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创伤
你很会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9章 创伤,我与63岁的张芸小说 内容简介,你很会呐,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尽管怒不可遏,但在妹妹的劝解下,他最终仅剥夺了保儿的官职,将其软禁家中,未取其性命。
他本无意置保儿于死地。
只是保儿始终无法释怀内心的创伤,又目睹他一次次挥舞屠刀,终究抑郁成疾,英年早逝。
朱元璋面露哀伤。
老汉抱着孙子,笑道:“保儿这个名字可真是好,洪武皇帝的侄子也叫这个名字。”
“当年洪武皇帝的部队为何被誉为王者之师,这其中也有保儿将军的功劳。他确实不会纵容士兵劫掠。”
“他也很严厉地整治那些违法乱纪的部下。我起初并不相信这些话,那年月谁能不抢呢?”
“但洪武皇帝的军队确实没有。”
“也就是从那时起,我们这些人便认定,如今的朝廷所率的军队才是真正的王师!”
十五八
“可惜保儿将军前些年已经去世了,多好的一个人啊,怎么会这么年轻就走了呢?”
“是啊,他到底是怎么走的呢?”朱元璋声音低沉地说道,“他可是皇上的亲外甥啊。”
朱元璋沉默下来,内心充满压抑。
他回忆起与保儿相处的种种,对自己当初的一时冲动感到深深悔恨。保儿并没有恶意,自己为何就控制不住情绪呢?
朱标听到这段对话,眼里闪过一丝哀伤。他也想起了这位兄长。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幼年时期确实一直想跟这位兄长较量一番,毕竟这位兄长无论是在军中还是民间都声名显赫。
年少时,他曾试图模仿兄长,但随着年龄增长,地位稳固,这种想法渐渐消失了。
他对这位兄长始终怀有敬意。李文忠为大明的创立贡献了许多努力,并且始终真诚地守护着大明,为它倾尽全力。
可惜他已经不在了。
------------
五十六章舅舅,等等保儿!
夜晚降临,朱元璋等人坐在牛车上休息。
朱元璋睁大眼睛凝视着明亮的月光,心情复杂。
他知道,在地方上问再多也得不到真正想要的答案。
原因很简单。
他不喜欢听真实的声音,百姓也不敢讲实话。
当年颁布大诰时,他就明确规定百姓不得议论君主,若有人违反,周围的人要立即上报官府。
在这样的环境下,即便百姓心中有怨言,又怎敢直言呢?最后问来问去,也只能得到一些表面的好话。
朱标毕恭毕敬地站在一旁,连呼吸都不敢太重,他看出父皇此刻心情不佳。
他也清楚原因所在。
只是不知道该如何安慰。
现在的大明朝堂与夏白所说的颇为相似,父皇只愿听取自己想听的话,对于其他不合心意的内容,直接命令百官不得提及。
敢说真话的人会被治罪。
长此以往,天下还有谁敢说实话?
即便是御史,现在也只敢弹劾些无关紧要的小事,有些甚至算不上真正的弹劾,更像是在变着法子赞美父皇。
按照原本的计划,父皇本打算去乡间询问农夫的意见,再到应天府听听文人的看法,然而如今却不知道父皇是否还会继续这样做。
他也不敢贸然询问。
许久。
朱元璋收回视线,望着朱标,严肃地问:“老夫,你可觉得咱们确实做错了?”
“当年你母亲说我,你弟弟保儿也说我,还有那个姐夫,他们都提过类似的话。他们都是咱们自家的人,是亲人。若咱们没做错,为何他们会这般说咱们?”
“咱们究竟错在哪里?”
朱标拱了拱手,苦笑着说道:“父皇,孩儿不懂。”
“父皇让孩儿说。”朱元璋瞪着眼睛。
朱标舔了舔嘴唇,“依孩儿看,母后的意图,孩儿不知。但孩儿以为,父皇的心意是好的,确实是为百姓着想。”
“父皇推行的定税制度,在孩儿眼里,确实是利民的好事。”
“按照定税制度,日后新开垦的土地不再增加赋税。如此一来,大明的耕地会越来越多,而人口也在增长,但赋税却不会相应提高。”
“这对百姓来说,无疑是有利的。”
朱元璋点点头。
这正是当初制定定税制度的初衷。
朝廷规定的田税额度固定后,大明的土地和人口只会不断增多,这样分摊到百姓身上的田税就会逐渐减少,百姓也会越来越富裕。
到时候朝廷如果缺钱,只需向百姓额外征收些口赋即可,基本不会影响百姓的日常生活。
这也是大明安定民生的长远之计。
朱标接着说:“父皇对官吏的监管非常严格,凡百姓发现官员有*行为,可以不经过任何程序,直接将官员捉拿,押送到京城问罪。”
“这是大明政治清明的关键所在。”
朱元璋微微点头。
这确实是他的初衷。
然而推行了几年后,却没什么成效。至少这些年,他从未见过有百姓真的把官员绑到京城来。
以前他认为是政局清明的表现。
但现在。
他不再这样想了。
就算他已经颁布了相关法律,但官是官,民是民,百姓又怎么敢真正去告发官员呢?
朱标偷偷瞄了几眼朱元璋,见他并未动怒,便继续说道:“父皇的本意出发点都是好的。”
“只是难以实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