辗转多地,先后到过钟灵毓秀的庐山、奔腾不息的重庆嘉陵江等地。尽管生活颠沛流离,但父母依旧坚持让孩子们上学读书。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中,袁隆平不仅学业未受影响,还展现出了出色的体育天赋,曾获全国游泳预选赛100米和400米自由式两个第一名。
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经历,让袁隆平开阔了眼界,培养了坚韧的性格和对知识的渴望。家庭赋予他的文化素养和精神品质,如同种子一般,在他心中生根发芽,为他日后投身科研事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支撑。
2.西南农学院求学时光
袁隆平大学就读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前身相辉学院,在这里,他开启了一段对其科研生涯影响深远的学习时光。他所学的专业是农学,这为他日后投身杂交水稻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西南农学院,袁隆平遇到了许多良师益友。老师们丰富的学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让他深受感染。其中,有几位老师对他的影响尤为深刻。他们不仅在课堂上传授专业知识,还鼓励学生们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在老师们的引导下,袁隆平逐渐培养起对农业科研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他的同学们也都是一群积极向上、热爱学习的有志青年。他们经常一起讨论学术问题,交流学习心得,互相鼓励、共同进步。在与同学们的相处中,袁隆平学会了团队合作和分享,这些品质在他日后的科研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段求学经历对袁隆平科研理念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学校里,他接触到了先进的农业科学知识和研究方法,了解到农业对于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性。这让他深刻认识到,只有通过科学研究,才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从此,他立下了为农业科研事业奋斗终身的志向,决心用自己的所学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西南农学院的学习生活,如同一个孵化器,孕育了袁隆平的科研梦想,为他日后在杂交水稻领域的辉煌成就埋下了伏笔。
3.初入安江农校的岁月
毕业后,袁隆平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开启了长达18年的中专老师生涯。彼时的社会背景复杂,国家正处于发展建设的起步阶段,百废待兴,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却面临着诸多困境。
在安江农校,袁隆平的教学工作认真负责且充满热情。他不仅精心备课,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还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经常带领学生到田间地头进行实地教学。他深入浅出的讲解和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和尊敬。
当时的农业现状不容乐观,粮食产量低下,农民生活困苦。农作物品种单一,种植技术落后,自然灾害频繁,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袁隆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深知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依靠科学技术。
在教学过程中,袁隆平开始对农业科研产生了初步想法。他经常深入农村,与农民交流,了解他们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他发现,传统的水稻种植方式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要提高水稻产量,就必须进行品种改良和技术创新。于是,他开始关注水稻的遗传和育种问题,阅读了大量的相关书籍和文献,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他还利用课余时间,在学校的试验田里进行水稻种植试验,尝试通过杂交的方法培育出高产、优质的水稻品种。这些初步的探索和实践,为他日后投身杂交水稻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杂交水稻研究的开端与探索
1.饥饿现实催生科研决心
袁隆平亲身经历过饥饿的残酷,那一幕幕场景如同沉重的烙印,深深印刻在他的心中。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饥饿如同恶魔一般笼罩着大地,人们面黄肌瘦,为了一口吃食四处奔波。田野里的庄稼产量极低,根本无法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街头巷尾,时常能看到因饥饿而倒下的人,孩子们饿得哇哇大哭,大人们眼中满是绝望和无助。
这些饥饿的场景让袁隆平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他深刻地意识到粮食对于人们的重要性。当时的中国农业面临着诸多困境,生产技术落后,农作物品种单一,再加上自然灾害频繁,粮食短缺问题十分严重。人们连基本的温饱都难以解决,生活陷入了极度的困境。
在这样的现实面前,袁隆平下定决心投身杂交水稻研究。他深知,只有通过科学技术提高水稻产量,才能让人们远离饥饿。他暗自发誓,要用自己的所学为国家和人民解决粮食问题。从此,他踏上了杂交水稻研究的艰难征程,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和挫折,他都从未动摇过自己的决心。这份决心如同明灯,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也为中国的粮食安全带来了希望。
2.发现天然杂交水稻
1961年春天,在安江农校的试验田里,袁隆平像往常一样仔细观察着水稻的生长情况。当他走到一块稻田时,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映入眼帘。这株水稻与周围的水稻相比,显得格外粗壮,稻穗又大又长,颗粒饱满,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向他展示着自己的独特。
袁隆平的心中顿时涌起一股惊喜和好奇。他蹲下身来,仔细地观察这株水稻,心中开始思考和推测。按照当时传统的理论,水稻是自花授粉的植物,不会出现性状分离。但这株水稻却表现出了与其他水稻明显不同的特征,这让他大胆地推测,这可能是一株天然杂交水稻。
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袁隆平小心翼翼地将这株变异株的种子收集起来,并在创业试验田里进行播种。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每天都会来到试验田,密切关注着这些种子的生长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种子逐渐发芽、生长,但结果却让他有些意外。子代的水稻并没有像那株“鹤立鸡群”的水稻一样整齐划一,而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性状分离。
这一结果更加坚定了袁隆平的推测,他意识到自己发现的这株水稻确实是天然杂交稻。这一发现让他兴奋不已,同时也为他的杂交水稻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从此,他开始更加深入地研究水稻的杂交优势,致力于通过人工杂交的方法培育出高产、优质的水稻品种。他在试验田里不断地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为杂交水稻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3.寻找天然雄性不育株
在发现天然杂交水稻后,袁隆平意识到要实现杂交水稻的大规模培育,寻找天然雄性不育株是关键的一步。从此,他踏上了一段充满艰辛与挑战的寻找之旅。
为了找到天然雄性不育株,袁隆平几乎将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了稻田里。每天天刚蒙蒙亮,他就带着干粮和水壶,来到试验田,开始一天的观察和寻找工作。他弯着腰,一株一株地仔细检查稻穗,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变化。烈日炎炎下,他的汗水湿透了衣衫,但他依然坚持不懈;狂风暴雨中,他也从未退缩,依然坚守在稻田里。
寻找天然雄性不育株并非易事,它就像大海捞针一样困难。水稻的花期很短,而且雄性不育株在稻田中的比例极低,要在成千上万株水稻中找到它们,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袁隆平在稻田里一待就是一整天,眼睛紧紧地盯着稻穗,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可能的目标。他的双腿因为长时间的弯腰而酸痛不已,膝盖也磨破了皮,但他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
在这个过程中,袁隆平的研究团队和助手们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与袁隆平一起,在稻田里并肩作战,分工合作。有的负责记录数据,有的负责采集样本,有的负责观察不同区域的水稻。大家齐心协力,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努力。他们的支持和帮助,让袁隆平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也更加坚定了他寻找天然雄性不育株的信心。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努力,1964年7月5日,袁隆平终于在试验稻田中找到了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那一刻,他的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激动。这株珍贵的不育株,为他的杂交水稻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此后,他又在多个稻穗中逐穗检查,找到了6株不育株,并通过后续的播种和繁殖,对水稻雄性不育材料有了更丰富的认识。这些成果为他进一步研究杂交水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杂交水稻研究的关键突破
1.“野败”的发现与意义
1970年,在杂交水稻研究陷入瓶颈之时,“野败”雄性不育野生稻的发现宛如一道曙光,照亮了科研前行的道路。
发现“野败”的是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和冯克珊。当时,为了寻找合适的不育系材料,科研团队四处奔波。在海南南红农场的一片沼泽地里,李必湖和冯克珊偶然发现了一株奇异的野生稻。这株野生稻表现出明显的雄性不育特征,经过仔细观察和分析,他们意识到这可能就是苦苦寻觅的关键材料,随后将其命名为“野败”。
发现“野败”有着特殊的背景。此前,袁隆平团队虽然已经找到了一些雄性不育株,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诸多问题,如不育系的稳定性差、恢复系的恢复力不强等,导致杂交水稻的研究进展缓慢。而“野败”的出现,为解决这些问题带来了新的希望。
“野败”对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关键意义和重要作用。首先,它为杂交水稻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种质资源。“野败”具有高度的雄性不育性,且这种不育性能够稳定遗传,为培育出稳定的不育系提供了可能。其次,“野败”的发现加速了杂交水稻研究的进程。以“野败”为基础材料,科研人员通过杂交、回交等一系列技术手段,很快就培育出了一批优良的不育系和保持系,解决了“三系”配套中的关键难题。最后,“野败”推动了杂交水稻技术的广泛应用。基于“野败”培育出的杂交水稻品种,在产量、品质等方面都有了显着提高,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供给做出了重要贡献。可以说,“野败”的发现是杂交水稻研究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让杂交水稻从理论走向了实践,开启了水稻生产的新篇章。
2.“三系法”杂交水稻的成功
在杂交水稻研究中,“三系法”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技术。“三系法”即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配套的方法。其原理是利用雄性不育系作为母本,它自身不能产生可育花粉,需要借助外来花粉才能受精结实;保持系的作用是给不育系授粉后,所产生的后代仍然保持雄性不育的特性,从而使不育系能够不断繁殖;恢复系则是给不育系授粉后,能使杂种一代恢复正常的育性,并且具有较强的优势,实现高产。
袁隆平团队在攻克“三系”配套难关的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野败”的发现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关键突破口。以“野败”为基础材料,科研人员通过杂交、回交等一系列复杂的技术手段,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培育过程。他们需要在大量的杂交后代中筛选出符合要求的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这不仅需要精准的实验操作,还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在无数次的尝试和失败后,终于成功培育出了一批优良的“三系”材料。
名称
作用
雄性不育系
作为母本,自身花粉不育,需外来花粉受精结实
保持系
给不育系授粉,使后代保持雄性不育特性,用于不育系繁殖
恢复系
给不育系授粉,使杂种一代恢复育性,产生高产优势
“三系法”杂交水稻在实际生产中取得了显着的应用效果。在产量方面,与传统水稻品种相比,杂交水稻的产量有了大幅提高。例如,在一些示范种植区域,杂交水稻的亩产比常规水稻增加了几百公斤,极大地提高了粮食总产量。在品质上,杂交水稻的米粒更加饱满,口感和营养也有所提升。同时,“三系法”杂交水稻的推广应用,使得我国的水稻种植面积得到了有效扩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它不仅解决了当时我国粮食短缺的问题,还为世界粮食生产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技术支持,推动了全球农业的发展。
3.科研道路上的挫折与坚持
在杂交水稻研究的漫长征程中,袁隆平遭遇了诸多挫折,但他始终坚守信念,从未放弃。
1968年5月18日,袁隆平视为珍宝的试验田遭遇了一场毁灭性的破坏。一夜之间,他精心培育的700多株不育材料秧苗被全部拔除,扔在井里。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如同晴天霹雳,让他几乎陷入绝望。多年的心血毁于一旦,袁隆平心急如焚,他不顾危险,跳入井中,在浑浊的水里寻找着仅存的几株秧苗。
除了试验田被破坏,袁隆平的研究成果在早期也不被认可。当时,学术界普遍认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交优势。袁隆平提出的杂交水稻理论被很多人质疑,甚至遭到了一些人的批判和反对。但他并没有被这些质疑和反对声所吓倒,他坚信自己的研究方向是正确的,继续默默地进行着实验和探索。
面对这些挫折,袁隆平展现出了惊人的毅力和坚持。他没有被困难打倒,而是迅速调整心态,重新开始。他四处寻找新的试验田,重新播种、培育秧苗。在研究过程中,他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改进研究方法,与团队成员一起日夜奋战在试验田里。
正是凭借着这种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和坚定信念,袁隆平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取得了杂交水稻研究的成功。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他的坚持和精神,不仅为中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全世界的农业科研工作者树立了榜样。
四、杂交水稻技术的发展与完善
1.“两系法”杂交水稻的研究
在“三系法”杂交水稻取得成功后,袁隆平团队并未停下探索的脚步,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先进的“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
“两系法”的原理基于光温敏核不育系的特性。这种不育系的育性会随着光照和温度的变化而改变。在特定的长日高温条件下,它表现为雄性不育,可用于制种,与恢复系杂交生产杂交种子;而在短日低温条件下,它又恢复可育性,能够自身繁殖。这种特性使得“两系法”省去了保持系,简化了杂交水稻的生产程序。
相较于“三系法”,“两系法”具有显着的优势。首先,它简化了繁殖和制种程序,降低了种子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其次,“两系法”的配组自由,能够充分利用更多的水稻种质资源,选育出更多优良的杂交组合,从而进一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此外,“两系法”杂交水稻的杂种优势更强,增产潜力更大。
袁隆平团队在“两系法”研究过程中取得了关键突破和创新。1987年,团队成员石明松发现了湖北光周期敏感核不育水稻,为“两系法”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种质资源。袁隆平迅速组织力量开展研究,经过多年的努力,成功解决了光温敏核不育系繁殖和制种中的一系列技术难题。例如,通过精确掌握光温敏核不育系的育性转换规律,确定了最佳的繁殖和制种季节与地点;研发出一套科学的栽培管理技术,确保不育系和恢复系的生长发育协调一致,提高制种产量和质量。
“两系法”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是杂交水稻技术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它不仅进一步提高了我国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还为全球水稻育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了世界杂交水稻事业的发展。
2.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的创建
在杂交水稻研究不断取得突破的基础上,袁隆平团队又开启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的创建征程。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旨在通过综合运用现代生物技术、遗传育种理论和高效栽培技术,培育出具有超高产量潜力、优良品质和广泛适应性的水稻新品种。其目标不仅是进一步提高水稻的单产水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还致力于改善稻米品质,满足人们对优质粮食的需求,同时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袁隆平团队在创建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的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他们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基因编辑等现代生物技术,精准定位和聚合了多个与高产、优质、抗逆相关的基因,培育出了一批具有突破性的超级杂交稻新品种。例如,“Y两优900”“超优千号”等品种,在产量、品质和抗性等方面都表现出色。
在实践经验方面,团队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田间地头,开展了大量的试验示范工作。他们根据不同地区的生态条件和种植习惯,制定了个性化的栽培技术方案,包括合理密植、科学施肥、节水灌溉等。通过这些措施,充分发挥了超级杂交稻的产量潜力。同时,团队还积极与各地农业部门和农民合作,开展技术培训和推广工作,让更多的农民掌握了超级杂交稻的种植技术。
超级杂交稻在提高水稻产量方面成效显着。在全国多个示范种植基地,超级杂交稻的亩产屡创新高。例如,“超优千号”在河北邯郸示范基地,平均亩产达到了1149.02公斤,刷新了当时的世界纪录。这些高产数据充分证明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超级杂交稻的推广应用,不仅为我国粮食增产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全球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它让更多的人能够吃饱饭、吃好饭,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零饥饿”目标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3.持续创新与技术优化
袁隆平团队从未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在杂交水稻技术上不断持续创新与优化,为杂交水稻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水稻品种改良方面,团队运用先进的生物技术和遗传育种方法,不断挖掘和利用水稻的优良基因。他们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精准定位和聚合与高产、优质、抗逆等性状相关的基因,培育出了一系列适应不同生态环境和市场需求的新品种。例如,针对不同地区的土壤条件和气候特点,培育出了耐盐碱、耐旱、耐寒的水稻品种,扩大了杂交水稻的种植范围。同时,注重改善稻米的品质,提高米粒的外观、口感和营养成分,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大米的需求。
在栽培技术改进上,团队也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他们研发出了一套精准的栽培管理模式,包括合理密植、科学施肥、节水灌溉等。通过精确控制水稻生长过程中的各项环境因素,充分发挥水稻的生长潜力,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质量。例如,采用“侧深施肥”技术,将肥料精准施用到水稻根系附近,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减少了环境污染。此外,还推广了机械化种植和收割技术,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科技创新对杂交水稻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正是通过不断的科技创新,袁隆平团队才能够突破传统育种方法的局限,培育出高产、优质、多抗的杂交水稻品种。科技创新也使得栽培技术更加精准、高效,提高了杂交水稻的生产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杂交水稻技术有望取得更大的突破,为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
五、袁隆平的社会贡献与国际影响
1.对中国粮食安全的贡献
杂交水稻的推广对中国粮食产量的提升和粮食安全的保障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自杂交水稻成功问世以来,其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泛种植使得粮食产量实现了大幅增长。
在产量提升方面,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1976 - 1988年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水稻面积达12.56亿亩,累计增产稻谷1000亿公斤以上。到了2020年,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1500公斤大关。这些具体的数据直观地展现了杂交水稻在提高产量上的显着成效。从增长比例来看,杂交水稻比常规水稻增产20%左右,这一比例看似不大,但在庞大的种植面积基础上,所增加的粮食产量是极为可观的。
时间范围
种植面积(亿亩)
增产稻谷(亿公斤)
增产比例
1976 - 1988年
12.56
1000以上
约20%
杂交水稻对中国粮食安全的保障作用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它极大地提高了粮食自给率。在过去,中国面临着巨大的人口压力,粮食供应时常紧张。杂交水稻的出现,使得中国能够依靠自身的土地资源生产出足够的粮食,减少了对进口粮食的依赖,保障了国家的粮食主权。其次,杂交水稻增强了中国应对粮食危机的能力。在遇到自然灾害、市场波动等情况时,高产的杂交水稻能够稳定粮食供应,确保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杂交水稻对中国农业经济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一方面,杂交水稻的高产使得农民的收入增加。农民通过种植杂交水稻,获得了更高的产量和更好的经济效益,改善了生活水平。另一方面,杂交水稻的推广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种子生产、化肥、农药等行业因杂交水稻的需求而得到了发展,促进了农业产业链的完善和升级。杂交水稻的成功推广,为中国的粮食安全和农业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国际合作与技术输出
袁隆平团队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众多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携手,共同推动杂交水稻技术在全球的推广和应用。
在技术交流方面,袁隆平团队频繁与国际科研机构互动。他们参加各类国际农业学术会议,在会上分享杂交水稻的研究成果、种植技术和经验。同时,也邀请国际专家到中国实地考察杂交水稻种植基地,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探讨。通过这些交流活动,不仅让世界了解了中国杂交水稻技术的先进水平,也使袁隆平团队能够及时掌握国际农业科研的最新动态,为进一步的技术创新提供参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