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晋鼎密令
剧漫街角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92章 晋鼎密令,守史人:三千年归墟纪,剧漫街角,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二卷:九鼎迷踪(春秋战国)
第九十二章:晋鼎密令
童子指尖的血痕在青砖上蜿蜒,像一条将死的小蛇。
子奚跪在官仓地窖的黑暗中,左臂的青铜脉纹突突跳动,每一次脉搏都带来撕裂般的钝痛。他盯着那道血线,从北斗第七星延伸而出,与玉璧卦盘的指向完全重合。
琅琊。这两个字在舌尖泛起铁锈味。地窖顶部的石板严丝合缝,黑暗中只有权器碎片偶尔泛起的磷光。子奚摸索着拾起童子遗落的青铜卦象轮,轮齿间残留的菌丝触到皮肤时,突然绷直如针,扎进指腹,剧痛中他看到了晋国宗庙的景象: 青铜鼎腹的相柳图腾在蒸汽中蠕动,鼎耳镶嵌的玉石正渗出暗蓝色液体......
幻象破碎。子奚的额头撞上陶瓮,瓮中《九章算术》的竹简\"哗啦\"散落。他抓起一把简片,指腹摸到被血篡改的刻痕 \"少广\"篇的\"开方术\"变成了\"开膛术\",旁边画着具被剖开的童尸。
\"徐福......\"
这个名字从牙缝里挤出,带着三百年未消的恨意。子奚扯下块衣角裹住流血的手指,布料触及卦象轮的瞬间,轮齿突然\"咔咔\"自转,在黑暗中划出几点火星。
借着这微弱的光亮,他发现地窖墙角有个鼠洞,洞口散落着几粒青铜渣,正是郑国渠特有的水锈铜。
五日后,新田故城,秋雨将宗庙的黄土台基泡得松软,每走一步都陷进半寸。子奚伪装成运祭品的隶臣,混在献牲队伍末尾。他的左臂缠着脏污的麻布,青铜脉纹被遮掩,但皮肤下的血管已经凸起如老树根瘤,连指节都开始僵硬。
庙堂中央的青铜鼎比寻常礼器大一圈,鼎足铸成猛虎噬人状,虎眼的黑曜石在香火中泛着红光。子奚低头搬运酒瓮时,注意到鼎耳镶嵌的不是玉石,而是某种半透明的胶状物,郑国渠底的菌丝化石。
\"那鼎不能近!\"
老祭司突然厉喝。子奚佝偻着背退后,余光扫见鼎腹的饕餮纹——纹路间隙藏着细密的刻痕,在香火烟气中若隐若现。当祭司转身时,他迅速将酒液泼在鼎足,酒水顺着虎爪纹路流进地砖缝,青砖顿时泛起不正常的潮红色。
夜半,子奚撬开宗庙偏殿的地砖,腐臭味扑面而来,阶梯下方的地窖里,十二组青铜齿轮咬合传动,带动中央的鼎形机关缓缓旋转。每转一圈,鼎腹就喷出一股带着硫磺味的蒸汽,在天花板上凝成星图,正是北斗七星加五颗命星的排列。
子奚的剑尖挑开鼎耳镶嵌物,胶状物剥落的瞬间,整个齿轮组\"吱嘎\"骤停。菌丝化石内部竟封着半片龟甲,甲背刻着吕不韦的密令:
\"鼎蒸云气为路,锚定归墟之门\"
鼎腹突然\"咕嘟\"作响,蒸汽喷涌而出。子奚急退,仍被灼热的水雾扫到手背——皮肤立刻泛起青灰色,与青铜脉纹融为一体。蒸汽在天花板凝成的星图开始扭曲,多出的五颗命星连成钥匙状,与他在童子血痕中看到的如出一辙。
\"谁?!\"
厉喝从阶梯传来。子奚转身时撞翻灯架,火焰顺着地窖的油渍窜上齿轮组。高温中,鼎腹的锈迹剥落,露出底下嵌着的金属颗粒,是徐福船队铁锚的碎渣,边缘还沾着南海特有的红珊瑚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