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谋求安宁
你很会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6章 谋求安宁,我与63岁的张芸小说 内容简介,你很会呐,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不过,解兄将来为官之时,务必坚守信念,我们这些读书人步入仕途,应以匡扶正义、造福百姓为己任,为天下苍生谋求安宁。”
解敏听后深受触动,眼眶湿润,急切地道:“多谢夏兄的理解!我一定铭记于心。”
夏白拍拍他的肩膀,给予一个鼓励的眼神,随后继续向前行进,直至队伍前列。
花纶看着夏白略显消瘦的面庞,心中泛起一阵迷惘。不知何故,总觉得今天的他与往昔有所不同。
曾经的夏白透着一股书卷气息,而现在的他,这种气质已然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坚韧与务实。他身上散发出一种沉稳如山的气质,这种变化既突兀又鲜明。
花纶打量着夏白,视线转向一边的练子宁,后者亦神情严肃。他们二人与夏白接触较多,也都感受到他的转变——锋芒内敛,更加沉稳可靠。
“难道与普通民众的交流真的会产生这样的影响吗?”花纶暗自思索。
众人并未在外廷久候,跟随宦官的引导,沿着东华门的方向缓缓而行。这条路径正是百官每日上朝所经之路。
当他们抵达东华门的时候,门外早已聚集了不少大臣。夏白等人的到来引起了众人的注视,而这些大臣也在默默打量着他们。然而,更多的目光聚焦在夏白身上,他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
吴公达笑着转向郭翀说道:“郭兄,你还记得当年阅卷时我未提及的那个人吗?”
“正是这位夏白。”
“此人狂傲,比你当年更为张扬。”
“夏白……”郭翀凝视着身着红袍的夏白,陷入沉思。但他的脸上并无笑意,而是带着一丝复杂的情绪。
他直视吴公达,目光中透出深意,低声说道:“吴兄,难道你没察觉到其中的问题吗?”
“问题?什么问题?”吴公达愣了一下,仿佛意识到了什么,脸色微变。
他突然将目光投向夏白,神情变得严肃且沉重。他想起了那篇引发争议的文章。
如果传言属实,那么夏白远比人们想象中更狂妄,竟敢撰写如此大胆的文字,非但未受惩罚,反而成为状元?
这……
吴公达压低声音问道:“这个人是不是写过那篇……”
郭翀犹豫片刻后点了点头。
吴公达倒吸一口气,内心震惊不已。他深知夏白性格张扬,却未曾料到他会挑战至高无上的皇权,更让他意外的是,夏白不仅安然无恙,还位居榜首。
“这是一位狂士!”郭翀神情严肃地收回视线,没有进一步讨论的打算。他隐约感觉到,即使夏白入仕,也不会轻易收敛自己的锋芒,反而可能更加激进。
他胸藏经纬,志存高远。
------------
李善长目光冰冷地看着夏白。
他已经逐渐明白,自己弟弟遭遇的不幸,多半是拜夏白所赐。毕竟夏白未被列入榜单,却又贡献了许多令人震撼的作品,如果不授予名次,显然不合常理。
这不是等于说陛下选材有误,朝廷用人失察吗?朱元璋绝不会承认自己的错误,所以必定有人需要承担责任。
而自己的弟弟恰恰成为了无辜的牺牲品。
这一切皆因夏白而起。
若非他,自己的家族怎会遭受流放?
李善长眼中充满怨恨。
他对朱元璋亦心生不满,自己早年追随朱元璋,为大明立下诸多功劳,可如今自己的弟弟只是犯了些小错,便遭到严惩,实在荒谬。
尤其是朱元璋对自己的儿子却百般纵容,这令他难以接受。
荒谬至极,令人发笑。
岂能服众?
这天下本就是他们打下的。
面对群臣的目光,夏白神色如常。
他对这些开国功臣怀有几分敬意,但仅止于此。
他所行之事,注定与许多人对立。
知先行,行成知!
自踏入应天府起,他就将生死置之度外,纵历诸多波折,最终仍站在这里。
此刻,他的内心充满激动。
相较之下,旁人却无法如此从容,许多人面露窘态,甚至因被注视而浑身紧张。
即便面对开国功臣和朝中重臣,他们虽试图镇定,但身体却不配合。
这一幕尽收众多大臣眼中,一些武将更是毫不掩饰地流露出轻蔑之色。
文人终究难登大雅之堂。
不久后。
一声尖锐的声音响起:
“安静!”
“圣驾来临,百官肃静。”
此言一出,全场顿时寂静无声。
百官低头。
很快,一位身穿五爪龙袍的中年男子迈着稳健步伐走来,朱标紧随其后。
群臣跪拜。
朱元璋爽朗地挥手说道:“诸位爱卿免礼。今日乃我大明新科殿试,我大明建国已十八载。”
“这是第二届科举。”
“尽管此次科举略有波折,但这都是小事,好事多磨罢了。”
“我们并不在意。”
朱元璋豪放地开口,显得大气且豁达,他看着下方的进士们满意地点点头。
“这次科举为我大明选拔了不少人才,广纳贤士,任人唯贤,乃是朝廷职责所在。”
“五湖四海皆可为我大明效力。”
“国家才能兴盛。”
“暴元无德,对我华夏子孙多加排斥,不但不予援手,还视其为下等人,实属背道而驰。”
“我大明则不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