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30章 兰陵王入阵曲,综影视之兰陵王妃,悯月,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陈淑玥;我坐在家中回想起来那首【兰陵王入阵曲】?不禁想起兰陵王的悲惨遭遇?就觉得心酸?同父异母的兄弟被迫喝下毒酒自尽的结局?
陈淑玥摩挲着案头泛黄的古谱,指尖抚过《兰陵王入阵曲》那繁复的宫商角徵羽,烛火在宣纸上投下摇晃的虚影,恍惚间竟与记忆里史书描绘的金戈铁马重叠。窗外骤雨忽至,敲打梧桐的声响如同千军万马的鼓点,她下意识握紧曲谱,冰凉的墨迹沁入手心——那是北齐武士们用鲜血写成的悲壮。
\"王妃曾为将军研磨制曲,如今却只剩残谱。\"老仆人的叹息从回廊传来,惊得她猛然抬头。案上青铜镜映出她苍白的面容,鬓边玉簪微晃,倒像是邙山战场上兰陵王盔缨的残影。那年邙山之战,高长恭戴狰狞面具冲锋陷阵,一曲入阵曲鼓舞三军士气,却也让他在帝王猜忌的阴影下步步惊心。
雨声渐急,陈淑玥起身推开雕花窗棂,雨丝混着泥土腥气扑面而来。她忽然想起史书里记载的那个雪夜,鸩酒在青铜酒樽中泛起幽光,高长恭握着酒盏苦笑:\"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那时他是否也像此刻的自己,望着窗外风雪,回想起邙山箭雨里拼死护他周全的将士?
\"娘娘,该歇了。\"侍女的声音带着困意。陈淑玥却转身取出素绢,饱蘸浓墨,在空白处添写新的音符。她要将这段历史谱进曲中,让后人皆知那骁勇善战的兰陵王,不仅是史册里冰冷的名字,更是个会在深夜为将士伤口落泪、在得胜后将功劳归于众人的血肉之躯。
窗外惊雷炸响,陈淑玥笔下的音符越发激昂,时而如铁骑突出刀枪鸣,时而似呜咽泣血诉衷肠。当第一缕晨光刺破雨幕时,案头已堆满写满曲谱的素绢,而她望着初升的朝阳,轻声哼唱新曲的片段,仿佛看见邙山的战场上,那个戴着面具的将军,正带着他的铁骑,踏碎千年时光,从历史深处向她走来。
晨光将素绢上的墨痕染成金褐色,陈淑玥的指尖仍在微微发颤。她小心翼翼地将新谱的曲稿叠好,藏进檀木匣底层,那里还压着泛黄的《北齐书》残卷,其中记载兰陵王的篇章早已被反复翻阅得起了毛边。
“姑娘,城东的戏班派人来问,您谱的那出《兰陵破阵》何时能开排?”丫鬟小桃捧着茶盏进门,见她怔怔望着窗外,忍不住顺着她的目光望去——院角那株老槐树,枝桠间挂着几片雨打残叶,在风中摇晃如旌旗。
陈淑玥回过神,轻抿一口茶,滚烫的茶水却暖不透心口的寒意。她想起昨夜曲中仿佛有金铁相击之声,恍惚间看见高长恭卸下面具,俊朗面容上凝结的血珠坠入尘土,化作漫山遍野的红枫。“让他们先排着吧,有些细节...还需再斟酌。”
三日后,戏班邀她去试戏。陈淑玥穿过人声鼎沸的戏园子,望见台上的演员戴着狰狞面具,身披金色戏服,正随着鼓点做出冲锋的架势。那面具的纹路竟与她梦中所见分毫不差,她攥着座椅扶手的手骤然收紧,耳畔似有战马嘶鸣。
“这位娘子,可是觉得哪里不妥?”戏班班主凑过来赔笑,却见她死死盯着台上,喃喃道:“面具...”班主一愣,忙解释:“这是按古画里的样子做的,听说兰陵王的面具...”
“不是面具的样子。”陈淑玥突然起身,声音发颤,“是眼神。他在战场上杀人如麻,可卸下面具时...”她闭上眼,高长恭饮下毒酒时那双清亮的眸子又浮现在眼前,“他的眼神,该是悲悯的。”
班主似懂非懂地点头,台下看客却已开始起哄。陈淑玥退到后台,忽听得角落传来一声叹息。转头望去,只见一位白发老者正在擦拭道具,那把仿制的青铜剑寒光凛冽,竟与史书里记载的高长恭随身佩剑极为相似。
“姑娘也懂兰陵王?”老者沙哑开口,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异样的光芒,“老身年轻时,曾听祖上说,这曲《兰陵王入阵曲》,本该是镇魂之音...”他抚过剑身,仿佛触碰着千年前的亡魂,“将军战死时,那曲子就不该流传于世,留着,是让人心痛啊。”
陈淑玥浑身发冷,窗外忽然又飘起细雨。她想起昨夜曲中未尽的旋律,那低沉如呜咽的调子,此刻在心头缠绕不去。或许她续写的不仅是一支曲子,更是一个跨越千年的魂灵,在现世寻找安歇之所的叹息。
陈淑玥呆立在后台,老者的话如重锤敲击着她的心。她颤抖着从袖中取出新谱的曲稿,泛黄的纸页上墨迹未干,却在细雨中泛起诡异的水光。老者凑近一看,浑浊的瞳孔骤然收缩,布满皱纹的手死死攥住她的手腕:“这...这曲谱的尾调,与我祖上传下的残章一模一样!”
戏园的梁木突然发出吱呀声响,悬挂的灯笼无风自动。台上的演员们突然动作僵滞,面具下的双眼泛起幽蓝的光,他们整齐地转头望向陈淑玥,手中的道具兵器叮当作响,竟摆出了冲锋的阵势。看客们的喧闹声戛然而止,整个戏园陷入诡异的寂静,唯有细雨敲打瓦片的声音,越来越急。
“不好!”老者猛地将青铜剑横在她身前,“姑娘莫怕,这是将军的冤魂被曲声引来了!”剑身上泛起一层白霜,在暮色中映出无数重叠的人影——是北齐的将士,他们铠甲残破,伤口处流淌着幽蓝的血,却依旧身姿挺拔,目光如炬。
陈淑玥的指尖无意识地划过曲谱,突然想起昨夜梦中,高长恭曾托梦于她:“世人只道我英勇,却不知我所求不过是家国安宁。”她深吸一口气,缓步走上戏台,在众人惊愕的目光中,放声吟唱新谱的终章。歌声婉转,时而如金戈铁马,时而似泣血哀鸣,台下的“鬼魂”们竟随着旋律缓缓放下兵器,脸上的戾气渐渐消散。
高长恭的身影在虚空中浮现,他褪去狰狞面具,露出温润如玉的面容,眼中含泪望向陈淑玥:“姑娘,此曲...可做我最后的安魂曲。”他转身对着将士们微微颔首,众人化作点点星光,融入细雨之中。戏园的灯笼重新亮起,演员们如梦初醒,看客们面面相觑,不知方才发生了何事。
老者手中的青铜剑“当啷”落地,他望着陈淑玥,老泪纵横:“姑娘,你这是...度了将军的亡魂啊!”陈淑玥望着空荡荡的戏台,曲谱在手中化作齑粉,随风飘散。她知道,这跨越千年的执念,终于随着曲终人散,得到了安息。
此后,陈淑玥再也没有续写过曲子。每当雨夜,戏园里总会传来隐隐约约的鼓角声,而老槐树的枝桠间,似乎总有一抹淡青色的身影,在月光下微微颔首。
自那夜之后,陈淑玥虽不再作曲,可关于《兰陵王入阵曲》的奇闻却在城中传得沸沸扬扬。有人说在月圆之夜,戏园会飘出悲壮的旋律;也有人称看见老槐树下站着位身着铠甲的男子,月光洒在他身上,却没有一丝影子。
一日,陈淑玥正在整理书房,突然有位身着青衫的书生登门拜访。此人自称姓高,听闻她谱写过兰陵王的曲子,特来讨教。陈淑玥抬眼打量,只见那书生眉眼间竟与梦中的兰陵王有几分相似,心中不禁一颤。
高书生(微笑着作揖):“久闻姑娘对兰陵王之事颇有见解,在下近日研究北齐历史,诸多困惑,还望姑娘不吝赐教。”
陈淑玥(略显慌乱,稳住心神):“公子客气了,小女子不过是对这段历史有些感慨罢了。不知公子有何疑问?”
两人相谈间,高书生对兰陵王的生平事迹如数家珍,言语中满是崇敬。当谈及兰陵王的死因时,他的眼神中流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哀伤。
高书生(轻声道):“世人皆叹兰陵王功高震主,却不知他一生所求,不过是护北齐百姓周全。如此忠义之士,却落得那般下场,实在令人痛心。”
陈淑玥(目光灼灼):“是啊,他戴面具杀敌,是不愿将士们因他的容貌而轻视他;他饮下毒酒,是不愿因自己而让百姓陷入战乱。这般胸怀,古今又有几人能及?”
谈话间,窗外忽然飘来几片枫叶,红得似火,落在书案上。陈淑玥望着枫叶,思绪又回到了那夜戏园,想起兰陵王消散前的眼神。高书生顺着她的目光看去,若有所思。
高书生(拾起枫叶):“这枫叶,倒像是从邙山飘来的。听说那里的枫叶,每到深秋就红得似血,是当年战死将士的血染成的。”
陈淑玥心中一震,正要开口,却见高书生从袖中取出一卷泛黄的残页,上面画着模糊的面具图案。
高书生(神情郑重):“这是家传之物,相传与兰陵王的面具有关。今日见姑娘对兰陵王如此上心,便想赠予姑娘,望它能在姑娘手中发挥作用。”
陈淑玥接过残页,指尖触到纸张的瞬间,一股熟悉的寒意传来。她正要道谢,却发现高书生已起身告辞,身影在庭院中渐渐模糊,眨眼间便消失不见。
当晚,陈淑玥又梦到了兰陵王。他依旧身着铠甲,却面带微笑,站在邙山的枫树林中。
兰陵王(声音温和):“多谢姑娘,让我得以安息。如今,我想请姑娘再帮我一个忙。”
陈淑玥(急切道):“将军但说无妨!”
兰陵王(望向远方):“北齐已亡,可我的将士们的英魂,仍在邙山徘徊。我希望姑娘能带着那残页,去一趟邙山,让他们也能入土为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