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秦俑心脉
剧漫街角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7章 秦俑心脉,守史人:三千年归墟纪,剧漫街角,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二卷:九鼎迷踪(春秋战国)
第三十七章 秦俑心脉
子奚蹲在骊山北麓的乱石堆里,手指捻着刚挖出来的陶片。那陶片边缘泛着青黑色,像是被海水泡了百年——可这离东海还有八百里呢。山风裹着咸阳城方向的焦糊味刮过来,呛得他喉头发紧。
\"老丈,这土窑还烧俑吗?\"他拦住个挑陶土的老农,竹筐缝隙里漏出的红土中混着几粒珊瑚碎屑。老农的草鞋底沾着蓝汪汪的铜锈,每走一步就在黄土地上印出个归墟符。
\"官家窑口早封了。\"老农的烟锅子敲在筐沿,火星子溅到陶片上,\"滋啦\"烧出个蛇形焦痕,\"要说古怪事儿,昨儿个王三挖井,刨出个陶人脑袋——眼珠子会转嘞!\"
子奚跟着老农转到山坳,十几个佃户正围着口枯井打转。井绳突然绷直,拉上来的木桶里盛着半桶腥臭的黑水,水面浮着片鱼鳞状的青铜渣。他探头往井里瞧,井壁的苔藓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蓝,跟吴宫剑池的毒水一个颜色。
\"让开!\"子奚甩出青铜锁链缠住井沿。链环刚碰触湿滑的青砖,井下就传来齿轮转动的\"咔嗒\"声,和函谷关城墙里暗藏的机关动静分毫不差。佃户们吓得直往后退,有个后生鞋底粘了珊瑚碎屑,在黄土路上划出串浪花纹。
锁链垂到三丈深时突然绷紧。子奚手腕一抖,拽上来半截陶俑手臂——断口处不是陶土,而是密密麻麻的青铜齿轮,齿缝里卡着南海特有的红珊瑚枝。围观的佃户炸了锅,有个胆大的伸手要摸,被齿轮突然转动的\"咔嚓\"声吓得跌坐在地。
\"官爷来了!\"不知谁喊了一嗓子。子奚闪身躲到槐树后,看见个穿皮甲的军吏带着工匠过来。那工匠的围裙上沾着陶土,可靴子边缘分明粘着骊山地宫的黑油。
军吏的青铜剑鞘磕在陶俑断臂上:\"把这妖物搬去焚化场!\"两个工匠刚抬起断臂,齿轮突然暴转,青铜齿飞溅出来划破他们脸颊。血珠滴在陶片上,竟凝成个徐福船队的帆影。
子奚的锁链悄无声息缠住军吏脚踝。那军吏转身拔剑的瞬间,他看见对方护心镜背面蚀刻的星图——缺失的方位正对应徐福失踪的海域。剑锋劈来时,他侧身用陶片格挡,陶片遇剑即碎,扬起的粉末里混着青铜色的菌丝。
\"函谷关的守军,手倒是伸得长。\"子奚的锁链绞住剑身,链环上的符咒与剑柄的蛇纹相碰迸出火星。军吏突然咧嘴笑,嘴角裂到耳根,喷出的黑雾里裹着咸腥的海风:\"吕相爷的船队,可不止东海有...\"
子奚旋身躲过毒雾,锁链扫倒旁边看热闹的佃户。那老汉的烟袋锅摔在地上,烟灰里滚出颗青铜齿轮,齿纹竟与陶俑体内的完全一致。军吏趁机扑来,皮甲缝隙里钻出数百条青铜蛇,蛇头嵌着缩小版的相柳毒牙。
\"当心!\"树后突然掷来块玉琮,青光笼罩处青铜蛇纷纷僵直。子奚回头看见个戴斗笠的女子,正是临淄城中那个墨家传人。她腕间的青铜脉纹比上次更明显,此刻正顺着血管往小臂蔓延。
军吏发出野兽般的嘶吼,身体迅速膨胀撑破皮甲。子奚的锁链绞住他脖颈时,触到了冰凉的鳞片——那皮下覆盖的根本不是血肉,而是层层叠叠的青铜齿轮!女子甩出素帛缠住军吏右腿,帛面遇鳞即燃,火光照出齿轮内壁刻着的\"函谷\"篆文。
\"徐福带回来的不止是仙药!\"女子声音发颤,后颈的河图刺青在火光中泛红,\"他在归墟...啊!\"军吏的蛇尾突然扫断槐树,断木砸向她面门。子奚扯住素帛将她拽开,两人后背重重撞在井沿上。
枯井深处传来轰鸣,整口井突然塌陷。子奚抓住女子手腕跃开的刹那,井底喷出丈高的黑水,水柱里裹着完整的陶俑——那俑人胸腔大开,数百枚青铜齿轮正在暴雨般的水花中疯狂旋转!
\"是兵俑的驱动核!\"女子咳着血沫,指间夹着片染血的珊瑚,\"南海的...徐福船...\"话未说完便昏死过去。子奚扯开她衣襟,心口处的玉琮正在发烫,琮面的星图与齿轮内壁的刻纹逐渐重合。
军吏的狂笑混着齿轮轰鸣震耳欲聋:\"始皇要的不是陶俑...是能踏平归墟的...\"黑水突然倒灌,将他后半句话噎在喉头。子奚抱着女子滚下山坡时,看见塌陷的井口伸出无数陶俑手臂——每根手指关节都是转动的青铜齿轮!
暴雨倾盆而下,子奚躲进废弃的陶窑。怀中的女子呼吸微弱,腕间的青铜脉纹已经爬到脖颈。他撕开自己衣袖,露出小臂上相似的纹路——那是在临淄城沾到黑油后出现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