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赢政:从邯郸质子到千古一帝的权力传奇
毕芙洛的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章 赢政:从邯郸质子到千古一帝的权力传奇,小妖精你就是来要我命的,毕芙洛的云,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一、少年浮沉:在危机中铸就铁血性格(前259年—前247年)
1. 质子之子:生于战火与阴谋交织的时代
嬴政(前259年—前210年),即秦始皇,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其父嬴子楚(后改名嬴异人)是秦国安国君(后来的秦孝文王)的庶子,因不受宠爱,被送往赵国作质子。时值秦赵长平之战(前260年)后,两国关系剑拔弩张,子楚在邯郸的处境岌岌可危。嬴政的母亲赵姬本为卫国商人吕不韦的姬妾,吕不韦为投资政治,将她献给子楚,故后世野史常传嬴政“生父存疑”,但正史《史记》仍以子楚为法定父亲。
幼年的嬴政在邯郸度过了九年颠沛流离的生活。赵国贵族对秦国质子的敌视,市井百姓对“秦虏”的轻蔑,以及随时可能因秦赵战事被处决的恐惧,塑造了他敏感多疑、冷酷果决的性格。前257年,秦昭襄王派兵围攻邯郸,赵孝成王欲杀子楚泄愤,吕不韦以重金贿赂守城官吏,才使子楚逃回秦国,而嬴政与母亲赵姬则被滞留邯郸,直到前251年秦昭襄王去世,安国君继位,子楚被立为太子,母子才得以返回秦国。
2. 继位危机:13岁登基背后的权力博弈
前247年,秦庄襄王(子楚)去世,年仅13岁的嬴政继位为秦王,朝政由吕不韦(相邦)和太后赵姬掌控。吕不韦以“仲父”身份摄政,继续推行“远交近攻”战略,而赵姬与嫪毐(吕不韦为摆脱太后纠缠进献的假宦官)私通,甚至生下两个私生子,形成后宫势力集团。少年嬴政在权臣与母后的夹缝中隐忍蛰伏,暗中培养自己的势力。前238年,嬴政年满22岁,赴雍城举行冠礼,正式亲政。嫪毐趁机率党羽谋反,企图拥立自己的私生子为王。嬴政早有防备,命昌平君、昌文君率军平叛,将嫪毐车裂,夷三族,赵姬被软禁,吕不韦则被罢相流放蜀地,途中饮鸩自尽。
这场政变成为嬴政掌权的转折点,他从此对权臣和后宫干政深恶痛绝,确立了“事皆决于上”的独裁原则。此时的秦国,经六代君主(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的积累,已拥有“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的实力,占据关中、巴蜀、河东等富庶之地,为统一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十年横扫六合:铁血铸就统一帝国(前230年—前221年)
1. 战略布局:“远交近攻”与分化瓦解
嬴政亲政后,重用李斯、尉缭、王翦、蒙恬等文臣武将,制定了“先弱后强、先近后远”的灭国策略:对距离最远的齐楚采取“远交”,以麻痹对手;对韩魏赵燕则“近攻”,逐个击破。尉缭提出“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的间谍战,秦国每年花费万金收买六国权臣,如赵国宠臣郭开,先后诬陷李牧、廉颇等名将,使赵国自毁长城。
2. 灭国战争:从新郑到临淄的铁血征途
? 灭韩(前230年):韩国是六国中最弱的一环,地处中原腹地,早被秦国蚕食至仅剩新郑一隅。嬴政派内史腾率军南下,不费吹灰之力攻克韩都,俘虏韩王安,设颍川郡。
? 灭赵(前229年—前228年):赵国经胡服骑射后军力强盛,是秦国东进的最大障碍。嬴政派王翦攻赵,遭遇李牧的顽强抵抗。秦军用反间计使赵王迁杀李牧,王翦趁机大破赵军,攻陷邯郸,赵王迁投降,赵公子嘉逃至代地称代王,苟延残喘。
? 灭魏(前225年):魏军据守大梁(今开封),依托黄河水网固守。秦将王贲引黄河、鸿沟水灌城,三个月后城墙崩塌,魏王假投降,魏国灭亡,设东郡。
? 灭楚(前224年—前223年):楚国地大物博,项燕率军拼死抵抗。嬴政起初轻信李信“20万大军可灭楚”的狂言,遭项燕反击惨败。他亲赴频阳请老将王翦出山,授予60万大军。王翦采取“坚壁清野”战术,与楚军对峙一年,待其疲惫后全线出击,斩杀项燕,攻破寿春,俘虏楚王负刍。
? 灭燕(前226年—前222年):燕太子丹派荆轲刺秦(前227年)失败后,嬴政震怒,派王翦攻燕,破蓟都(今北京),燕王喜逃至辽东,杀太子丹求和。前222年,王贲攻辽东,俘虏燕王喜,燕国灭亡。
? 灭齐(前221年):齐国长期奉行“绥靖政策”,对五国灭亡作壁上观。秦将王贲从燕国南下,直扑齐都临淄,齐王建在相国后胜(早已被秦国收买)的劝说下不战而降,齐国灭亡。
至此,持续数百年的春秋战国时代终结,嬴政建立起东至大海、西抵陇西、南达岭南、北至河套的统一帝国,定国号为“秦”,定都咸阳。
三、制度革命:构建中央集权的统治框架
1. 开创帝制:从“王”到“皇帝”的合法性重构
嬴政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遂取“皇帝”为称号,自称“始皇帝”,规定后世称“二世”“三世”乃至“万世”。他废除谥号制度(“子议父,臣议君”为大不敬),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皇帝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玺称“玺”,任何人不得僭越。中央设“三公九卿”:丞相(李斯)掌行政,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掌监察;九卿分管司法、财政、礼仪等事务,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2. 废分封,行郡县:终结贵族政治
针对周代分封制导致的分裂隐患,嬴政采纳李斯建议,将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8郡),郡下设县,郡县官员由中央直接派遣,不得世袭。此举彻底废除了延续千年的贵族分封制,建立起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为监控地方,他推行“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于咸阳”,将六国贵族迁离故土,置于皇帝眼皮底下,同时派遣御史定期巡视郡县,史称“监御史制度”。
3. 标准化改革:打造帝国的文化经济共同体
? 统一文字:废除六国异体字,以秦国小篆为标准文字,后又推广更简便的隶书,使政令通达无阻,文化得以融合。
? 统一度量衡:颁布标准度量器具,“车同轨”(规定车轴间距六尺),修建以咸阳为中心的驰道(类似现代国道),全长万余里,极大便利了军事调动和商业流通。
? 统一货币:废除六国布币、刀币、蚁鼻钱,发行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铜钱,奠定中国古代货币的基本形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