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万家炊烟
纸船借箭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98章 万家炊烟,诡道升仙:我在诡异世界修长生,纸船借箭,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张家坳的'铜碴田'。\"流浪汉眨眨眼,\"种出来的米煮粥,能照见三百里外的旱情。\"
苏怜雪正检查一袋深紫色泥土,木簪突然自行插入土中。簪身浮现出细密的露水,每一滴都映着某个田间地头的耕作场景。\"这些土......\"
\"都是活的。\"流浪汉用缺指的手拍打锅壁,震落几粒铜锈,\"吃过百家饭,记得万家情。\"
王禹发现最普通的黑土里藏着玄机。当他捧起一抔时,掌心突然浮现出陌生的农谚标记——不是稻禾纹,而是麦穗、豆荚等各式图案。这些标记与泥土中的微生物产生共鸣,自动排列成最适合当地耕作的节气表。
正午阳光最烈时,流浪汉的铁锅突然自行加热。锅内土壤融化成七彩泥浆,咕嘟咕嘟冒着气泡。每个气泡破裂,都释放出不同地域的风味:海边盐碱地的咸鲜,深山腐殖土的醇厚,甚至还有沙漠绿洲特有的矿物涩味。
\"来做个实验。\"他掏出一把混着沙石的陈米扔进锅里,\"看好了。\"
泥浆包裹米粒的瞬间,奇迹发生了。糙米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得晶莹剔透,米粒表面浮现出微型的山川纹路。更惊人的是,当蒸汽升起时,空中浮现出纵横交错的网络——正是曾经覆盖大地的菌丝地脉,只是这次每条光路都连接着真实的农田与谷仓。
\"天地为鼎......\"流浪汉用木勺搅动锅底,\"众生为薪。\"
林夜忽然明白过来。他冲进仓库抱出那缸\"真\"字酒,舀出一瓢倒入铁锅。酒液与泥浆相融的刹那,所有铜铃同时自鸣,声波在空气中凝结成无数微型稻穗。这些光影稻穗自动飞向四面八方,消失在山林深处。
流浪汉大笑离去时,铁锅里还剩半锅七彩泥浆。它很快凝固成砚台似的板块,表面天然形成农耕图。王禹试着掰下一小块研成粉,撒在生虫的稻丛里。虫害立刻消退,而泥土中的菌丝发出愉悦的震颤,将这份经验通过地脉送往他处。
秋收前夕,五味馆迎来了最特殊的客人。一位双目失明的老妇人在孙儿搀扶下敲门,从怀中掏出个粗布包。层层揭开后,里面是三粒与众不同的稻谷——谷壳上天然长着鼎形纹路,但纹路间填充着麦穗与炊烟的图案。
\"老婆子没什么拿得出手的。\"她布满老茧的手抚过稻粒,\"这是用祖传的'醒鼎法'育的种。\"
林夜将稻粒放入掌心,右眼残留的感知突然活跃。他看到了令人震撼的景象:老妇人每晚把稻种放在灶王爷画像前,用不同温度的蒸汽熏蒸。而那些蒸汽里,竟然残留着当年被九鼎掠夺的情感能量。
\"您怎么知道......\"
\"眼睛瞎了,舌头却灵。\"老妇人咧嘴一笑,露出稀疏的牙齿,\"尝得出米里有股'仙愁味儿'。\"
当晚,三人将那三粒稻种混入要分发的种子堆。奇妙的是,所有接触过它们的普通稻种,壳上都浮现出淡淡的鼎纹。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些变异稻种散发出的气息,竟然能中和土壤中残留的翡翠鼎力。
收获季第一天,山野间飘荡着久违的欢笑声。打谷场上的梿枷声此起彼伏,每声脆响都震落些许青铜色的粉尘——那是菌丝网络最后的实体形态,正在转化为肥沃的微量元素。
林夜站在五味馆的屋顶,望着远处金黄的梯田。右眼已经完全恢复正常,但视野反而更加清晰。他看见每株稻穗里都跳动着微弱的光点,这些光点通过炊烟、地脉甚至孩童的嬉笑声相互连接,织成一张比菌丝网络更坚韧的网。
苏怜雪的木簪插在粮囤顶端,发丝般的银光顺着稻谷流淌。每个领粮的农户都分到一缕银光,它会在来年播种时指引最合适的墒情。王禹则发现自己的掌心纹彻底变成了气象图,能预判方圆百里的旱涝变化。
当最后一车稻谷入仓时,那个流浪汉的铁锅突然出现在五味馆的灶台上。锅里没有泥浆,只有一张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