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悟天地一条鱼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29章 淮军记功吏,回到太平天国当王爷,参悟天地一条鱼,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同治四年冬?淮军大营行辕。

油灯昏黄的光晕下,记功吏陈砚秋正用狼毫蘸着朱砂红墨,笔锋在淮军记功簿上勾勒出一道道血色曲线。淮军作为一支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军队,大量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武器和装备,同时也开始采用较为先进的记录方式。记功吏陈砚秋使用的就是纸张制作的记功簿。

他的袖口沾满未干的墨渍,像凝固的血痕。这是他随淮军入皖的第47天,已经习惯了在炮声未歇时记录生死。

\"陈爷,周小虎他们又在争功!\"小校掀开毡帘时,带进一股火药味。陈砚秋皱了皱眉,搁下笔。湘军的《营制》明文规定记功需\"日清日结\",可这些淮勇比火药桶子还烈。

东厢房里,周盛波的亲兵正拍着桌子:\"我们哨长在云梯上连砍七人,怎轮得到张营的旗手抢首功?\"张鼎新的副将冷笑道:\"你们那哨长若不是从浮桥撤退,能被长毛冷箭射穿膝盖?\"

陈砚秋抖开随身的《战场日志》,薄薄的纸张上,密密麻麻的记录着昨日攻城的细节:卯时三刻,周盛波部架梯,张鼎新部佯攻东门分散火力。当周部云梯被推翻时,张部恰从浮桥突入......。摩挲着这写满蝇头小楷的纸张,陈砚秋很满意,记载事迹的他突然意识到,这些数字比刀剑更锋利。

\"诸位!\"陈砚秋清了清嗓子,湘乡口音在喧闹中显得格外清晰,\"按《营制》第三十二条,合围时首功归先破城门者。但若协同作战,需按伤亡比例分功。\"他从袖中取出周小虎用血迹拓印的战场图,\"此处显示张部浮桥被火攻时,周部恰在北门牵制敌军炮火。依老夫所见,首功六成归张,四成交周,如何?\"

帐内突然安静得能听见油灯爆溅的声音。张鼎新的副将接过图,指尖划过焦黑的浮桥轮廓:\"这小周倒是个实在人。\"周盛波的亲兵也松了口气:\"只要不亏待兄弟们,就依陈爷的断。\"

陈砚秋将图收好时,发现周小虎不知何时站在帘外。这个少年正用炭笔在城砖上记录:\"同治四年十一月,记功吏陈砚秋调停张刘争功,以战场图为据,定功六四分。\"炭灰簌簌落在灰褐色的土地上,像落了层雪。

\"又在私记?\"陈砚秋笑问。周小虎虽是个农家孩子,但因为识字而被记功吏陈砚秋看重,平时也会教他些会计之道,想着让这个机灵的孩子接自己的班。

不想,陈砚秋的问话一下勾起了周小虎的回忆,露出发红的眼眶:\"哨长说,等仗打完了,要把这些笔记编成册子,让后人知道谁在城头流过血。\"

时间回到十日前。

同治四年冬月初六,亥时。

周小虎缩在城垛后的射孔里,怀里的抬杆枪枪管早已凉透。他下意识摩挲着棉袄内袋,那里藏着半本用油纸裹了三层的《论语》——这是私塾陈先生临别时塞给他的:\"识字人要记下大事,小虎,莫让血水冲走墨香。\"

火铳的焦糊味混着石灰水的呛鼻气息涌来,周小虎突然想起入伍前的那天夜里,娘在油灯下缝补他的棉袄。\"私塾先生说你会写字,\"她粗糙的手指穿过针线,\"给家里捎信时,别忘了写你吃上热饭了没。\"墨汁浸透的家书还压在行囊最底层,夹着三张用泸州府(合肥)方言写就的战场笔记。

周小虎是泸州府(合肥)人,读过几年私塾,

在战报间隙记下的片段:\"同治二年春,陈夫子教我们念《爱民歌》。'兵勇们,听我言,莫扰民,莫抢粮……'我问夫子湘军为何要唱这个,他用戒尺敲我手心:'曾大帅的湘军不是长毛,要记得自己是父母养的。'那天放学后,我偷偷把歌词抄在树皮上,贴在学堂墙根。\"

这是周小虎的第一次战场记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

烬天九渊录

爱吃凉拌千张的王鼎昌

玄幻:七罪天罚,我炼化万物

鹊飞九重天

真实兄妹电影免费观看

星海浪心

言情文男主被欺负

南墙先生

女性屁股里面放什么东西最疼痛

执笔乱红尘

小说推荐适合在晚上看的书

朱郎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