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题目与眼前场景毫无关系
ZeroCool章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章 题目与眼前场景毫无关系,骑马承欢by青灯全文阅读,ZeroCool章,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两位皇子虽在南方长大,未曾见过北方,但也见识过雪景。\"
\"不如就以这长城积雪为题,作诗或词一首,时限一炷香,看谁做得更好。\"
黄子澄说完,嘴角浮现笑意。
通常命题作诗都讲究即景即情即事。
他担心朱允熥有所准备,所以特意反其道而行之。
题目与眼前场景毫无关系。
这样一来,即便朱允熥有备而来,也派不上用场。
更重要的是,黄子澄之前教过朱允炆功课,刚才还写过咏雪的诗。
此刻正好派上用场。
他出完题后,深深看了朱允炆一眼。
朱允炆立刻心领神会。
当即假装沉思起来。
朱允熥则轻轻摇头,问:\"二哥可是已经想好?\"
朱允炆愣了一下。
不是说一炷香时间吗?
怎么刚一开始,就来问了?
难道这家伙真有诗才不成?
要是让他抢先一步,那就麻烦了。
想到这里,朱允炆微微一笑:\"倒是有些句子,只是恐怕不够高雅。不过,既然三弟问起,那二哥就献丑了。\"
殿内顿时响起低语声。
古时曹植七步成诗,传为佳话。
谁料二皇子竟然也有这般才能。
刚出题没多久,他就已经有了答案?
不过,也有人瞥了眼黄子澄,立刻明白了其中缘由。
毕竟,黄子澄是东宫的人,曾跟随朱标做事。
据说,他一向与朱允炆关系甚好。
此时出这道题,想必是朱允炆早已写过的。
如此看来,朱允熥恐怕难以获胜。
此子骄纵跋扈,不懂轻重,也是该受些教训。
……
很快,太监送来了纸笔。
朱允炆提笔即书:
白雪覆长城,巍然更壮观,银装素裹,映日生辉。
古道如白练,蜿蜒伸展;雄关似银涛,静卧无声。
寒风掀动旌旗舞,冷气磨砺刀剑锋。
这般景致,入画皆宜,千古传颂,任人吟唱。
“妙哉!”
“佳作!”
“二皇子才思敏捷啊!”
朱允炆的诗一写完,殿内便爆发出一片赞美之声。
这首诗虽称不上绝妙,但也算中规中矩。
既然是当场作答,不必过多推敲,随性而成。
况且朱允炆年纪尚小,不过十来岁,能有这样的才情,确实令人钦佩。
至于是否提前准备,大家都心知肚明,但没人点破,都认为是临场发挥。
太监将诗呈给朱元璋,老朱看过之后,满意地点头。
朱允炆孝顺且爱读书,喜作诗文,是个合适的守成之主。
朱元璋虽然只念过两年书,但他酷爱学习。
即便在战场上,他也坚持读书。
论学问,朱元璋可不是只会识字的半文盲。
仅从文学修养来看,他的史书、诗词熟记于心,远超现代大学生。
他注视着朱允炆,嘴角浮现笑意。
自古以来,以武定天下,以文治天下。
朱允炆的特质,正合朱元璋对继承者的期待。
……
“昔日曹植七步成诗,今日二皇子即兴作文,堪称千古佳话。”
“二皇子之才,同辈无人能及,竟有人说他无才,真是可笑。”
“目光短浅者难以理解高深学问,那些妄自尊大的人不知天高地厚,以为自己很有才。”
“他怎能与二皇子相提并论?”
众人在朝堂上窃窃私语,话题聚焦于朱允炆,他是吕氏家族的一员。而吕氏一族素以文采见长,这使得诸多文官对朱允炆登基充满期待。
至于那些武将勋贵,他们真的懂得吟诗作对吗?即便懂得,文官们也只会冷眼旁观,乐得在一旁看热闹。
“三皇孙,你还有什么话要说?”文官们一个个发问,语气中透着轻蔑。
“三皇孙,你的诗准备好了吗?”有人追问。
“莫非三皇孙要在一炷香的时间内交白卷不成?”另一人打趣道。
黄子澄显然不会替他解围,这意味着他根本无法提前备好诗稿。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创作一首不逊于朱允炆水准的诗,绝非易事。在场的多是科举出身,擅长舞文弄墨,信手便可成篇。然而换了他们自己,也未必能轻松应对这般挑战。
毕竟时间紧迫。
况且朱允熥不过是个十四岁的少年。
所有人都在等待他出洋相。
朱允熥从容不迫,朗声说道:
“为君之道,治国安邦最为紧要。”
“诗词歌赋不过是雕虫小技。”
“李后主虽才高八斗,却因沉溺于此,终成**之君。”
“读书人的真本事,在于学以致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话音刚落,便有人反唇相讥:
“先前还口出狂言,称胜过二皇孙,如今却闪烁其辞,莫不是怕写诗丢脸?”
“别找借口拖延,还是拿出一首诗来证实自己的实力吧。”
“虽说诗词无足轻重,但也能反映一个人的才智。三皇孙难道是因为才情不如二皇孙,所以才迟迟未动笔?”
……
众人议论纷纷,言辞愈加剧烈,甚至有些刻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