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乐工叩阍(声学革命)
潘哈哈之君有道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67章 乐工叩阍(声学革命),乾坤重塑始皇再造华夏版图,潘哈哈之君有道,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嬴元吉接住竹简时手在发抖,简首赫然盖着百工署的青铜齿轮印。竹简上画着改良共鸣腔的剖视图,七道半月槽对应着北斗七星方位,箱内还绘着声波反射的轨迹图,每道弧线都标着精确的角度和尺寸。
“陛下!”殿外突然冲进个灰衣少年,怀中抱着个尺许高的青铜笙簧,簧片间缠着细如发丝的铁丝,“百工署陈匠正让我送来这个!说按赵乐工的共鸣腔原理改良,能吹出半音阶!”
赵娥耳尖微动,听见笙簧内部的齿轮转动声。这分明是百工署新研的“机械簧片”,通过调节铁丝松紧改变振动频率,竟能发出传统笙箫无法奏出的变徵之音。她指尖轻叩笙身,七个音孔同时喷出细雾,雾珠在阳光中竟凝成了律吕十二管的虚影。
“让百姓试音。”李岩抬手示意灰衣少年走向殿外的百姓席。当机械笙簧奏出《秦风·无衣》时,泥瓦匠们发现这乐声竟比平日听见的更清亮透彻,每个音符都像敲在骨节上,让人热血翻涌。而当太常寺乐官勉强用旧笙箫跟上时,跑调的乐声却像破了洞的陶埙,惹得百姓们纷纷捂耳。
“看见没?”李岩转身盯着脸色铁青的嬴元吉,“你等守着烂了芯子的律管当宝贝,百姓却听得懂什么是真音律。即日起,太学增设‘乐工百工科’,能改良乐器、通晓半音阶者,皆可封‘乐工爵’——至于你等……”他指了指地上的律管碎片,“若再敢阻挠乐工献艺,便让你们去守函谷关的陶埙作坊,日日听着商队的驼铃重新学律!”
殿外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陛下万岁”。赵娥摸着秦筝上的齿轮铜片,忽然听见袖中传来极轻的“咔嗒”声——是百工署特制的工匠密扣,意味着她的改良方案已被收录进《天工开物·乐工卷》。更令她心跳加速的是,李岩方才抛给嬴元吉的竹简末页,画着个形似弩箭的机关,箭镞处赫然标着“振金”二字,旁边批注:“共鸣腔聚气之法,或可用于兵器”。
暮色漫进太庙时,赵娥抱着秦筝走过廊柱,听见身后传来细碎的脚步声。转身只见个戴帷帽的老妇人正对着她的共鸣箱出神,帽檐下露出的手腕上,戴着与她亡母相同的齿轮银镯——那是十年前被乐官打死的父亲留下的唯一遗物。
“赵乐工留步。”老妇人掀开帷帽,竟是隐姓埋名的前周室乐正夫人,“我有《旋宫图谱》残页,记载着商汤时期的共鸣腔制法……”她从袖中取出半幅帛画,上面的云雷纹竟与赵娥在筝箱内刻的声波图暗合,“当年我夫君因改良编钟被诬‘惑乱天听’,如今……”
赵娥的指尖在帛画上轻轻划过,忽然听见远处百工署方向传来密集的齿轮转动声。她知道,那是工匠们在赶制首批“乐工爵”印信,印纽正是她设计的共鸣腔形状。而在更远处的市井酒肆,已有乐工试着在胡琴上加装青铜共鸣筒,试着让乐声传得更远,更远。
这一夜,太常寺的典籍库燃起莫名之火,烧毁的却都是《乐记》注疏中关于“贱籍乐工不得改制”的条目。而在百工署的工坊里,赵娥正与墨者们合力绘制“声波震击兵器图”,秦筝共鸣箱的弧度被转化为弩箭尾翼的角度,齿轮簧片的振动频率则对应着引信触发的时机。
当第一缕晨光照在太庙的琉璃瓦上时,赵娥摸着秦筝新刻的铭文:“声无贵贱,技有高低”。她知道,昨天震碎的不只是黄钟律管,更是横在乐工头上千年的“贱籍”枷锁。而那些散落在天下各地的乐工们,此刻或许正摸着各自改良的乐器,忽然发现琴弦震颤的频率,竟与千里之外京城传来的共鸣声隐隐相和——那是属于所有匠人的,新的音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