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为祖国献上元旦礼物
广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14章 为祖国献上元旦礼物,穿到只有男人的世界的小说,广子,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画面切至京都,晨光未散,人民大会堂灯火通明。
全国顶尖历史学者、高校历史教授纷纷接到紧急通知,所有教学任务与在研课题暂停,统一召集至会堂
只为一项紧急任务:文物鉴定。
进场前,他们的手机与一切通信设备被集中保管,连通外界的唯一方式被切断。
任兴国与文化部长并肩走上讲台,声音庄重。
“ 各位教授,各位同志。”
“ 这次叫大家来的原因,是因为有人无偿向国家捐献了一批文物。”
“ 后天就是元旦了,希望大家能在元旦前完成文物的鉴定工作。”
“ 为祖国献上生日礼物。”
任兴国话音落下,大门缓缓打开。
一排排身着白手套的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将木箱、恒温箱、锦盒一一抬入,细致摆放在人民大会堂内。文物数量之多,令人瞠目。
一件接一件地运进来,整整搬了半个小时仍未结束。
这正是选择人民大会堂的原因之一——全国再无第二处场地,能同时容纳五百多件国宝级文物。
哪怕是如此恢弘的会堂,长桌已被摆满三层,连走道都临时架起展示台,一件件文物在灯光下熠熠生辉。
一开始还在交头接耳的教授们,顷刻间集体噤声。
然后,爆发出第一声惊呼:
“这是……这是商代的双羊尊?!这不是被英博定为镇馆之宝的吗?!”
“兽首!我看见三个兽首了!蛇首、鸡首、羊首全在!”
“天哪……这是《女史箴图》!这是我们学术界公认永无归期的孤本!”
“曜变天目……这不是早年间日本官方声明‘永久典藏’的吗?!”
“虎食人卣?!我上个月还在写他的研究论文!这不可能……我竟然能亲眼看到它!”
惊呼此起彼伏,原本端坐的教授们纷纷站起身,或是探身眯眼细看,或是上前抚摸、绕行端详,像久别重逢的亲人般。
几位老教授激动得声音颤抖,眼眶泛红。
“这些文物……流浪海外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现在,真的回来了?”
赵斌教授紧紧握着椅背,喉头哽咽:“它们不是冰冷的器物,是我们的根
有学者已经热泪盈眶,摘下眼镜擦拭眼角,语无伦次。
他们曾在无数场国际会议上据理力争,曾写过无数篇学术论文呼吁文物归还,甚至有人在年轻时就以“文物回归”为终生梦想。
可几十年过去,大多只得到一句冷冰冰的“无可奉还”。
如今,他们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这些文物是怎么回来的?谁……有这个能力?”
“我们用了几十年,都没成功啊……”
可这个疑问很快被扑面而来的“科研狂热”替代。
纷纷返回席位、戴上手套、取出工具,进入状态。
几十人迅速分组、编号、分类鉴定,桌面被分区,每一寸文物都被视若至宝,反复核对、比对文献、图册、拓片。
整个人民大会堂,一夜不熄灯,连空气都在震颤。
二十分钟后,原本鸦雀无声的大会堂,被几声高呼猛然打破。
“真品!!!”
“我以我的生命、我的学术声誉起誓——《商代双羊尊》绝无造假!”
“确认完毕,三个兽首,工艺、锈色、纹理、残痕……全部对得上,是真的!”
“《女史箴图》墨迹未散,宣纸微脆……年代、笔意、断口,全都吻合!”
一件件文物接连被鉴定为真,热烈掌声随之一次次响起
教授席上的一位白发老学者,情绪激动到声音哽咽,扶着桌角轻轻坐下,他的手在发抖,却仍坚持记录每一笔鉴定结论。
“多少年了……”他喃喃道,
“我们在海外展览上被围观,在拍卖行里抬价,在新闻发布会上抗议,却连一件国宝都带不回来。”
这一夜,华国文化部长、任兴国,连同数十位最顶尖的历史学者,几乎无人合眼。
谁劝休息,谁就会被骂
原本预计至少一天半的工作量,在这一群老学者的疯狂投入下,竟在一夜间完成!
2018年12月31日,凌晨七点。
随着最后一件西周初年的青铜器——《康侯簋》的鉴定记录敲定为“真品”,人民大会堂陷入短暂的沉默。
下一秒,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全是真品!”
“532件,件件都是真品!”
任兴国长舒了一口气,站起身,深深向在场所有学者鞠了一躬:
“感谢你们为祖国的付出。”
他转身快步走出会场,车队早已等在外面。
目标——北海。
早晨八点整,一扇厚重的红木门缓缓被敲响。
“进。”
屋内,一位满头华发的老人正倚坐在沙发上,双眼布满血丝,显然整晚未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